学习笔记丨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三期


学习笔记丨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三期

肖老师备考第三天

每天的学习笔记在号内分享给大家

今天的内容紧接上一期

希望大家都能顺利上岸

包括我自己

﹌﹌﹌﹌﹌﹌﹌﹌﹌﹌﹌﹌﹌﹌﹌﹌﹌﹌﹌﹌﹌﹌﹌﹌﹌﹌﹌﹌﹌﹌﹌﹌﹌﹌﹌﹌﹌﹌﹌﹌﹌﹌﹌﹌﹌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第三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

2、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1、学校管理体制: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

①决策指挥权 ②干部任免权 ③用人权 ④奖惩权 ⑤财经权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概述(※广义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什么知识具有价值》

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类型。※

学习笔记丨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三期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最早出现、影响最广)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注意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3、学校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四、课程的目标与结构

(一)、课程目标

1、概念: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

①行为性目标: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

②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生成的。

③表现性目标: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④普通性目标: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


3、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的特征: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可度量性。


五、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内容重复出现)

2、纵向组织(逻辑序列,简到繁等)横向组织(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为依据)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1、课程计划

组成: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作用: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具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


2、课程标准

定义: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

包括:教科书、讲义、授课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和讲义为主体部分)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与“直线式”两种。


六、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三大影响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2、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泰勒原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学计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七: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主义”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重点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预期效应

3、CIPP评价模式:四点: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课程改革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第八次)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多元智能理论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简答题

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知识传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四)教育观念的变革(此部分内容同《综合素质》)※

1、学生观 2、教育观 3、教师观


(五)课程结构的变革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

上期每日一练答案:D A C D C

从今日起加更新小学《综合素质》笔记,时间精力有限,每日一练我就不再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