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核心观点

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如果想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在逆周期政策上有所发力。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明确了未来三大需求的发力点,新基建是投资驱动的主要抓手。我们预计,今年整体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至少在8%左右,当前新基建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可能在10-15%,新基建增速会快于整体,未来3-5年其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5-20%。

摘要

为什么要搞“新基建”。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如果想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在逆周期政策上有所发力。当前政府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努力,一方面聚焦于稳妥有序抓好复工复产,另一方面聚集于有效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新基建的正外部性更强,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更显著,并不会像旧基建那样稳定经济的同时大幅提高宏观杠杆率。

怎么搞“新基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我们总结,新基建发力的方向应该与我国经济长期的转型方向相匹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包括5G基站及相关设备、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第二,与新型城镇化相关,聚焦点在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第三,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聚焦点在于补短板,包括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设施、环保相关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新基建”的潜力。我们梳理了7大领域的新基建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增长前景,再加上其他一些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应急物资保障设施等,预计新基建可能超过2万亿,我们估计当前新基建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可能在10-15%,其中投资规模比较大的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以及5G基站以及相关设备。我们预计今年整体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至少在8%左右,但在中央大力支持新基建作为未来重要发力方向的情况下,新基建的投资增速可能在两位数,部分细分领域增速更高,未来3-5年,新基建在总基建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5-20%。

正文

▌ 为什么要搞“新基建”

受到疫情冲击,预计我国经济在一季度会呈现明显压力,虽然后续经济会出现补偿性增长,但是全年来看仍会存在一定负面影响。我们在《宏观经济专题20200219—2020年经济预测调整:一季度冲击大,但全年影响有限》中预测一季度经济或回落3个百分点左右,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实现5.7%,比疫情之前的预测下降了0.3个百分点左右。

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如果想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在逆周期政策上有所发力。在我们对后续经济走势的判断中,由于消费意愿的回升与防疫的进展关系密切,因此预计二季度主要依靠工业赶工和投资驱动,三季度主要靠消费补偿性反弹,四季度三大需求逐渐回到正轨。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因此,从3月开始,节奏上,当前政府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努力,一方面聚焦于稳妥有序抓好复工复产,另一方面聚集于有效推动基础设施投资。

金融危机之后,以传统“铁公基”为代表的旧基建支撑了经济增长,但“4万亿”对宏观经济结构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建设施投资维持20%以上高增速的同时,宏观杠杆率也以每年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快速提高。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与旧基建不同的是,新基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作用非常突出。从宏观杠杆率的角度,也就是基建推升分子(总杠杆规模)的同时,也会较大程度的推升分母(GDP水平),以新基建促进经济恢复的副作用要明显更小。

从国际对比来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比如美国、日本ICT投资占比在持续提高的时间段,TFP(全要素生产率)也基本维持上升的走势,但是加拿大、意大利ICT投资占比曾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下降,TFP也随之下降。ICT投资占比与新基建在总基建中的占比具有类似的度量角度,其占比越高都反应出投资中正外部性高的部分占比越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带来的副作用也越小。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 怎么搞“新基建”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由此产生。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逆周期政策发力势在必行,新基建的聚焦领域也越来越清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央视新闻2019年3月2日的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我们认为,新基建的本质就是既能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又能有效避免经济再次陷入债务泥潭,外部性效应明显优于旧基建的投资范畴。发力的方向应该与我国经济长期的转型方向相匹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包括5G基站及相关设备、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

第二,与新型城镇化相关,聚焦点在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基建投入;

第三,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聚焦点在于补短板,包括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设施、环保相关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从春节之后政治局常委会几次研究部署应对疫情工作来看,每次都有新的部署、每次都有新的要求。在最近的一次3月4日的会议要求中,更是明确了未来三大需求的发力点,其中包括:

消费包括三点:(1)复工复产与扩大消费结合,我们估计主要是与复工复产相关的防护品消费,以及物流、交通运输等其他有关的消费;(2)释放疫情期间被抑制的消费,我们估计主要是指疫情稳定以后的餐饮、商场、旅游等消费;(3)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我们估计主要是指医疗健康、线上培训、影音娱乐等消费,目标是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回补。

投资包括两点:(1)抓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2)“新基建”,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时提出做好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并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外贸出口方面,除了促进复工复产以外,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做好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工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从几次政治局常委会的安排部署来看,可以明确:(1)今年还是努力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创造条件;(2)接下来稳定经济的重心是有序复工复产和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3)三大需求发力的重点包括消费回补、投资驱动和稳定全球供应链,“新基建”是其中的重要抓手。我们估计,从中长期来看,新基建也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未来将成为政府调度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

▌ “新基建”的潜力

我们梳理了7大领域的新基建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增长前景,再加上其他一些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应急物资保障设施、园区物流等,预计今年新基建总投资规模可能在2万亿以上,其中包括城际高速和城市轨道交通1.6万亿左右,5G基站及相关设备3800-4000亿左右,特高压及电网信息化及通信投资900亿左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00亿左右,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相关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2000亿左右。预计新基建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可能在10-15%,其中投资规模比较大的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以及5G基站以及相关设备。我们预计今年整体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至少在8%左右,但在中央大力支持新基建作为未来重要发力方向的情况下,新基建的投资增速可能在两位数,部分细分领域增速更高,未来3-5年,新基建在总基建中的占比可能进一步提升至15-20%。

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0年3月5日发布的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