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行病毒总引起人们的恐慌与歧视?

文 | 庄石

其实疾病并非是遥远的“异类”,而是人们无法逃避的真实现实。把每个人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集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社会“共识”,因而歧视的危险性绝非仅限于口头。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面对流行病毒,为什么我们会有标签式歧视。

为什么流行病毒总引起人们的恐慌与歧视?

2月24日,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龙庭小区的居民有序排队购买团购的生活必需品。(新华社/图)

最近,在多个城市出现了武汉籍人士被拒进写字楼、不让进小区、被赶出房子等现象,而实际这些人过年期间都没有回到武汉,一直都在本地待着。为何他们会被如此对待?或许仅仅因为他们是“武汉人”。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依然是焦点所在。虽然确诊病例人数不断减少,但人们内心中的恐慌和焦虑依旧存在,一些人往往把对病毒的恐惧与怨恨投射到“武汉人”身上。但客观上看,武汉人才是疫情中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或生活的折磨,还要面对众人的“有色眼镜”,以致已经有不少武汉的毕业生默默修改了自己的居住地点,害怕自己是武汉人而丢失了工作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人们害怕被传染。但另一方面,是他们将“武汉人”当成了一个生硬的标签。

从更本质上看,则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疾病一直抱有某种歧视,甚至会草率的将患者与道德挂钩,认为其得病是由于不道德。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并非孤例,比如乙肝、艾滋病会、抑郁症、躁郁症等疾病患者均遭遇过污名化。

为什么流行病毒总引起人们的恐慌与歧视?

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跃进社区网格员到居民区进行排查。(新华社/图)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是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疾病、衰老等都是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甚至有时候是无法自己选择的困境。

但是,在一些社会认知中,往往有意无意认为人只有健康、美丽才是值得被爱和关注的,对疾病则报以回避和厌恶的态度。就像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在《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中所言:“躯体的畸形和精神病患者的古怪行为之所以被污名化,因为他们违背了可以接受的对于外表和行为的文化习俗的理解,同时唤起了另一些文化范畴:丑陋、可怕、异类、非人。”

其实疾病并非是遥远的“异类”,而是人们无法逃避的真实现实。把每个人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集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社会“共识”,因而歧视的危险性绝非仅限于口头。

在疫情不断蔓延的当下,让很多和疾病有关的书备受关注,人们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其中最高频出现的同时也是最经典的莫过于加缪的《鼠疫》,这或许是一本不会过时的书籍,人类社会还会遇见各种灾难,但支撑人们渡过灾难的或许也就是彼此之间的温情,这种情感是超越于民族、国籍和种族的。

就如书中所言:“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请学会不歧视“武汉人”,尊重人的个体价值,不是将之看作是病毒或是数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