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在最近的熱播劇《鶴唳華亭》中,由羅晉飾演的皇太子蕭定權頻頻上熱搜,而其上熱搜的原因則讓人哭笑不得: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太子,在開播僅八集不到,竟哭了七次。

雪地裡哭、朝堂上哭、冠禮上哭、師傅走了也要哭……用當今的一句流行語來說,這位皇太子真的“太難了”。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熱播劇《鶴唳華亭》)

可能有人要問了,在真實的歷史上,皇太子真有那麼難當嗎?答案:難,非常難。

舉幾個有名的皇太子: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子扶蘇、巫蠱之禍中的戾太子劉據、當了二十年太子還是被廢的楊勇、死於親兄弟手上的李建成、起兵造反的李承乾、深陷九子奪嫡的胤礽……哪一個不是血淋淋的名字?即便他們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終究還是難逃被廢甚至被殺的命運。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皇太子這麼難當呢?在這些太子們被“立”與被“廢”的背後究竟又藏著什麼秘密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

皇太子們是怎麼“立”的

皇太子歷朝歷代被奉為基業之固、社稷之本

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乎!——《史記》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不僅可以在皇帝外出或者生病時發揮“監國”的作用,而且萬一皇帝意外去世,皇太子的存在就可以避免在政權交接的時候出現奪權或者政變,從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稷的穩定。

因此,太子危則國勢危,比如秦朝的沙丘之變可以說間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而楊堅之廢楊勇立楊廣也同樣間接地把隋朝推向了深淵……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玄武門之變)

既然皇太子如此重要,當然不會是任何皇子都能當的。

自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後,中國歷史就開啟了家天下的模式,君主繼承製也隨之從禪讓制這種公共形式變成了極端的私有制形式。

這種私有制的本性要求君位一定要在直系親屬之間傳承,再後來隨著宗法制和倫理觀念的成熟和完善,嫡長子繼承製成了儲君制度的主要形式,一直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開啟家天下的夏啟)

嫡長子繼承製在封建王朝的權力交接上有以下兩點好處:

其一、嫡長子這一身份正好是血緣和倫理的交匯點,“嫡”保證了血緣的純正,而“長”則保證了倫理上的尊貴;

其二、通過對嫡長子繼承製的確認,形成慣例,去消除宗室之間爭奪君位的隱患,避免發生政變、傾覆皇權。

可以看出,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主要形式的儲君制度在維護社稷穩定的基礎上又著重強調了宗法(對應血緣)與禮制(對應倫理),即皇太子“立”的三要素可以理解為:社稷、宗法、禮制。

皇太子們又是怎樣“廢”的

瞭解了太子是如何被確立的,我們再來聊一下太子是如何被“廢”的,我們先以隋文帝楊堅的皇太子楊勇為例。

勇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隋書》

上面是史書中對這位皇太子的評價,可以看出,集榮華富貴為一身的楊同學簡直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一代明君楊堅為什麼會把他貶為庶人呢?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楊勇)

有一年冬至,百官朝見楊勇,而楊勇也自然而然地穿著禮服接收朝拜。楊堅看到了,便問太常這是哪種禮節,太常講到,這是隻能用在帝王身上的朝見禮節,皇太子只能用“賀”,於是楊堅大怒,以楊勇違反禮制,開始寵愛益減、懷疑日升。

後來這個楊勇繼續不爭氣,因專寵一位妾人,又氣死了自己的正妃,這已經讓楊堅和獨孤皇后夠生氣的了,再加上一直偽裝得很好的楊廣繼續攪局,最終這位當了二十年的太子就這樣被廢掉了。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楊廣)

楊勇的悲慘經過講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楊勇被廢的原因:

  1. 楊勇身著禮服接收朝拜,挑戰了楊堅“君權至上”的權威;
  2. 疑心日升的楊堅在楊勇和楊廣之間的進行的權力制衡;
  3. 對比其弟楊廣,楊堅和獨孤皇后認為他不夠“賢”,優勝劣汰。

為什麼要舉楊勇的例子呢?因為歷來皇太子被廢的原因基本上大同小異,都脫離不了這三點的範疇。

其一、威脅皇權,由於皇太子和其背後的外戚勢力都有極大的權力,所以往往會引發皇帝忌憚,形成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典型的,上文提到的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子扶蘇正是因為反對“坑儒”一事,觸碰了秦始皇的逆鱗,而被放逐邊疆;另外,還有戾太子劉據之死,也和其背後的衛家勢力(以衛青為代表)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公子扶蘇)

其二、權力制衡,皇帝們為了不讓皇太子和其背後的勢力過於強大,往往會採取權力制衡的方式去打壓太子。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了,皇太子胤礽在奪嫡旋渦中兩立兩廢,最終晚景淒涼、鬱鬱而終。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九子奪嫡關係圖)

其三、優勝劣汰,嫡長子繼承製的最大缺陷就是忽略了“合適性”,所以當嫡長子不夠優秀的時候,也就是悲劇開始的時候。這裡最典型的當屬唐太宗的皇太子李承乾了,李承乾有腿疾,不利於行,另外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典型的紈絝子弟,因此唐太宗更寵愛四子李泰。結果李承乾惱羞成怒,試圖走李世民的老路,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被廢、流放邊境。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李承乾)

所以,總結,太子“廢”的三要素:威脅皇權、權力制衡、優勝劣汰。

隱藏在“立”與“廢”背後的“儒法之爭”

一、隱藏在“立”背後的儒家思想

上文總結了皇太子“立”的三要素:社稷、宗法、禮制,而這三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

社稷:孟子曾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在儒家思想中,百姓和社稷是高於君主的,而太子之“立”關乎社稷,因此,對於太子的強調其實就是對“社稷”的強調,也就是對儒家思想的強調。

宗法:孔子曾感嘆,“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儒家文化是起源於周文化的,而周文化是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宗法制的特點是按照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的,宗族先於國家,所以皇太子是先為子而後為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因此,對太子的強調就是對宗法制的強調,也就是對儒家思想的強調。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

禮制:孔子的一生都在倡導“克己復禮”,這裡的“禮”即西周的“禮制”,禮制的作用在於對身份的劃分和對社會規範的制定,最終形成等級制度。即使太子犯了錯,鑑於他的等級和身份,也是可以用“禮”去原諒並用“德”去教化的。

因此,對皇太子身份的強調,就是對“禮制”的強調,同樣的,也就是對儒家思想的強調。

二、隱藏在“廢”背後的法家思想

瞭解了隱藏在太子“立”背後的儒家思想,我們繼續來看隱藏在“廢”背後的法家思想。前文提到太子“廢”的三要素:威脅皇權、權力制衡、優勝劣汰,正是法家的核心內容“勢、術、法”的體現。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法、術、勢)

威脅皇權:法家所強調的“勢”,即君王手中的權勢,法家歷來推崇君權至上,君權不容挑戰、不容威脅。在法家看來,皇太子先為臣,再為子,一切威脅到至尊皇權的都可以被清除掉。

權力制衡:法家思想中的“術”即是權術,權術的核心在於“制衡”。各方勢力相互牽制,才不會導致權力膨脹,威脅皇權。

優勝劣汰:“優勝劣汰”即為“法”,法家倡導“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使是貴如皇太子,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被淘汰。

三、“立”與“廢”的鬥爭,其實是“儒”與“法”的鬥爭

通過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太子的從“立”到“廢”,其實就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鬥爭的過程,總結如下:

  1. 社稷重要VS君權重要;
  2. 太子先為子VS太子先為臣;
  3. 獨享特權VS優勝劣汰。

讀史有感

曾經有人對古代的皇帝們做了如下統計:秦漢26位皇帝,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僅有西漢3人,東漢1人;兩宋的18位皇帝僅有3位是嫡長子;明代16位皇帝,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則有5人;到了清朝,12位皇帝,更是一位嫡長子的身份都沒有。可見,歷朝歷代,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帝位的皇帝,所佔比例並不高,其中不乏諸多被廢或者被殺的。

我們在同情這些皇太子悲慘遭遇的同時,更應該要去注意到背後的“儒法之爭”。以上的現象表明,在這場以“太子之位”為舞臺的鬥爭中,法家思想是取得碾壓性勝利的。然而我們知道,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是極力宣傳儒家思想的,這就說明,儒家思想其實只是披在法家思想身外的一身“羊皮”,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其實都只是一頭“披著羊皮的狼”罷了。

古代皇太子難當的背後,其實是“儒法之爭”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