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是很多人的书法偶像,包括我。他的书法功绩和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我在12月26日的撰文中有充分描述。坊间经常会有人拿沙孟海和林散之相比,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沙老书法胜在气势,弱在境界;林老书法胜在境界,弱在体势。也有说沙孟海是学者书法,林散之是艺术家书法。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书法


对于沙孟海书法,已故书画家梅墨生曾说:

“沙先生在向往大美的境界中,他不屑"笔笔有来历"、"笔笔中锋"的保守之举,因之他的书法当然超出于一般时流之上,但似乎尚未臻至其理想中的大化之境。”“遗憾的是,沙老的书法不自觉地产生了习气,特别是晚年的行草书。”

既是“书坛巨擘”,又是偶像,看多了他的作品和相关文章,不免也会心生更高的审美奢望。对他的作品难免也有一种更高的苛求,近期重读《沙孟海论艺》一书,却也发现沙孟海对书法认识的一些偏颇,或许由此也制约了他向更高书法境界的开拓。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


沙孟海是如何看待“朴拙”碑刻的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爨宝子拓本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爨宝子碑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爨龙颜碑》拓本


沙老发表于1980年的文章《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中谈到碑版的写手刻手问题,认为:

碑版文字,先书后刻,刻手佳恶,所关非细。综览墨本,有书刻俱佳者,如《张猛龙碑》、《张黑女》等。有书佳刻不佳者,如《嵩高灵庙碑》、《爨龙颜碑》等。亦有书刻俱劣者,如《广武将军碑》、《爨宝子碑》、《郑长猷碑》等。

提出这种判断,是沙老基于对康有为过于重碑的一种反驳,认为“不应该用柔软的毛笔去摹习方峻的刀痕,这对初学恐怕很不适宜”。拨正对碑刻效果的盲目崇拜,提倡符合毛笔的自然书写,当然是有历史贡献的。但是发掘出的写刻不佳的碑刻广为存在,拿《嵩高灵庙碑》、《爨龙颜碑》、《广武将军碑》、《爨宝子碑》、《郑长猷碑》等来作为反面的例子,显然暴露了沙老对这类书风书法认识上的局限。上述五碑皆是以古朴、厚拙而获得历代书法人士的广为赞颂,至今依然为人们广泛争相临习。尽管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剥落的自然效果会脱离一些书写的本来面目,但毕竟没有原本墨迹流传对照,就此认为书不佳,不得不说是审美上的偏差。对于这个判断,沙老不只是该文中的观点,还在其他涉及碑刻问题的文章中,均有反复指出。回顾沙老一生丰富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从他《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他学习和创作基本围绕雄浑刚健一路进行,对朴拙一路的碑帖继承还是很少的。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嵩高灵庙碑》拓本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郑长猷碑》拓本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如何认识董其昌、赵孟頫

在帖学方面,他对董其昌的不认可甚至否定也展现了沙老对禅道境界的不感冒。他在成名作《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表示:

董其昌晚年还值着祟祯的时代,当崇祯元年,他已有七十四岁了(后九年卒)。他的字是远法李邕,近学米带的。明末书家,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并称。他的造就,本也了不异人。可是他后运好,他的作品为清康熙帝所酷爱,一时臣下,如蓬从风。自来评董字的,大抵言过其实。梁巘说他“晚年临唐碑大佳,然大碑版笔力怯弱”,这话比较公允些。最说得恰当的是康有为《书镜》里说: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促如辕下驹,赛怯如三日新妇。以之代统,仅能如晋元宋高之偏安江左,不失旧物而已。《体变)第四)明季书学极盛,除祝允明、文徽明年辈较早,非本篇所能说及的外,余如张瑞图、孙克弘等,并不在董其昌下。至于把董其昌去比黄道周、王铎,那更是“如嫫对西子”了。艺术的真价值是一个问题,作者名望的大小又是一个间题,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如嫫对西子”典出唐代白居易的《杏园中枣树》,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西子自然是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此段话的意思是要不是康熙帝喜欢,董其昌书法是名不副实的。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董其昌书法


还在此文中,他为了夸赞王铎,认为: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作为清雅、秀逸的禅道书法境界的代表人物董其昌、赵孟頫都被他认为是书法“末流”,简直就有鄙夷的意思。思想认识上的排斥,自然会影响他的继承和创作。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赵孟頫书法


对沙孟海书法的设想

对崇尚自然的朴拙、追求天人合一的禅道书风的排斥,当然会体现在沙孟海的书法创作中,他的书法体势很大,但人为痕迹过重,在需要“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精神的造势方面,显然与古人还有差距。因此,总体结构和章法多为正局,变化不够多,晚年习气自然难免。

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包括书法蕴含三重境界:其一儒学境界,艺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讲技法、重规范,表现的是经世济民的主题,传达的是正大光明气象,沙孟海是其中,其还有颜真卿、柳公权等;其二是道学境界,讲究人与天地的和谐,注重写意精神,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传达的是天一合一的境界,王羲之、董其昌、八大山人、倪瓒等为其代表;其三是佛学境界,万事万物缘起性空,讲究“无我”,表达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传达的是一种“空”境,《泰山经石峪》、安道一、弘一法师等为其代表。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书法


每个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但是作为大艺术家对审美应该有更广泛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决定其作品的丰富性以及历史穿透力。沙孟海对书法审美包容性当然是很大的,由此在书法五体、篆刻等诸领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他的个人经历、师友影响和时代等方面的影响,制约了他的书法境界达到更高的层面。尽管这或许有些苛求,但是在书法史高峰耸峙,要与古人并驾谈何容易?或许有人会说,沙老都和颜真卿并列了,还奢望怎样?毕竟时代不同了,颜真卿有开宗立派之功,而沙老只有风格之别。沙老享得93岁的高寿,加之近现代少有的扛鼎的功力,如果没有认识上的偏颇,或许贡献还会更大些。您说呢?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吴昌硕1925年为沙孟海题词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早年书法


书法大家沙孟海缘何不喜朴拙书风,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为“末流”

沙孟海题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