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你的能量越强,吸引力就越强

法则一

能量越大,吸引力就越大


梁冬:你的能量越强,吸引力就越强


庄子《逍遥游》中说: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如果你要去郊区的话,

你准备了三餐就可以往返,

回来的时候肚子还饱饱的;

如果你要走一百里的地呢,

你就要用一晚上的时间准备足够的干粮;

如果你要去千里之外的话,

你要提前准备三个月的干粮。


这个道理很浅显。

尽管现在大部分的人要去远的地方,

坐火车和飞机都可以很快到达。

但《庄子》用这件事情引发了一个思考,

你准备走多远?

你准备为此做什么样的生命资粮的储备?


你的精神需要储备能量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是,

不管你要走多远,

你都要准备适当的粮食;

如果你的心要走很远,

你需要为你的心储存能量。


比如年轻的时候你可以爱很多人,

后来你可能只能爱一个人,

再后来你可能只能爱自己,

到最后很多人可能连自己都不爱。

不是不想爱,是没有力气了。

写字画画的人特别有感触,

一个人写一幅字,他每天都写。

按道理说,应该越写越好,

但是那些每天都抄经的人却说,

今天这一副不行,没有力气。

他说这跟技巧无关,

就是这一天“心”的能量不足,

所以写出来的那个字,就没有心气儿。


精神的能量,

需要一个方法来储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个人,

他的能量不是操练出来的,

而是等待和积蓄出来的,

尤其在精神层面上。

所以不要为自己某一个阶段无作为而感到郁闷,

这可能是我们的生命本身

涉及的一种积蓄能量的程序。

你待着,你修养着,

它就会长出能量的利息,

这就是休息。

你待着,

慢慢地你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就进入了你的身体,

有可能你身体本来有,

只是它像一汪泉水一样,

以很缓慢的方式在释放,

会有一天慢慢地饱满、充盈。


人的吸引力来自生命能量的提升

有一些人,

天生就有吸引别人的能力,

也有人自己培育出了这种能力。

另外一些人呢,

他们追着哭着请你吃饭,

也未必能让你提得起精神。


那么一个有吸引力的人,

他的吸引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来自能量的储备。

中学物理告诉我们,

一个物体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质量,

质量越大的物体,吸引力越大。

质量来自什么?

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密度。

生命也是如此。


生命的长度——一个活150岁的人,

如果他还神智清醒的话,

不需要说出多么深刻的道理,

自然也能够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

如果这个人能活到200岁,

他还需要说什么呢?

什么人他吸引不过来呢?


生命的高度——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如果你能像《逍遥游》里的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精神上的你就能够看得高、看得远。

那么你生命的高度,

自然会达到一个非常人能及的地步。

这样的人,就会产生气场。


生命的宽度——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年。”

你的知识的宽度,你看世界的宽度,

就是你生命的宽度。

生命有宽度的人,他的格局也宽阔。


生命的密度——就如品酒,

当一口好的茅台流入嘴里唾液会唰地一下充满口腔,

然后徐徐咽下喉咙会产生灼热和温暖,

然后呼气的时候会隐隐地体会到高粱发酵、

经过时间陈放而舒展出来的粮食的昏黄……

这种细腻真实的感受就是生命的密度。

这样的人,他的生命磁场会更强。


生命的长度,就是看你活得有多长;

生命的高度,就是你看问题的维度;

生命的宽度,

就是你是否能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生命的密度,

就是你对事物的感受的细腻和丰富程度。

在任何一个维度上提升50%,

你整个吸引力会提升多少呢?

计算后答案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中学数学告诉我们,

四个变量,每一个增加50%,

就是乘以1.5的四次方,就等于5.0625,

也就是你的吸引力是以前的5.0625倍,

很可怕吧。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有吸引力?

就是因为他积蓄了不同维度的能量,

让每一个维度都加了分。


法则二:调好你生命的波段


梁冬:你的能量越强,吸引力就越强


庄子《逍遥游》中说: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蜩是指蝉,学鸠是一种小鸟。

一只小虫和一只小鸟的姿态,

就是飞得低无所谓,

能飞多高算多高,实在不行就掉到地上去。

南怀瑾在《庄子諵哗》里说,

你们不要学小鸟,

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以自由为借口做一些小事,

能飞哪儿飞哪儿,能停哪儿停哪儿。

爱新觉罗·毓鋆却认为,

为什么不能够尊重一只小虫子

和一只小鸟的自然之性呢?

大人吃大馒头,小孩吃小馒头,这才是自然。


其实这并不矛盾。

人生,是分阶段的;

生命,则是分波段的。

如果不把风的力量培育到足够强大,

你再大的翅膀,也展不开,飞不远。

你需要等到万事俱备了,才能呼啸而去。

你需要知道,

什么样的一个未来正在等待着你。


28—35岁

人生智慧发展的巅峰

奥地利人智学家鲁道夫·斯坦纳,

在他的《讨论人生每七年周期的变化》一书中说,

人在28岁到35岁这个年龄,

是意识的创造性进程最为活跃的阶段。

物理科学也发现了一些证据,

揭示大脑的连接中心会在35岁左右达到效率的顶峰。

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导师和哲学家,

在35岁都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体验,

耶稣、佛陀、王阳明、保罗、但丁、拜伦,

都是在35岁前后产生了最伟大的见解。

言下之意,

过了35岁后还没有什么顶峰的话,

这一辈子就还是应该以自在为主题了。


35—42岁

天赋的崭露期

一般人在这7年里会开始体会到一种新的不安。

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个年龄段的人,

已经开始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愿望。

如果他们有能力的话,

会向学院、艺术馆捐助。

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重新评估

他们在外部世界的行动所带来的结果,

评估他们的关系、事业、习惯

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这些都会被详细地审视、纠正或者是改变。

毫无疑问,

一个人内在天赋所迸发出来的突破性的进展,

在这个阶段会崭露出来。


42岁—49岁

主题是回归自我

人在这个生命周期,

通常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

一个人会将自己半生所有的经验,

都在这个年纪里拿了出来,

开始消化,

再从中汲取新的理想和人生中新的方向。

生命中那些未被充分活出的念想,

会大声呼喊着要得到认同和允许。

这些念想如果在之前没有被允许达成的话,

在这个时刻就形成压力,

继而呼唤出行动力。


在这个时期,

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中间,

至此之后就开始走向下坡路。

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通常对此仍然有非常强烈的感受,

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更换伴侣,

改变人生方向,

甚至试图进行重大的个人改变。


在这个年纪,孩子也长大了,

很多人随着情感年龄和爱的成熟度的变化,

最终显示出无条件自爱的迹象。

奇怪的是,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进入成熟的年纪之后,

情感年龄仍然维系在孩童的阶段,

我们儿童时期所感到的被抛弃的恐惧,

我们的嫉妒,我们的占有欲,

都可能会在这个阶段被释放出来。


许多的离婚,以及新的风向,

都在这一时段出现。

在42岁到49岁这个阶段,

很多人已经准备好了去取悦自己,

而非取悦社会,

并且获得了对自己独特性的真正理解。

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在一切都为时过晚之前,

人们似乎有了强烈的

抓住生命最后的绚烂光芒的冲动。


49—56岁

抵达灵性的高峰

到了这个阶段,

我们的生命进入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波段。

身体的变化会带来精神和灵性的高峰,

身体不再矫健,活力开始衰退,

这些都会逼着个人将注意力更频繁地关注内在。

任何性格问题,

比如说各种关系的失调,

各种自我的压抑,

社会对你的各种压抑,

都会在这个周期表现得更为紧急。


这也会反应在一个人的婚姻和职业等领域。

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新的方式来和自己共处,

我们必须渐渐适应自己刚刚变老的身体。

这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需要清理人生的时候,

这个时候需要在灵性上进行质疑,

回顾我们的人生目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那么抑郁、多变、混乱,

将不仅在我们醒着的时候折磨我们,

也会在我们的梦境中让我们无法安眠。


以上生命的周期波段,

未必每一个人都会这样,

但却是一个

活到七八十岁的人的生命周期的大致显现。

为什么要知道这些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人生阶段?

凡事预则立,

如果你能看到自己未来的波段,

就像买了一支股票又能预知它的周期一样,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