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東影業“三年入門”:新銳電影公司突圍的驚喜和隱患

耳東影業“三年入門”:新銳電影公司突圍的驚喜和隱患

耳東影業“三年入門”:新銳電影公司突圍的驚喜和隱患

如今新銳電影公司的“入門”和以往發生了很大的差別。

成長公式。

國內電影公司的成長軌跡往往有著一套標準公式,但隨著市場調整期的迅速到來這套標準公式開始失靈。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動盪過後,泡沫破裂導致“裸泳”公司迅速浮現。

對於新銳的電影公司來說,2019年註定是一個轉折年。是繼續挺進,通過主控項目扶搖而上?還是背靠巨頭,站隊大檔期頭部項目學習經驗?成為了新公司的重要選擇。

一直以來被“誤解”為香港公司的耳東影業近期頗為活躍。其出品的《老師·好》逐步“蠶食”,票房有望衝擊3億;《反貪風暴4》即將上映,這部港產系列片成為了上半年為數不多的“種子選手”;

除此之外,耳東影業出品的“獻禮片”《八秒半英雄》已經開機,在前不久的香港電影節上,耳東影業公佈了和Gersh經紀公司以及星光文化娛樂的合作。

2017更名後的耳東影業在2018年算是一個徹底的爆發,參與了12部影片,累計票房超過了80億。由於目前國內電影背後出品方暴漲,這個80億中有著很大的水分,但對於一家新銳公司來說,這樣的成績還是非常驚喜的。

耳東影業在今年已經參與了5部電影,其中4部作為出品方,且排位較為靠前,而還有3部待映。相比較去年,耳東影業今年參與作品的“含金量”提升不少,這也恰恰坐實了耳東影業要在2019年改變參投為主的發展戰略,迎來自己的轉折年。

但在耳東影業“靚麗”的成績單背後,其實也有著不少問題須待解決。而耳東影業三年入門,也代表著如今新銳電影公司入局產業的新方向。

“由外向內”的另闢蹊徑

行業地位。

對於一家新入門的電影公司來說,選擇什麼樣的入門方式往往決定了自己的路徑和用時。此前,大部分新銳公司都會迅速推出主控項目,從小項目-大項目來確定自己的行業地位。

但事實上,這兩年由於國內市場進入到了調整期,對於新公司來說,風險性大大增強。而恰好也是這兩年,新突圍的新銳公司往往選擇了“另闢蹊徑”。

耳東影業其實早在2014年就成立,但2017年進行了徹底的更名。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16年耳東影業作為聯合出品方參與了兩部影片,票房加起來不足1.5億。但其實,耳東影業天津有限公司在當年作為聯合出品方參與了《使徒行者》,這部電影的票房超過了6億,這才應該是耳東影業當年的“代表作”。

這3部作品奠定了之後三年耳東影業的方向:港片。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2017年,耳東影業參與了3部電影,其中《追龍》和《殺破狼·貪狼》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港片上的多高曝光,以至於後來的耳東往往被外界誤認為是一家香港公司。

2018年,耳東影業參與了12部作品,其中帶有港片基因的電影多達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2部電影作品中似乎並沒有耳東影業主控主投的作品。

在國內電影公司評價的體系裡,“主控主投”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放在這一評價體系裡,耳東影業的表現顯然是有泡沫的。尤其是最重要的“貼金作”,《紅海行動》和《西虹市首富》都是作為聯合出品方,且排位相對靠後。

一方面是大量參與港片,一方面是大量參投,耳東影業的成長之路的確和傳統新銳公司不同。不過耳東影業自己也清楚,想要真正在行業內站穩腳跟還是需要回歸到主控項目中來。

相比2018年的“虛高”成績單,2019年一開始耳東影業就作為前三位的出品方參與了《老師·好》、《反貪風暴4》、《家和萬事驚》3部作品。而五一檔,其作為主出品的《東北往事之二十年》也將上映。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耳東影業總裁楊凡表示2019年會改變參投為主的戰略,爭取更多的項目主控,並且希望佔到整個比例的80%,而剩餘20%則是通過參投頭部項目增加行業曝光機會。

因此來看,2019年對於耳東影業來說也是極其關鍵的一年。

“全科新生”

全產業鏈佈局。

這算是國內所有影視公司共同的“夢想”,其本質上算是國內影視公司的“迪士尼夢”。從單純的內容公司到製作、宣傳、發行一體化,再到海外、院線、藝人經紀、實景娛樂的產業化,成為了所有影視公司的“標準路徑”。

但在目前的電影市場,已經不再具備這樣的市場條件。想要迅速在市場站穩腳跟,就需要打破“標準路徑”來實現突圍。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在今年的香港電影節上,耳東影業公佈了最新的海外合作計劃。合作好萊塢十大的Gersh經紀公司,在內地成立合資公司;還聯合香港的星光文化娛樂,即將開啟和溫子仁、朱浩偉、F.Gary Gray等十位好萊塢頂級導演的重磅合作。

在發佈會現場對外公佈的正在開發的包含有溫子仁的《哨兵》,Sam Raimi的《自體享樂》、《魔石與軀殼》,朱浩偉的《靈魂舞姬》、Sylvester Stallone 的《特種兵》等十二個項目。

熟悉國內影視公司“出海”的往往知道,國內影視公司的出海戰略經歷了兩個階段。從最初的錢合作到項目合作,但在這兩個階段裡都有大量公司被“淘汰”。真正能夠留下的,往往是各項實力極其雄厚的巨頭型公司。

耳東影業作為一家入行剛滿三年的“新兵”來說,佈局海外的難度係數並不低。但是耳東影業早前大量參與港片,香港類型片的基數優勢和本事國際資源多少給耳東影業帶來了一些幫助。

與此同時,耳東影業在國內的佈局也基本實現了“全鏈路”。耳東影業最被外界熟知的是其在影院終端的佈局,目前其建設和自營影院超過了30家。其中VR影廳算是耳東突圍的一個方向。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此外,耳東影業在2017年組建了髮型團隊,隨後和五大國有院線成立的國影縱橫達成合作。在下游上的佈局,多少為耳東在上游增加了話語權。但往往,對於一家新銳電影公司而言,缺乏的恰恰是在下游的“超前視野”。

單一的在上游增多投資話語權,不僅增加了風險,也很難在“固圈”的影視行業有大的突破。從這一點來看,國內影視新公司需要的是在前期打好“全科基礎”,這和以往影視行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變化。

至於在新人孵化、藝人經紀、實景娛樂等板塊上的生態佈局,耳東影業也有涉及。但目前,國內影視公司鮮有形成完全聯動的生態體系,所以無論是新公司還是巨頭影企,都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繼續摸索。

新銳公司的“必修課”:試錯

試錯。

看上去,耳東影業身上的確有和其資歷並不完全匹配的“眼界”。一家年滿三年的公司,無論是發展戰略還是生態佈局,都遠超其應有的眼界水準。但對於任何一家公司都說,都有必不可少的試錯階段。

耳東影業的確在起步最為關鍵的前三年規避掉了主控項目失敗的風險,但隨著耳東影業進入到主控階段,這種試錯也會悄然發生。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從耳東影業發展履歷來說,前三年鮮有主控項目。在2018年最為“爆發”的一年,耳東影業參與了12部電影。其中擔任出品方和擔任聯合出品方各佔一半。

但是可以發現,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參投項目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因為目前國內電影項目參與公司數量暴漲,所以含金量也存在著一定的泡沫。但往往,排在出品方前三位的無論是參與度極高的核心公司。

耳東影業在2018年,出品排在前三位的影片分別是《洩密者》和《低壓槽》,兩部都是非常明顯的港片。但這兩部影片票房相加近為一億出頭,且口碑都不甚理想。

今年,耳東影業參與的《家和萬事驚》同樣表現一般,票房僅為3000萬。而進駐春節檔的《神探蒲松齡》和《廉政風雲》的表現並沒有達到外界預期。

耳東在港片分支裡,的確積累了一定的資源。但是港片本身發展有了一個明確的趨勢,目前港片基因雖然成為了國產片重要的支柱,但是非一線港片在內地式微,而黃金檔期內過度兩級分化也增加了票房不達預期的風險。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現階段能夠讓耳東影業從聯合出品方變成核心出品方的選擇並不多,但目前港片較為分化的市場局勢,對於耳東影業算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對於檔期的選擇、對於優質內容的判別,同樣是耳東影業逃不過的“必修課”。

這兩年,業內紛紛感嘆新銳公司減少。影視行業的“固層”開始出現,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寒冬又逼退了一批中小公司。但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趨勢並沒有變,也必然會有新銳不斷湧入這個“黃金場”。

那麼,如何迅速“入門”以及應對不同階段的風險,依然是新銳公司的“必修課”。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