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三国会有怎样的走势?

晓磊爱文史


在三国中,蜀国的家底是最薄的。曹操占据长江以北已经是称霸,孙权在江东地带也已经扎下了根基。但是关羽死后,刘备做了一件差点亡国的事,之后蜀国的国力是直线下降,蜀国的家底已经被刘备败光了。

刘备创业前期还是比较惨的,他没有任何资本,认识了张飞、关羽之后,张飞卖了所有的家产和田地,帮助刘备招募部队,刘备才有了一点闯荡天下的资本。

但是刘备的崛起,依然是十分的坎坷。当时陶谦请刘备驻守徐州,防止北方的曹操来袭。陶谦死后,徐州虽然落到了刘备的手上,但是刘备没有能力守住徐州,反而让吕布夺去了。

后来,刘备被曹操逼得五路可走,不得已去了荆州,于是他从此才开始争霸天下。当时的刘备不仅有了五虎上将,还有孔明和庞统,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庞统在落凤坡被杀死,而刘备当时也有了称帝的打算。

公元215年,孙权趁关羽攻击曹操樊城的时候,派军偷袭了关羽,糜芳等人也叛变,关羽兵败走麦城,最后被捕杀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随后发布了天子第一诏,兴兵伐吴,要为兄弟关羽报仇。但是没想到,张飞被部下斩杀,背叛的部下也逃往了东吴,当时的刘备非常的愤怒。转眼之间刘备的两兄弟都死了,而且都是东吴杀害的。刘备对东吴的仇恨更深了,刘备发誓“孤要倾全国之兵,誓灭东吴”。

赵云听后,安慰刘备。赵云和诸葛亮都认为:当前的最大敌人是曹操,刘备这样因私废公肯定是不理智的。而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了只能连吴抗曹,才有可能消灭曹操。但是刘备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不听劝告,执意要攻打东吴,结果蜀国数十万精锐全部耗光,蜀国差一点亡国。诸葛亮看到了:自己努力做了这么多年在制造的三国平衡局面也被打破了,诸葛亮知道蜀国没有希望了,当时他心灰意冷想要回卧龙岗。但是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以后,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诸葛亮仍然继续辅佐后主刘禅,征讨魏国。


公元前


刘备不伐吴,三国还是三国,总体大势不会变的。

刘备伐吴,惨败与夷陵,彻底奠定三国形势,这只是让三国的趋势明朗化,或者说让三国分立的形势提前到来了。

为何这么说呢?除去伐吴,刘备集团在此之前的两个行为其实已经埋下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一、关羽失荆州,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说荆州的战略地位,刘备能够夺取益州,也是以荆州为支撑的。

可以说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丢了荆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马成为“游子”,使得荆州系官员人心大动,刘备的统治基础濒临坍塌。

所以刘备必须要夺回荆州,这也是绝大多数官员支持他伐吴的原因。

失去了荆州,刘备图谋天下的大业基本落空,魏、吴堵在狭隘的四川盆地,割据有余,争天下不足。

二、称帝过早,使得匡扶汉室成为虚伪口号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期,是刘备集团最巅峰的时刻,也是刘备威望最空前的时刻。

这时候,那些心念汉室的人,真把刘备视为最后的希望。

但是刘备在曹丕称帝不久,也就称帝自立,操之过急。

刘备最佳的选择是等待时机,利用汉中王的身份来招揽各方心念汉室的人士。

虽然他是以汉献帝遭到杀害为借口,称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内情的人看来,刘备暴露的他称帝的丑陋一面,所谓的匡扶汉室只是他虚伪的口号。

古代十分讲究谱系,刘备所谓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这样的身份。

别说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刘备称帝,那些忠心汉室的人并不一定认同刘备的汉政权。

这一点孙权就灵活多了,先称王,最后称帝,期间因为刘备伐吴立刻向曹魏靠拢。

虽然刘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急着称帝,但是他其实可以学习曹操的,让儿子去这么干。

所以刘备不伐吴,也改变不了三国趋势。

不过蜀汉集团内的人才可能不至于最差,毕竟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大量种子人才。


微史春秋


只要刘备的性格不变,破坏孙刘联盟的“决心”不变,结局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刘备集团由最初没有立足之地,被曹操军团追着满世界地跑,发展到跨有荆益之地,可以与曹操军团及孙吴三足鼎立的势力。如果继续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策》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据“荆益之地”而待天下“有变”,然后联合孙吴分兵出击讨伐曹魏,不断削弱或消灭曹魏,甚至一统天下都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由于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私欲大“膨胀”,导致在他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关羽进攻襄樊,最后大意失荆州父子二人遭到东吴捉杀。更糟糕傅士仁、糜芳、孟达、范疆、张达等接二连三地携城背叛,蜀汉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自以为找到了可以进攻东吴“理由”的刘备还不自知,粗暴地拒绝了东吴“归还荆州、与蜀汉重修旧好”的要求,以至于举“国”之力进攻东吴的刘备损兵折将,惨败夷陵不得不白帝城遗诏托孤,使得蜀汉“国”力迅速衰弱,这一切非唯天时,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为。

可以说,自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时候开始,蜀汉就已经错过了蓄势而发的最好机会,因此,只要刘备的性格不变,破坏孙刘联盟的“决心”不变,不管他有没有征伐东吴,结局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最大的可能就是让迅速走向没落的蜀汉“苟延残喘”,多拖些时日,仅此而已!


油茶丝语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他还有两种选择,静观其变和北伐曹魏,不过这两种选择都更加不符合他的利益。我仔细考虑后,觉得刘备不可能不征伐东吴。

一、静观其变

也就是说刘备在孙权杀死关羽,抢去了荆州之后,装没事人,装鸵鸟。这个是不可能的。

荆州是刘备的战略根据地,是重要的粮仓、兵源来源地和北伐的两大支撑点之一。荆州到了孙权手里,孙权力量一下子壮大了好多,刘备的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此消彼长,刘备不可能坐视不管。


二、北伐曹丕

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就算刘备装大度,说没事,咱还是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还是好朋友,那么孙权会这样想吗?

所以,就算刘备自己去北伐,孙权绝对不会同时攻打曹魏,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刘备和曹丕拼命,谁快输了,孙权就会趁虚而入,去攻打快输的一方,去夺地盘;或者联合快输的一方,重新形成三国鼎立的模式。不管怎么样,在刘备北伐中原的初期,孙权绝对不会支持刘备的。他会开心的跳起来。

刘备在孙权刚刚杀死关羽、夺取荆州的时候,就放下孙权不打,去打曹丕,两面作战,那简直是疯了,傻了。

所以,刘备不会放着孙权不打,去单独攻打曹魏。

三、攻打东吴是刘备最好的选择,虽然打输了,但是如果打赢了呢?

刘备攻打东吴,道义上为了义气,利益上是抢回荆州,甚至吞并东吴。

因为刘备输了,所以千百年来,大家都说刘备不应该打东吴,但是如果刘备重新夺回了荆州呢?如果刘备灭了东吴呢?大家还会说刘备错了吗?

再说,孙刘联盟破裂在先,孙权杀关羽夺荆州在先,让刘备当鸵鸟,那么刘备和五虎将都一天天的在衰老,如果全都死了,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刘备肯定是思前想后,考虑再三,只有打东吴最符合他的利益。

三国里面,最不能等的就是蜀国,曹魏和孙吴都可以据险而守,都可以静观其变,只有西蜀等不起。刘备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去争夺天下,诸葛亮活着,一定要去北伐,这是西蜀的宿命。


陈健4396


刘备征伐吴国与不征伐吴国结果都是一样

蜀国在三国时期是地处偏远的芒荒之地,蜀国多山仅仅是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区更多靠近少数民族边疆地带,复杂的民族问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持国家安定,再聚集能力去逐鹿中原实在是勉为其难。诸葛亮在隆中对已经分析的十分透彻,三分天下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打破格局,刘备的战略是建立以蜀国为基地的国家基本框架再谋发展。也就是说刘备的蜀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如果魏国出现重大国家事件出现分裂也许蜀国就有机会问鼎中原,没有机会蜀国只能偏安一隅与魏国和吴国形成对峙之势。


观经济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三国的走势会怎样?

导言: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是蜀汉走向衰败的重要转折点。

“夷陵之战”是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一次历史意义重大的战役。

“夷陵之战”过后,蜀汉几万久经战阵的精锐老兵损失殆尽,大将张飞身死,只有赵云所部后军成建制保存。此后的几年内蜀汉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事。

因损失过于惨重,刘备羞愧难当一病不起,白帝城托孤之后就一命呜呼了,蜀汉进入后主刘禅时代。

刘备为什么伐吴

刘备对外声称,征伐东吴是为了给他的好兄弟关羽报仇,那么果真如此吗?

  • 刘备伐吴真是为关羽报仇吗

我们来看时间线:

219年,孙权派人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就此结仇;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为魏;

221年,刘备紧随曹丕的步伐,在益州称帝,国号为汉;

同年,刘备集结大军,宣称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 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

从关羽被杀到刘备伐吴,中间隔了两年的时间,刘备还抽空称了个帝,这是报仇心切的表现吗?

显然,刘备伐吴,夺回荆州是真,为关羽报仇则只是个借口。

荆州对于当时的蜀汉而言,其重要性可比关羽重要的多。

刘备为什么敢于伐吴

刘备在外有强敌魏国,内部失去关羽和荆州军实力大损的情况下,为什么敢大动干戈攻打吴国?

  • 汉中在手,防守无虞

219年5月,蜀汉已经牢牢占据了汉中这座入蜀的门户,并以汉中为中心建设完整的防御体系。

曹操一方损失大将夏侯渊和大量物资后,短时间内也没有再次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汉中争夺战的能力和可能。

蜀汉派一员上将,以少量军队驻守就可以保障汉中的安全。

  • 东吴人才凋零,山越作乱

刘备敢于伐吴,当然还有东吴方面内部的原因。

一方面,东吴历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都已经陨落,大将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等人也都死了。

另一方面,东吴后方山越作乱,大量兵力被牵制。

刘备认为此时的东吴实力不济,而己方还称得上是兵强马壮,攻打东吴胜算很大。

  • 吴蜀交战魏国会乘势发兵

一旦吴蜀两国在荆州一线交战,实力最强的魏国不会简单地作壁上观,曹丕一定会抓住机会乘势发兵,从合肥方向进攻东吴。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输

其实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等人一直是反对的,但劝不住,所以后来诸葛亮说如果法正不死,一定可以劝阻先主。

不过诸葛亮反对伐吴也是从大局考虑的,对于战胜东吴这一点,诸葛亮本人似乎也没有怀疑。

那为什么夷陵之战刘备的蜀汉一方会输呢?

其实就一点,轻敌!

一向看人很准的刘备看走眼了,他看轻了两个人:孙权和陆逊。

  • 刘备没料到孙吴会向曹魏称臣

虽然一直以来孙权都在表面上臣服于曹操,但当时的曹操代表的是东汉朝廷,各方诸侯名义上都是受朝廷节制的。

但曹丕称帝之后,对于身为汉臣的孙权来说就是乱臣贼子了,而且一向与孙权实力相当的刘备也称帝了,这时候孙权还能向曹丕低头称臣,这实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 刘备过于轻视陆逊

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临危受命,被孙权任命为新的大都督,刘备看不起这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年轻人。

大概以为孙权是向世家大族势力低头,才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将大都督这样的重任交给了陆氏家主陆逊吧。

刘备全然没有想到,陆逊是个深藏不露的天才统帅。

  • 百里连营昏招迭出

本来陆逊最为忌惮的是蜀汉军水陆并进,让东吴一方首尾不能相顾。

可是轻敌且求胜心切的刘备被坚守不战的陆逊气得完全丧失了耐心,不但将水军悉数撤到陆地,还中了对方诱敌深入之计,进入陆逊预设战场,将部队带到二三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在深山密林中布下了百里连营。

以至于被陆逊抓住战机,果断出手一场火烧连营,断送了刘备的蜀汉精锐大军。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三国走势会怎样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没有赢家,属于两败俱伤,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的同盟反而更加稳固,再也没有成规模的“菜鸡互啄”,而是同心协力共抗曹魏。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三国走势又会怎样呢?

其实夷陵之战前,曹魏一家独大已成定局,吴蜀两国一面结盟抗曹,一面又互相攻伐。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

1.蜀国实力不会进一步受损,将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经营汉中,以更短的时间将汉中打造成铜墙铁壁,成为蜀汉北伐的稳固的前沿阵地。

2.先主刘备不会早亡,不会托孤诸葛亮,蜀汉内部各派系能够和谐共处,力往一处使,蜀汉实力进一步加强。

3.诸葛亮不会油尽灯枯累死,刘备与诸葛亮都有足够的时间培养接班人,不会导致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所以,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蜀汉的实力会越来越强,在魏、蜀夹缝中生存的东吴会越来越弱。

而蜀汉在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就会有机会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坐以待变,等到时机成熟,伺机出兵,或蚕食或鲸吞。


历史痴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两个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也是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此前分别是关羽死,荆州丢,上庸三郡亡),直接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

伐吴之前,诸葛亮的哥哥,吴国南郡太守诸葛瑾曾经给刘备来信: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可是刘备深恨东吴杀关羽,夺荆州,愤而不许,一意伐吴。

这场战争给蜀汉造成了近乎致命的打击,仅仅表面上的损失有:数万百战精锐(有说五万,有说八万);包括张飞,黄忠,吴班,冯习,黄权,傅彤在内的多名高级将领的损失;马良战死,本来这该是诸葛亮最好的接班人的!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在诸葛亮执掌大权后,要花费五年的时间去平定叛乱,训练士卒,而且还面临着北伐缺兵少将的不利局面,此后蜀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外战争能占据主动,真是多亏了葛公千年一遇的大才!


知道了刘备伐吴的不利影响,那我们就可以反推一下,假如刘备不伐吴的话,三国的走势会怎样。

孟达,叛蜀归魏,后又叛魏归蜀

既然不打,必须要和吴国交好,哑巴亏只能先认了。而且先前孙权向刘备求和,可以趁此向吴国要求一些利益。

给孟达修书一封,劝降三郡。让同为东州人,和孟达关系亲密的李严共同守三郡,费祎出使吴国,约定共同取襄阳,牵制宛城魏军。东吴为主,李严孟达为辅。

此时曹魏持节都督关中的是夏侯惇之子,著名的“主婿”夏侯楙,“楙性无武略,怯而无谋,而好治生”,对蜀汉来说,这是一个最理想的对手。

夏侯楙,酒囊饭袋

刘备以马良为军师,带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出秦川北伐,魏延带一支精锐走子午谷。

狠狠地打一仗吧,打赢了关中,雍凉,战马,骑兵都有。就能稳下来不急不躁的和魏国打持久战了。打输了退回汉中,休养生息。重回诸葛亮的北伐老路,不过有刘备在,大概率不会有马谡的失街亭了,街亭不失的话,一伐还是大有可为的。


煮酒放歌


导语:

东汉末年,汉室昏庸,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弄权,天下有能之士纷纷揭竿自立,起先以冀州袁本初最为势大,后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至此北方以曹操最强;孙氏家族雄踞江东,已历三代;刘备先与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夺取益州千里。从此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而后,刘备自领兵于益州,派心腹大将关羽率精兵屯于荆州,结果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致荆州丧失,关羽身首分离。于是刘备一怒之下率大军讨伐东吴,最后惨败,在白帝城托孤孔明。

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那他也就不会大败,不败也就不会亡,三国能否会有新的形势?

01孙刘联盟之间的诸多矛盾

孙刘联盟即孙权与刘备的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抵抗实力最强大的曹操,而孙刘联盟与曹操交手的最经典战役就是“赤壁之战”了。

在赤壁之后,刘备占据荆襄五郡,后又以庞统之计攻取了益州,从刘备攻取益州起,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浮出水面,直到彻底分裂。

1、矛盾之一:胜利成果分配不均

赤壁之战最大的胜利成果便是荆州的分配。

赤壁之战中,在兵力上:刘备势力出兵约两万人,而孙权势力出兵三万人;在势力上:孙氏家族三代盘踞江东,深得人心,而刘备没有根基,如浮萍般四处飘零。

由此可见,在赤壁一战中,孙权一方出的力比刘备是要大的。

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南方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而曹操仍占据了北方的南阳、襄阳、南乡,再加江夏一部分;出力最多的孙权只占据南郡和江夏一小部分。(东汉时荆州本只有七郡,在三国时期划为了九郡,多出襄阳、南乡、武陵三郡)

后来刘备向东吴方面借取南郡之地,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此后刘备占据五郡和江夏的一部分,而出力最多的东吴只占据江夏一部分,由此生起矛盾。

2、矛盾之二:刘备方面攻取了益州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了益州千里,对于此事,东吴方面是有很大不满的。

在210年(建安二十一年),周瑜就有意攻取益州,只是因周瑜突然病卒,此事才暂时未提。

《三国志·周瑜传》:(周瑜)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认为曹操虽败,但实力仍旧是三者中最强的,所以他们要趁曹操刚刚败退,携大胜之势攻占益州,然后吞并张鲁,如此就有进军中原的机会。

不过周郎的计划没有实现就病卒了,而之后刘备却夺取了益州,且这件事情是不通过孙刘联军的,而后东吴方面屡次向刘备讨还荆州却不得,因此怀恨在心。

但这只是矛盾所在,不至于使两方放弃合作,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才是导致联盟分裂的主要原因。

02从一方压力变成来自于两方的压力,孙权的自救之路

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强盛的一段时期就是占据荆州和益州的一段时期。

当时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主要军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主要将领,又打败曹操占据汉中,风头一时无二。

而孙权在合肥一战中被曹军打败,差点连自己姓名也交代在了那里,张辽也于此战威震逍遥津。所以东吴势力看着刘备势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自方却屡次战败,孙权的心中对刘备开始恐惧。

于是在公元215年,东吴趁关羽攻取襄樊之际,派吕蒙暗袭荆州,杀害关羽。

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此之前,孙权曾意图与关羽联姻以维护联盟稳固,而关羽却以“虎女焉得嫁犬子”之由将东吴使臣轰了出去,因此孙权更是怀恨在心。

03刘备讨伐东吴的几点原因

刘备伐吴绝非仅仅因为关羽战死的原因:

  1. 荆州之失:如果荆州还在,刘备可以益州为大后方,以汉中、荆州为前线,进可攻取魏吴、退可固守西川,所以荆州一失,益州方面积攒下的优势就荡然无存,因此刘备决心伐吴。
  2. 攻取东吴,与曹魏形成南北对歭的局面:荆州之失让一直顺风顺水的刘备感到危机,孙权在一旁如如鲠在喉,所以刘备决心一举攻取江东,然后与曹操形成南北对歭局面,以此决定天下归属。
  3. 孙权成为吴王,从大义方面,刘备需要讨伐他:刘备一直号召的就是“汉贼不两立”,但是一直以来的盟友却成为了吴王,这是刘备所不能忍的,所以他有必要讨伐孙权。

但刘备最后失败了,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守将陆逊大败,从此蜀汉势力出现转折点,由盛转衰。

(陆逊)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结语:刘备若是不攻吴,局势走向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当是时,曹操占据北方,兵多将广,又实行屯田,所以府库充盈;孙权占据东吴,已历三代,得江东百姓拥护;而刘备占据荆益,在军事上常常主动出击,多次大败曹军。

然而在荆州被夺以后,一切都变了,刘备伐吴失败,蜀汉势力开始由盛转衰。

如果刘备不伐吴,是否能改变走势?

在我看来并不能,因为在当时曹操的实力仍然是最强大的,但凭孙刘一方力量是决计胜不过曹操的。

而东吴夺取荆州已成定局,刘备自然与江东貌合神离,联盟也名存实亡。只待蜀国的老臣逝亡之后,就再也无人能抵抗来自魏国的打击。


無古無今


若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答案很明显

在三国时期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兄弟的兄弟义气,当初关云长被孙吴暗算,被斩杀于荆州之地,刘玄德为了给义弟报仇举全国兵力征讨东吴,最开始的时候孙权数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刘玄德拒绝了这个提议,结果到战争后期他被东吴新任大都督陆伯言击败,损失了大批良将谋臣自己也郁郁而终。很多人回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那么三国的结局会不会和现在的历史不同,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当初诸葛亮隆中对所图谋的天下大势,荆州应该被刘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当时当时的孙吴为了夺取荆州三郡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东吴和曹魏联系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刘玄德对东吴的威胁太大。于是孙权为了遏制当时刘玄德势力不断壮大的势力发展趋势,才派吕蒙去讨伐关云长,所以当时的孙刘联盟已经变得不再像赤壁之战的时候那样可靠已经无法对曹魏形成以前那样大的威胁。

刘玄德在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虽然大败而归,但是当时蜀汉的名将,像五虎上将中在世的诸位猛将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而是因为年龄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与东吴打这一场仗刘玄德的蜀汉。还是没办法弥补后期没有独当一面大将的尴尬局面。而兵力上一个蜀汉能养活的军队就那么多,虽然在与东吴的这场战争中蜀军死伤众多,可是等到五年过后诸葛亮领军开始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力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可诸葛亮北伐却没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说若当时“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三国最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对此你觉得呢?


古行生


走势不会变。但历史进程会发生变化。三国鼎立是一个以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才能保证的一个弱势平衡,这是由三方的综合国力决定。孙刘联盟任何时候破裂或者相互攻伐只能削弱彼此,加速彼此的灭亡,保持联盟只能延续他们存续的时间。最终被统一是由社会发展大趋势决定的。

一、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国鼎立的分水岭是以三方战略实力真正角逐自古兵家必争的战略核心区荆州的决战结果划定的。这一决战就是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曹操的实力情况

公元200—207年11月,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彻底统一了北方。便积极做着南征荆州的准备,因荆州牧刘表病危,怕寄投他麾下的刘备趁机夺取荆州,采纳荀彧的建议,率领轻骑赶赴宛、叶,在刘表二儿子刘琮继位不稳时讨伐荆州,刘琮摄于曹操威势,再加上荆州士族惧战,开门投降了,曹操接着击败刘备,轻易得到荆州。

刘备败走夏口,有与孙权联合的倾向。曹操本意希望孙权投降或保持中立,等他彻底消灭了刘备,再回头解决东吴问题。出于威慑目的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核心意思自己率大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一时恐慌,战、和纷争不下。

2、赤壁之战前孙刘的实力情况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割据东吴,虽然政治清明,经济物产丰富,文有张昭、鲁肃,武有周瑜。但与曹操的战略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内部“文主降,武主战”争论异常激烈,孙权也犹豫举棋不定。这时刘备新败,军卒两万多人,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在就是自己的一点可怜的仁德名义成就的政治资本。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一起曹操。并亲赴东吴商定联盟大计。

最后,孙权在东吴大都督周瑜和谋臣鲁肃的坚持下,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纵论形势的分析下,下定决心孙刘联合与曹操决一死战。当然孙权也看到了曹操常年征战,南下准备不足,曹操的信也无非是想吓住自己,像轻易收取荆州一样收取江东。孙刘联军5万多人在周瑜的统领下,与曹操在赤壁一带相会相持,寻机决战。

3、赤壁之战

曹操其实应该按照谋臣贾诩和程昱的建议,安抚百姓,进一步扩大荆州胜利的政治优势,东吴将不战而降。结果一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战书,没想到孙权不买账,只能实施决战。为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缺点,把所有战船铁索相连。东吴老将黄盖诈降,火攻曹操水军大寨,曹操水陆大寨大火连片。曹操在孙刘联军的夹击之下,只能将余船焚毁,领兵撤退,败走华容道。

二、魏、蜀、吴各自的战略策略。

1、总体情况

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实力聚减。刘备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从征战多年还没有根据地的困境,一举夺得非常富足的荆州荆南四郡战略要地,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第一步。孙权也乘此机会扩大了很大的地盘。赤壁之战是三方一次决定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割据。三国也进入各自在自己势力范围发展和巩固周边开拓的局面。

2、各自策略

曹操北归巩固北方和西方的马超和韩遂;孙权向西图谋益州不成,而向南征讨胶州;刘备控制荆州南部四郡,处于曹操和孙权虎视眈眈之下,孙权和周瑜还多次设计想消灭刘备。刘在张松周旋,庞统运筹下向西收取益州和汉中。曹操和刘备两家在汉中打得精疲力尽,最后曹操迁出全部汉中民众,而放弃汉中。

3、归结

三方间决战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甚至人才实力的大碰撞,赤壁一战后三方实力的增长到彼此碰撞性的大决战就是关羽北伐与魏吴的决战,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孙权占据荆州,北向曹操称臣。

三、刘备东征伐吴

1、刘备东征

公元220年,刘备称帝第二年,刘备既为关羽报仇更为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的苦劝,发起了对东吴的东征。孙刘之间的一次对决,刘备被火烧连赢,夷陵兵败,损失惨重,一大批久经征战的老将或病死或阵亡,损失精兵4万多人,元气大伤,血本无归。实际上,不管是吴国或蜀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经过此次战争造成的损失,从比较实力的消长变化看,都更加不可能具备打败魏国的实力了。

2、刘备不伐吴

假如刘备不伐吴,就不会有夷陵兵败,就会保存军事实力,但只能是在荆州失陷后,还有一些家底自保。再加上益州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避难可以,守城可以,出击困难,都足以让蜀国存续寿命延长。

荆州归了东吴后,按照自身综合实力增长基数比较都不可能超越魏吴的,蜀国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三国当中的最弱者。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可能积累到足以消灭另外两方的实力。他们之间的攻防只是彼此实力增长动态调整而已,并不足以实现统一。

综上所述: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魏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三国鼎立平衡态下,只要北方持续休战恢复农耕,北方就越来越具备对孙权和刘备的压倒性优势。诸侯割据民不聊生,只有统一,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三国实力增长必然碰撞,而蜀国因实力悬殊只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魏国有足够的实力和纵深,必定会拖垮蜀国。其实《魏略》诸葛亮临死留给魏延的遗言:“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说明诸葛亮也看到了问题。

因而,蜀国自保犹显不足,更不要说战争消耗,最终灭亡是必然的。历史也证明,蜀国最先灭亡。吴国一直拖到西晋才灭亡的。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一定要善于培植和保护战略力量,不能轻易启动战略力量,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做好科学决策,保持事业健康发展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