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風裡雨裡,我在這裡等您,感謝您的關注)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中國其實歷朝歷代都算得上是人口大國,耕地面積並不算太大。和西方那種真正的地廣人稀比起來,中國真的耕地面積十分有限。

因為受限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可以開墾的土地經常不足以支撐人口的增長,很多朝代都鼓勵農民開荒,但是開出來的土地自然是不夠肥沃。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而且哪怕是肥沃的土地,糧食產量其實都不高,主要是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因此在中國古代,只要收成稍微差點,饑荒都很容易出現。

同時人的生命力和活下去的慾望是無窮大的,因此每逢饑荒發生,都會有駭人聽聞、妻離子散的事情發生。

人們在捱餓時可能會吃觀音土,會啃樹根,會吃野草,直到把野外的所有生物吃的一乾二淨。甚至在很多朝代,飢餓到極致,就會產生吃人的現象,“易子而食”這種慘絕人寰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飢餓的人們在無法找到吃的,無法在家鄉活下去的,有的會販賣兒女,有的就會變成流民,甚至有的還會揭竿而起。

因此糧食安全必然是最為重要的,是歷朝歷代統治者十分關心的問題,農業一般也是國家的立國之本,為了農業的穩定,統治者一般也會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為了防止農民追逐利益轉而從事商業。

哪怕是現在,農業依舊是中國國家發展的基礎,至今糧食安全問題也是三農問題是首要問題,並且還劃定了全國耕地最低總數目,以此來控制全國的糧食產量,把握中國人的口糧問題。

因此在古代,誰能夠讓大多數中國人們吃飽飯,那絕對是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為國為民的大好事。做到這件事的人叫做陳振龍,生活在明朝萬曆年間,有秀才的功名。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可能是出於對自己高中狀元沒信心或者是因為家境不允許等不知名的緣由,他開始跟著其他人學著經商,並且一起來到了菲律賓。

在那裡他看到了一種以前從沒有見過的作物,它長著長藤,果實埋在地下,名叫甘薯。當時菲律賓是被西班牙人統治者的,甘薯也是西班牙人帶來的,讓當地人種植著。

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這種作物極易成活,耐旱,在什麼環境下都能長得很好,並且甘薯產量非常高,遠高於當時的水稻小麥。因此陳振龍就萌生了把它帶回去的想法。

但是陳振龍瞭解甘薯的優點,西班牙人明顯也瞭解,他們雖然讓當地人學會了種植這種作物,但是絕不允許外邦人把它帶出去,因此對甘薯的掌控十分嚴密。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陳振龍首先想辦法與當地人打起了交道,讓他們放鬆了警惕心,一點點地學會了甘薯的種植方式,瞭解到了甘薯的方方面面。

但是甘薯在當時是優良作物,西班牙人肯定是非常嚴厲地監控著甘薯的流向,一旦被抓住,後果一定是不堪設想。

但是他一想到家鄉每年饑荒餓死的無數孤苦無依的人,每年大荒時城裡城外的哀嚎遍野,也咬牙堅定了下去。

在想了許久之後,他終於想出來了一個法子,他把甘薯的藤一點點的捲入繩子裡,偽裝成正常的模樣,最終騙過了西班牙人,成功地漂洋過海抵達了明朝的疆域。

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並且在家鄉實驗起來了甘薯的產量,結果令人欣喜不已。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因為它在中國的土壤上也輕而易舉地存活下來了,並且和在菲律賓一樣存活率很高,產量也很高,於是他把這件事報告給了當地官員,並且勸說了他們進行大面積的培植。

最終甘薯的種植也非常成功,產量也和預期的一樣,解決了當時饑荒問題,救了當時無數貧苦人們的性命。

因此人們對陳振龍感激不已,為了建立了功德亭,以此來紀念他的勇敢行為,並且為人們做出的貢獻。同時因為甘薯來自於外國,因此又有名稱叫“番薯”,意為外來的物種。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雖然在現如今,吃飽飯已經不再是中國人的追求,甘薯也從一個拯救饑荒的大功臣成了現代人們調節胃口的雜糧,但是作為引進甘薯的先人陳振龍的功績仍然是十分耀眼。

雖然當時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可能面臨著生死危機,但是他還是堅定地將番薯帶回來國家,他的行動並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真正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將永遠名垂青史,他的精神也將永遠被他人所銘記。

他冒死從國外偷帶一根藤,此後百姓很少捱餓,至今被人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