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引言

“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姓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

漢初,為消滅項羽,劉邦分封了齊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等八個異姓諸侯王。漢朝建立後,劉邦將其中的七個一一剪除,並立下了“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然而,吳氏長沙國卻並未被取消,劉邦稱“長沙王忠, 其定著令”,因而長沙王成為異姓王中的倖存者,而且還延續了五代,直到文帝末年才因無嗣而國除,成為漢初政治體制中最為特殊的那一個。但吳氏長沙國能獨存五世並非僅僅在於劉邦的一句讚語,它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長沙國


一、謙卑的態度和正確的立場是吳氏長沙國得以存活的必要前提,離項投劉後,吳氏便始終忠於漢室,並保持謙卑之心

吳芮其人,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後人,秦朝末年,起兵反秦並加入項羽陣營。秦朝滅亡後,被項羽分封為衡山王,建都於邾。在楚漢相爭中,經張良的勸說,改而支持劉邦,從此以後,吳芮便堅定不移的站在了劉邦一邊,從不參與任何不軌的行動。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吳芮


項羽敗亡後,吳芮首先與韓信等人上表稱臣,戴劉邦為帝,此為擁戴之功。

“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信大王陛下:先時,秦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勝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劉邦登基稱帝后,為感謝吳芮的支持和擁立之心,將其封為長沙王。

“故衡山王吳芮,從百粵之兵,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

儘管在楚漢戰爭中,劉邦陸續分封多人為王,但皆是為了擊敗項羽,不得已而為之。“劉邦復封建的背後, 則包含著涉及權利和利益分配的問題”,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利益所趨。因此在漢朝建立後,擁兵自重的異姓諸侯王就成了威脅漢王朝的隱患,因而劉邦稱帝不久就採取各種辦法陸續剪滅他們,即使是曾經與劉邦親密無間的燕王盧綰也遭到了劉邦的猜忌,盧綰逃往匈奴後,異姓王中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然而劉邦卻沒有實踐“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誓言,保留了僅存的長沙國。在這其間,吳氏的立場選擇再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白馬之盟


吳芮作為夫差後人,按照漢初的分封原則,原本該恢復吳王封號,但劉邦並非這樣做且以此試探過吳芮的想法。吳芮及時洞察了劉邦之意,表明自己並無做吳王之心,並提議讓劉邦的侄子劉濞去做吳王,消解劉邦對自己的猜忌之心。

“吳,古之建國也。昔荊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後。朕欲復立吳王, 其議可者”。

“沛侯濞重厚, 請立為吳王”。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吳國


此外,投漢後,長沙王吳芮及歷代繼任者一直“忠”於漢室是吳氏長沙國得以倖存並始終得到西漢王朝信任的關鍵。

漢朝建立後,異姓王中的韓信、英布、彭越等皆因叛亂罪被除國,唯獨吳芮沒參加任何反叛,始終忠於漢室。在剪滅英布之亂中,吳氏充分利用了與英布的姻親關係誘殺英布,充分表現出大義滅親、忠於漢室的形象,換來了“長沙王忠,其定著令”的稱讚,這樣即使劉邦及其繼任漢帝想除掉長沙王,也找不到合適的藉口。該決定以制令的形式固定下來,既體現了劉邦的寬厚仁義,也是對長沙王的政治回報。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漢高祖


“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以無嗣絕,慶流支庶。有以矣夫,著於甲令而稱忠也!”

二、漢高祖劉邦的駕崩,中斷了漢室徹底剪滅異姓王的進程

長沙國首王吳芮於漢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去年,當時劉邦尚未開始剷除異姓王的計劃,便根據慣例下令由吳芮長子吳臣承襲吳芮的待遇。吳臣作為吳芮的長子,其繼承權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在抗秦滅楚的諸多戰爭中,吳臣亦立下了大功。“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 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並且吳臣還幫助劉邦誘殺了親妹夫淮南王英布,體現了他對漢室的忠誠。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吳臣


此外,更為關鍵的是,劉邦的突然駕崩中斷了他剪滅所有異姓王的計劃。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被亂箭所傷,因此到盧綰謀反時,只能派樊噲、周勃率軍剷除盧綰,但尚未等到勝利的消息,劉邦便“崩於長樂宮”,此時劉邦並沒有發出剷除長沙王的號令。儘管當年三月他提出了“其有不義背天子擅起兵者,與天下共伐誅之”的誓言,但在誓言提出僅一月劉邦便駕崩,使得他來不及完成這一誓言。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劉邦


劉邦駕崩後,呂后密不發喪,與審食其共謀“諸將故與帝為編戶齊民,背面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意思是說呂后在劉邦病逝後又想誅殺漢初功臣將領,但因怕“大臣內畔,諸侯外反”才作罷,可以看出呂后是容不得異姓諸侯王的。在劉邦和呂后接連剷除了除長沙王以外的異姓諸侯王之後,長沙王理所當然成為下一個目標,然而長沙國卻在這場誅殺異姓諸侯王的血風腥雨中保存了下來,這又和它特殊的地理環境有著緊密的關係。

三、長沙國不利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環境不利於中央政府進軍,成為長沙國得以獨存的客觀因素

吳氏長沙國位於今天的湖南長沙一帶,但與今日長沙的繁榮不同,漢初的長沙一帶被中原視為南蠻卑溼之地。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時,“聞長沙卑溼,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讁去,意不得”,“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溼,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

比自中原,那時候的長沙天氣炎熱潮溼,又有瘴疫,中原人至此, 水土不服,或得霍亂,痢疾,黃熱病之類的疾病,故謂之畏途。“南方暑溼, 近夏癉熱, 暴露水居, 腹蛇蜇生, 疾癘多作, 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漢初分封


前181年呂后派隆慮侯周灶出兵南越,“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可見漢政府的中央軍是不適應桂林、象郡一帶的氣候的。那麼與南越國交錯分封的長沙國也同樣不利於中央政府的進軍。

“漢初異姓王,惟長沙傳五世。至孝文後七年,乃以無子國除,歷四十六年,則以其地最偏僻,無與大局故也”。長沙國以其地遠而得以保存,再加上它惡劣的氣候環境,就使其以不利的環境化為有利的形勢。

四、吳氏內修德政,內部民族關係融洽,致使統治基礎牢固,深得民心是長沙國得以長存的有一個重要原因

吳氏作為夫差的後代,長期生活在瑤裡一代。 前 207 年二月, 秦國面臨各地義軍武裝割據的局面,始皇採納左相李斯諫言,穩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區反叛,封吳芮為番君,在當地深得民心。

“吳芮,秦時番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

秦末英布起事時,也是因為番君的聲名威望才歸附,“因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閩粵(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 其先皆粵(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並天下, 廢為君長, 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 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所謂番君者,從諸侯滅秦”, 無諸與搖身為勾踐後裔、 越之君長亦曾歸吳芮節制,也正是吳芮的威信所致。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談談為何吳氏長沙國卻得以獨存五世

英布


項羽入關後,大封諸侯,“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而立吳芮為衡山王,正說明了吳芮甚得百越地區人民的推崇。南越王趙佗稱“西北有長沙, 其半蠻夷,亦稱王”,說明長沙國內的民族融合程度較高, 民族關係融洽,吳氏深受各族的支持。對於漢王朝而言,吳氏的德政實際上起到了保境安民的左右,對於邊疆之地而言,穩定是尤其重要的,長沙王既然當地有著較為牢固的統治基礎,一旦除國恐會因地遠而再生變故,會加重漢王朝的治理難度。

結語

前 157 年,漢文帝劉恆駕崩,同年,最後一位長沙王吳著薨,因無子而國除。至此,吳氏長沙國曆時五代46 年終除國,漢初異姓諸侯王的封國局面終於落幕。從此,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異姓王分封天下的制度未曾重現。

《漢書》

《史記》

《秦漢地方行政制度》

《中國官制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