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权,为何权臣和珅能够拥有20多件?

燕子李三fighting


清朝官服基本上都是暗色调为主,从1品到9品,单纯从衣服的样式和颜色上,你可能都不太能分得清谁几品几级,只能从补子和顶戴上分辨。

但是皇帝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穿着明黄黄颜色的马褂的侍卫,显得特别扎眼。没错,这种明黄黄的褂子就叫“黄马褂”。

但除了这些“亲军侍卫”穿黄马褂外,某些功勋卓著的大臣,皇帝在赏赐功劳的时候,也会大方地赐给他一件“黄马褂”。准许他供在自家的祠堂香案上,只有碰到重大的仪式或者活动,亲随皇帝身边时,才可以穿这件黄马褂。

和珅的二十来件黄马褂,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我先从一个仪仗队的侍从,一路帮着乾隆干各种杂活,一路往上攀爬,基本上六部的掌印堂官他都干了;户部国库管着,内务府乾隆的内帑他也兼了;修书修史,也要他管;西北东南的平叛也要他去。每升一次官,搞一件黄马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此外代表朝廷涉及邦交,宣慰属国等时候。通常代表朝廷体面,所以身负“钦差”的人,是必须穿着黄马褂去工作的。李鸿章去日本签《马关条约》的时候,就是穿着照片上那件黄马褂去的,结果被人刺杀,弹中脸颊。血呼哧地流在了那件黄马褂上。李鸿章于是回去之后就把那件带血的黄马褂给慈禧看。慈禧说,“难为你还留着了。”

在清朝皇帝赏赐黄马褂,不只在此两项,清朝的皇帝有可能会将黄马褂作为奖品,或是彩头,去奖励那些围猎、校猎出色的。

但是后来木兰秋弥也取消掉了,清朝也开始遇到了大变局,彻底走下坡路了,黄马褂也就烂了大街了。

但是“黄马褂”还值钱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影视剧里面会有“穿着黄马褂享受特权”的桥段呢?黄马褂本身虽然只是一个荣誉性的物品,但是由于黄马褂只能由皇帝能够赏赐给你。所以无论你是怎么得到的,对外界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你曾经得到过皇帝的认可或者与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穿着黄马褂,会彰显出你的特权来?本质上不是因为你穿着黄马褂,而是大家觉得你和皇帝有关系。无论是害怕你还是想巴结你,实际上冲着都是你背后的皇帝。

所以到了民国初期,穿着黄马褂扫大街,都没有人会多看你一眼。



炒米视角


黄马褂是清朝仅有的一种官服,它并没有什么特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穿上黄马褂我就不认识你啦,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绝不是,说白了黄马褂,其实就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我们知道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寓意皇权至高无上的意思。古代皇帝穿黄色龙袍的传统应该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龙袍的颜色是不固定的,直到唐高宗时期,黄色龙袍才被正式定位皇家的专用颜色。官员和普通百姓是不许穿黄色服饰的,黄色也就彻底成了封建皇权地位的象征。


直到清朝,才有了黄马褂的出现,马褂原本只是满族特有的民间服饰,因为马褂的宽松款式设计比较适合骑马打猎,日常生活穿上它也很方便。所以久而久之就被用在清朝皇室成员参加各种大典,重要场合的一种特殊服饰。也就是后来的“黄马褂”。

黄马褂的颜色呢,也分“明黄”胡“淡黄”两种颜色。皇皇室成员穿的自然是比较鲜明的颜色明黄色,大臣侍卫们则是淡黄色的那种。除了颜色有差距之后外,黄马褂的扣子颜色也是不一样的。黄马褂只有御前侍卫和一些权高的大臣们,以及护卫军的统领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穿黄马褂。除了这些制定的人员可以穿黄马褂之外,另外皇帝还会赏赐给一些立过汗马功劳的武将大臣们黄马褂,这些人在重要场合也是可以穿黄马褂帝。


黄马褂这种清朝独有的官府,除了可以显示身份的不同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至于权臣大贪官和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黄马褂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和珅深的乾隆宠信,在清代我们说了,只要是地位高超的权臣们就会得到皇帝赐给的黄马褂,所以作为乾隆的爱臣和珅自然也就拥有了很多件黄马褂。更何况和珅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乾隆自然要特殊照顾这个老臣啦。

不过穿上黄马褂虽然很神气,但是也仅限于陪同皇帝出城打猎,或者参加朝廷的各种重大盛典仪式上才可以穿,平时在家中和宫里是绝不允许穿的。如果那个敢穿,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会被定罪或者临时处死的。

所以黄马褂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也不是随便乱穿的。


任驰赢天下


纵横小时候很喜欢一部叫做《神医喜来乐》的电视剧,曾看了许多遍,时隔多年电视剧的剧情我只记得个大概,但是有一个片段却记得非常清楚。

那段讲的是神医喜来乐为太后老佛爷瞧好了顽疾,老佛爷赏了喜来乐一件黄马褂,喜来乐回家就把黄马褂小心翼翼的装好供了起来。喜来乐的小徒弟来福觉得新奇,背着师傅师娘将黄马褂偷了出来,将黄马褂穿在了外衣里面。

他在上街采买时偶然发现商贩们看见他穿着黄马褂不但不要货钱,还主动多送。尝到了甜头的来福日日穿着黄马褂上街,喜欢什么买什么,付钱的时候亮出黄马褂就会享受免单待遇,屡试不爽。直到喜来乐发现黄马褂被掉包了,抓到来福这个小贼,将其暴打一顿没收了黄马褂,来福蹭吃蹭喝的好日子才结束了。

在清朝赐穿黄马褂是件无上荣耀的恩典,好处绝不仅仅是能蹭吃蹭喝那么简单,赐穿黄马褂到底有多么牛气,且听纵横娓娓道来。

黄马褂也是清朝官服的一种,在皇帝身边当差的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御前侍卫都身着黄马褂。黄马褂是明黄色的褂子,在清朝明黄色是皇帝皇后的专属用色,嫔妃以及皇亲国戚只能用深黄色, 百姓顶多能使用红黄色。御前当差的侍卫穿着的黄马褂是最贴近皇帝服饰颜色的,由此可见只有皇帝身边的近侍才能有此特权。

皇帝近侍的制服黄马褂也叫行职褂子,顾名思义就是在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时穿的工作服。一般都是皇帝出行时,内大臣、御前侍卫等随行人员必须穿着的黄马褂,这种褂子没有花纹图案,就是简单的黄色褂子,用以彰显皇家声威。在离岗期间或者不在皇帝跟前伺候时是不能穿。

清朝皇帝最擅长将不值钱的物件赋予皇家恩典,作为赏赐臣子的无上荣耀。之前纵横写过清朝的三眼花翎,就是有三个圈圈的孔雀羽毛,被清朝皇帝包装成了皇亲国戚才配的高级官员象征,能获此殊荣的外姓臣子不过寥寥数人。黄马褂也是如此,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足以让臣子光耀门楣的赏赐。

赏穿黄马褂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则是行围褂子,就是皇帝在校场围猎时赏赐给表现出色者的黄马褂,以此鼓励世家子弟不忘游牧民族骑射之本。不过这褂子只能在陪皇帝狩猎时穿,平时只能供着,擅自穿着就是大不敬,要治罪的。

二则是赏赐给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以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咸丰年间,受赏者都要穿着黄马褂,骑着高头大马绕紫禁城一圈。李鸿章在代表清廷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遇刺,鲜血染红了黄马褂,迷糊中的李鸿章还不忘叮嘱左右保存好染血的黄马褂,发出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可见黄马褂在臣子心中就是家国朝廷的缩影。

三则就是武功褂子,是对有重大军功臣子的奖赏,成为了荣誉、功绩、权利的象征,我们平时说的赏穿黄马褂基本等同于这个意义,受赏者可以在任何盛达隆重的场合穿着。黄马褂是皇家的象征,可以作为皇命的信物,必要时见物如见圣上。穿着黄马褂,奉皇命执行任务,见官大三级,便宜行事。连皇帝都能代表,穿着黄马褂去吃饭,谁还敢收钱啊?

不过在嘉庆及其之前并未有可考史料记载过这种恩赏方式,而是多见于咸丰以后,这种赏赐很可能是在清朝晚期才出现的,所以题目中和珅有20多件黄马褂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天平天国崛起后,“赏穿黄马褂”大多都是赏赐给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者。清朝末年黄马褂也烂了大街了,得太后欢心就能得到,据说给慈禧开火车的司机都得到了一件黄马褂。再后来爵位、顶戴花翎都可以买卖,黄马褂自然也是有钱就能买来穿穿。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黄马褂?这可是满清特有的物件。咱瞅电视剧里边,那老太监杵在大门口,台阶下边蹲着一帮子大臣的三妻四妾,都摆弄好之,这太监“刺啦”一声把那圣旨一打开,捏着嗓子眼:“……赏双眼花翎,外加黄马褂一件……”

这小嗓子一扯完,那大臣宽脸蛋笑的跟朵菊花似的,捧着那黄马褂,眼珠子都发光,就差拿着黄马褂擦擦留出来的口水了。

所以大家伙从细节上就不难发现,这黄马褂他所象征的意义有多大!说简单一点,这物件整身上,那就是见官就长,直接就大三级啊!

所以这有时候,瞅电视剧的时候,那犯人整一件黄马褂穿身上,见了县太爷跪地上?这压根就不可能,县太爷得给人家下跪。您就说吧,这案子还咋审?就没地说理去。

所以一般人要能整这么一件穿穿,这祖坟他也冒青烟啊,棺材板子都摁不住。

而和珅居然有二十多件,就这数量他们家那坟头估计都得炸天上去,地球这小村子都快搁不下了。

那么要想弄明白这事,俺觉得大家伙先了解一下这黄马褂究竟是个啥物件,有这东西打底,那么题主的问题也就好说了

黄马褂

话说,满清那阶级制度整的是非常的严厉,就说这穿着他也有严格的规定。

明黄色(其实也就是淡黄色)这全天下,就皇帝那老头才能用,瞧见没,皇帝一个人就霸占了一种颜色,别人压根就不能用,但凡用了,你那小脑瓜在脖子上就长不结实了,这可是藐视皇权的大罪。

还有一种金黄色,这色彩只能是宗室和皇帝的大小老婆才能用,其他人压根就不能碰。

那么像俺这样的平头老百姓,瞅着黄色眼馋,也想整点涂身上,那么只有一种杏黄色,也就是红黄色,这能行。

但这种色彩,除了脑仁起坑了会真的碰上一碰,一般人瞅都不会瞅一眼,毕竟那会指鹿为马的事,他也不老少,没人会干这种缺心眼的事。

所以黄色基本上就被满清皇帝他们家垄断了。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了:“那黄马褂这物件,除了皇帝之外,别人就没有资格穿了?”

这您说的可就有点子太肯定了,话说这黄马褂要细分去,一共分四种。

第一种

其实就是制服。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那帮子随着皇帝出行的侍卫,内大臣可以整这么一件穿穿。

这时候的黄马褂本质上就是一件工作用的服装,没啥特权可以讲的。

为嘛会这样呢?

大家伙想一想,皇帝出去溜个闲弯,老长一个队伍中,就皇帝一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那不起眼。但如果一大串全部都是,好家伙这威风可就抖起来了,加上各种乐器,“子啦哇“”子啦哇“这么一吵吵,那就更得劲了。

就这黄色明晃晃的都刺眼,大老远您就知道皇帝来了,无关人等全部回避,或者爬地上叩头,这多气派。

这也不用敲锣打鼓的听声了,毕竟光的速度要比声的速度快了不老少不是。

当然这种黄马褂,您如果离职了,不干了,皇帝瞅您不顺眼把您给开了,这黄马褂就得留下,压根就不能带回去。

所以这种黄马褂就是为了给皇帝抖威风,耍酷用的,实用价值不高。

第二种

这叫行围褂子,简单的说就是娱乐用的。满清的皇帝抠门,用这东西当奖品。

话说满清的时候,尤其是在咸丰之前,这些个皇帝每年到了树叶落地的秋天,就会拉着一大帮子人,跑到木兰这地打猎二十天,用人家满清的官话讲这叫行围。

当年多尔衮就是行围行的跑的太欢快了,把自己个从马上摔下来摔死的。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就是脑瓜顶上长小树的鹿,大家伙的主要目标就是它。

在行围的时候,如果遇到蒙古人献上猎物,这皇帝就会照惯例给这蒙古人赏一件黄马褂。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比试射箭,汉人官员射中三箭,满人官员射中五箭,而且这官位必须够格,高阶官位那么就能捞这么一件黄马褂穿穿。

这种褂子其实说穿了,就是一种上娱乐节目时候穿的,您比如上行围,比武这都行,但平时您整一件穿上,这可是掉脑袋的事,罪名就是窥视皇权。

您瞅瞅这罪过大不大,所以这种褂子,整上一件他也没多大用处,还遭罪。

第三种

这就厉害了。

这是正儿八经的御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还有一个别名叫“武功褂子”,听这名大家伙就知道,这是赏给那些个有战功的将领。

当然这种褂子,后头也烂了,被慈禧随便的发,只要您吹的她开心,指不定就能赏一件,当年给她开火车的司机都能捞一件穿。

这种褂子发行最多的时候,是干太平天国的时候,尤其是在咸丰年间,一旦咸丰赏你这褂子,这武将就得撅着屁股骑着马,绕着北京城溜达一圈,让大家伙瞅瞅以示恩宠。但这事整多了也就烂大街了。

请你记住了,就算是这样,这黄马褂他也不是随便穿的,只要在盛大节日,庆典的时候,能套身上,一般的情况您只能搁家里边找个高高在上的地供起来。

如果实在是想穿的不行,挠心挖肺的想穿,皇帝他也给你开了一条缝,可以照着仿照一件,整身上。所以您瞅着电视剧里边,跑到衙门口穿的黄马褂,那都是仿照以后的物件,不是原物。

第四种

特使

您比方说,李鸿章干外交的时候,也能穿,这就相当于皇帝亲临,就是这么一个象征意义而已。

好了现在大家伙,对这黄马褂了解了不少。

那咱就明白了,和珅这货弄了这么多黄马褂到底是个啥物件了。

首先他不是制服,毕竟这物件,一旦不干了就得退回去,压根就不可能私人拥有。

接着他不是武功褂子,毕竟这物件只能是武官,或者领兵大将才能有的,而和珅这辈子就没有带过兵,所以这就不可能。

还有就是特使,他和谁特使去,和老外打交道才会用到,他?没见过。

所以这二十多件的黄马褂只有一种可能行围褂子。话说这够不要脸的,基本上乾隆出去玩,他每年都捞一件。

好了,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我是大话君,我来答。

黄色在古代是皇帝的专属颜色,所以那时的黄色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到了清朝时期皇帝经常赏赐“黄马褂”给重臣、权臣也是为了表彰和突显那些大臣的功德并无特权。

在清朝能穿黄马褂的有以下两种人:

第一种人:皇家的内大臣和御前侍卫,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皇帝及皇帝身边的家人的安全,直接受皇帝亲自地指派,也就是皇帝的人。因此为了突显是皇帝的侍卫,所以要用黄马褂为官服表示其与众不同。

第二种人: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人。他们在某一方面对皇家对百姓都有巨大贡献的大臣才有资格获得,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各种证书与验证。不同的在于这是皇帝通过圣旨亲自颁发的。

比如:权臣和珅为清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最初为官清廉、公正甚得乾隆的喜欢,并多次赏赐给他“黄马褂”,以表皇帝肯定他做出的贡献,并有激励他越做越好的含义。

有一点很重要: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但一定要十分爱护,不能随意破坏或者丢弃,这些都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轻则罢官,重则满门抄斩。一定要摆着供好,没有特殊的事不要任意穿着。

结语:“黄马褂”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却代表着皇家的最高荣誉。只要能获得“黄马褂”不是重臣就是权臣,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不一般。因此这也具有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淡墨青史


要说黄马褂的特权,其实十分类似于一个奖状,最大的特权就是说明你在某些事情上边取得不错成绩,以此作为奖励,但是因为黄马褂是皇帝所赐,分量就不一样了,说明皇帝看重你,那你的地位可想而知。

那么,至于黄马褂究竟有多厉害?我继续为你讲一讲。


一、黄马褂分类

黄马褂也是有很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黄马褂作用不一样,穿的人员与场合也是不一样的,我分别讲述如下。

1、得来最简单的黄马褂—行职褂子

行职褂子主要是给皇帝身边的侍卫来穿的,彰显皇帝的微风,出行或者干什么都带领一群穿着黄马褂的大内侍卫跟随自己。这种黄马褂的特点是颜色为淡黄色,与皇帝所穿的明黄色是不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与皇帝有所区分。


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除了颜色不一样之外,这种黄马褂的扣子是黑色,衣服没有花纹,全部为素净,看起来就是淡黄色素净风格,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当然这种黄马褂没有什么特权,平时也不能穿出去,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穿,要是平时穿出去可能会丢了小命。

2、至高荣誉的黄马褂—特使褂子

这个黄马褂受众很少,主要就是给当时的特使来穿,平时与外国人打交道显得更加威风,彰显大清大国风范,比如清朝时期的李鸿章担任特使时,就赏赐了这样的黄马褂,在平时李鸿章与外国人交流沟通过程中都要穿着黄马褂。

这个黄马褂的特权就是彰显自己身份,说明自己是特使,但是除了与外国人有见面活动时才可以穿,平时没有活动不允许穿出来,要不然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3、凭真才实学获得的黄马褂—武功褂子

这个黄马褂才是普通意义上赏赐的黄马褂,颜色也是明黄色,上边有花纹图案,做工相对精致复杂一些,这种黄马褂专门针对那些有重大立功表现的臣子或者大清子民。

比如平时皇帝举办打猎活动,在打猎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皇帝就会赏赐一件黄马褂,说明你的优秀之处,不过赏赐的黄马褂以后只能打猎再穿,平时不允许穿。这种黄马褂的特权就是彰显自己是个打猎能手,就类似于打猎大赛一等奖奖状一样,除了说明你打猎厉害之外,似乎没有其余太大用途。

另外一些武功褂子就是因为平时有所重大表现,让皇帝满意才会赏赐,比如题目中所说的和珅,他在乾隆时期为乾隆鞍前马后,深得乾隆喜爱,肯定乾隆会赏赐其黄马褂。


还有比如清朝后期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皇帝也曾因为他平叛太平军立下大功赏赐黄马褂,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慈禧太后也赏赐过其黄马褂。

在清朝尚且没有那么糟糕时,黄马褂的特权是毫无疑问的,就比如一个大赛设置奖项,奥斯卡与一些普通大赛的金像奖分量与特权完全不一样,一开始赏赐黄马褂恰似奥斯卡获得金像奖一样,后来清朝衰颓,慈禧等人胡乱赏赐黄马褂,导致黄马褂彻底烂大街,这个奖项的分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二、背后意义分析

黄马褂一开始是有特权的,只是到最后发生一些事情,国家、政府都一片混乱,导致原本重要的东西逐渐变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商贩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买卖,目的只是为了过一把穿黄马褂的瘾。

就像一件限量版衣服,突然满大街都有,也就失去它最初的价值与吸引力,随后面临的必然是这个品牌或者款式的倒闭,甚至因此引起公司倒闭,清朝时期黄马褂的兴衰,恰好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混乱现象的背后,必然与之对应有一些制度创建者的无能与制度执行的各种问题,因为制度问题,导致现象混乱,因为现象混乱,最后反作用于制度和制定制度的主体,最后的结果就是车毁人亡,后悔莫及。


结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与节奏的,需要掌握好事物发展规律,以合理的节奏控制,才能保证兴盛长久,要是鼠目寸光,想短时间突然改变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顺应其事物发展规律,无疑是留给自己一条生路,也是保持事物最原始功能的必然选择!



嗔痴历史观


黄马褂有多少特权?这东西最主要是赏赐的人只能是皇帝,是一种荣耀,有其特殊性,黄马褂也就代表跟皇帝有点关系,得到皇帝的赏识,这种特权有见官大三级的威势,被赏赐黄马褂的一般都是官阶较高的人,其本身地位就不一般,赏赐黄马褂就更加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不过黄马褂分为两种,分为工作服和赏赐黄马褂,赏赐黄马褂又分几种,有打猎时赏的,或比武时赏的,有赏给有功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的,还有特赐朝廷特使的。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穿的龙袍是黄色的,正因为皇帝的龙袍是黄色,这黄色就成了官员、老百姓的禁忌,不过古代皇帝的龙袍颜色最早并不是黄色,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因为秦始皇相信五德之说,秦是水德相对应黑色,秦始皇的袍服就是黑色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也是信奉五德终始说,所以皇帝袍服的颜色一般也是按五行相对应的颜色,而黄色变成龙袍的主要颜色,则是从隋唐开始,隋文帝、隋炀帝着黄袍的时候并没有明令禁止他人穿黄色衣服,到唐高祖时则是明令禁止百官、百姓穿黄色衣服。

《新唐书·车服志》里记载:“至唐高祖时,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黄色在那时候就成了尊贵色,所以赵匡胤夺权的时候有个成语叫“黄袍加身”,唐以后皇帝的龙袍颜色虽然以黄色居多,但也并不完全以黄色为主,象明朝崇尚红色,龙袍也出现过红袍,到清朝时则是以黄色为主,不过清朝的龙袍以明黄为贵,是帝王专用的颜色,而黄马褂则是清朝特有的服装,也是用明黄色,只有为皇帝服务的人才特许用这种服饰。

象内大臣、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就要穿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等于是工作服,被称为“行职褂子”,这些人陪皇上出行的时候,跟在皇帝身边,皇帝穿着明黄色的龙袍,他们穿着明黄色的马褂,大家一看这个方阵就知道是皇上来了,远远的就跪下迎接,这多威风,要不然就皇帝一个人穿着明黄色衣服,侍卫们穿别的颜色褂子,眼神不好的要到近前才知道皇帝来了,这就“有失远迎”了,不小心被治了罪,皇帝也没面子啊,不过这种黄马褂是工作服,离开工作岗位就不能穿了。


还有一种黄马褂叫“行围褂子”,这个不是工作服,是皇帝赏赐的,清代的皇帝是以马上得天下,为了不忘本,每年都要跑到木兰围场去狩猎,这时候跟在皇帝身边的就有机会得到赏赐,这些人如果猎到鹿,皇帝会赏他一件,在打猎时也会搞射箭比赛,满人要射中五箭,汉人则只要射中三件,这些人官阶高的才能得到一件黄马褂,皇帝在打猎时遇到献猎物的蒙古人,也会赏一件黄马褂给他,这里得到的黄马褂只有跟随皇帝来狩猎时才能穿,平时只能供在家里,要不然会被认为是觊觎皇权,是会被杀头的。(和珅获得赏赐的黄马褂以这个居多)。


而真正的“赏穿黄马褂”则是“武功褂子”和特使特赐,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武人,会给那些立了战功的武将搞什么“巴图鲁”称号、“赏戴花翎”等,而赏赐黄马褂也是一种手段,而且穿黄马褂的一般都是皇帝近侍,所以得到御赐黄马褂的功臣就会觉得皇帝将他们视为了心腹,更有一种亲近感,更有一种无上荣光的感觉,象这些受奖的功臣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象有什么盛大节日或者庆典之类的都可以穿出来显摆,为了有所区别,这种黄马褂的纽绊也是明黄色的,而近侍穿的工作服和“行围褂子”的纽绊则是黑色的。


特使特赐就是代表皇帝跟外国打交道的会得到一件黄马褂,象和珅就代表乾隆皇帝和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谈判过,得到这种特赐的黄马褂自然不在话下,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担任了那么多职务,乾隆赏他“武功褂子”也很正常,黄马褂虽然没什么的特权,却是皇上御赐的,跟皇权沾上边的,身份自然就特殊点,一般人谁敢不给面子?所以有见官长三级的威力,谁都要给皇帝面子不是?


历史红尘


大家好,我是史诗轴录,针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一听到黄马褂,我第一个想到了星爷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常威干爹李公公给他求的那件黄马褂,纵使尚方宝剑也不能斩,事实上是如此吗?非也,非也!这种黄马褂可不是想要就能要的。预知缘由,且往下看。

黄马褂是清朝才有的。黄马褂是清朝的一种官服,清昭梿《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有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可见只要是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都穿黄马褂。这种黄马褂其实是一种特殊职务而穿的,为了显示皇家尊严,人在其职,穿其支衣,因此这种黄马褂又称为“职任马褂”。

除了这种黄马褂以外,还有一种黄马褂是“赏穿黄马褂”。而这个赏穿黄马褂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猎建校射时赏赐,另一种是奖励有功的官员的黄马褂,这种才最具价值。

先来说说打猎校射赏赐的黄马褂,在清咸丰皇帝以前,皇帝都喜欢到木兰打猎,皇帝会根据猎物情况进行赏赐;当然,为了保持满清射箭的能力,在打猎期间会进行校射,皇帝也会依据校射情况赏赐黄马褂。这两张赏赐的黄马褂一般只允许在行围或比武时穿,平时禁止穿,这种黄马褂属于行围褂子,没有实际价值。

另一种赏赐的黄马褂则是用来奖励给有功的臣属,这种黄马褂在任何庄重的场合下都可以穿,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马褂,功能普通星爷电影中常威所穿的那件一样,(当年李鸿章访美时为显庄重穿着黄马褂去的,却被误解为慈禧的丈夫,吓的赶紧脱了,哈哈)。这种黄马褂也是清朝统治者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使得到黄马褂的人会皇帝感激涕零,忠心耿耿。

除了上述的3中黄马褂以外,还有一种黄马褂,这种黄马褂给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穿的,某些官员宣读完成皇帝的圣旨后,皇帝特赐黄马褂,得到黄马褂的官员需要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很给自己长面子,在咸丰时期非常流行。

好了,看完明白了吧,我们常说的黄马褂是皇帝赏赐给功臣的那种黄马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3中黄马褂,不同黄马褂的特权功能是不同的,这个需要了解。

至于和珅有二十多件黄马褂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为人又圆滑乖巧,深得乾隆喜欢,自然赏赐了很多的珍宝,为了表示对和珅的看中,赏赐黄马褂也在情理之中了,不过我觉得,和珅的黄马褂很少有第三种途径获得的,和珅当过大内侍卫,武功方面自然不必多说,再加上自身能力,获得一些黄马褂不是难事!

以上为本人观点,如如有价值,甚为荣幸。

谢谢


史诗轴录


其实,黄马褂这玩意在清朝挺不值钱的。

什么御前侍卫,经常都是身穿黄马褂的。大家看过不少清宫剧,皇帝出行时,一众开路的御前侍卫,个个都是身穿黄马褂。当然了,御前侍卫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穿黄马褂的,和皇上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穿。毕竟,黄色可是皇家专用的,御前侍卫平常没事穿黄马褂可是要掉脑袋的。

虽然说这黄马褂起初是御前侍卫们一种工服,但是因为只有和皇帝一起才能穿,所以就彰显出了黄马褂的特别之处。清朝的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一件御前侍卫的工服当成宝贝赏赐给大臣,以示恩宠。意思就是赏你一件黄马褂,现在你就是我的亲信之人了,希望你对我忠诚不二,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一番心思。

被赏赐黄马褂的大臣一看,哎呦,不得了了,皇上竟然这么看中我,连象征着皇家威严的黄马褂都赏赐给我了,我要肝脑涂地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

黄马褂这玩意,清朝的统治者赏赐给大臣时其实还挺随意的。清朝的统治者都有围猎的传统,也就是圈一块树林子,放点猎物进去,然后带着一大票随从去猎手。每到围猎的时候,就是黄马褂大放送的时候。按照规定,围猎时表现优秀的大臣都可以获得黄马褂的赏赐,或者向皇帝进献猎物也可以获得黄马褂。

这种围猎时赏赐的黄马褂,应该是没有什么数量限制的。以和珅御前侍卫出身的身手,在围猎时获得赏赐黄马褂,倒也不是很稀奇。每年围猎时拿上一件,这和珅有多件黄马褂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除了围猎,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获得黄马褂,那就是立有军功。这种黄马褂,在清朝中前期貌似发放的不多,大概因为这玩意除了一个荣誉性质外没有啥别的作用吧。但是到了清朝后期,这黄马褂突然多起来了,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廷对于那些同太平天国作战的将领们,特别是汉人将领,就开始大肆赏赐黄马褂。我想了想,大概就是清廷想要汉人将领们去给他们拼命,但是又舍不得拿出实质性的将领,只好批量的发放黄马褂。

而那些得到黄马褂的将领,一个个当成宝贝一样的供着,然后嗷嗷叫的替清廷卖命。

至于说黄马褂就像尚方宝剑一样如同皇帝亲临,那是骗小孩子的。


清风月舞


黄马褂本身没有什么特权,电视剧夸大了黄马褂的作用。

黄马褂是一种官服,清朝有很多款式的官服,黄马褂是其中一种,主要是给皇帝的侍卫们穿的,因为衣服颜色是明黄色,所以被称作“黄马褂”。按照史料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明黄”是帝王专用色,无论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允许穿象征帝王的明黄色衣服,但天子近侍是个例外,所以在很多人看来,黄马褂是一种特殊地位的象征。

除近侍平时即可穿着外,皇帝也可以赏赐其他人穿黄马褂,称“赏穿黄马褂”,是一种格外赏赐。不过,清朝皇帝赏赐黄马褂比较严格,一般是赐给有军功的将领,文官得到黄马褂的机会比较少,一旦得了黄马褂平时都不舍得穿,拿回家要供奉起来,只有在庄重严肃的正式场合才会拿出来穿上炫耀。

李鸿章曾得慈禧太后赏赐黄马褂,他穿着这件黄马褂在日本谈判时被日本人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还不忘叮嘱把自己的黄马褂脱下来保存好。

影视剧中,黄马褂被赋予类似尚方宝剑一样的地位,见官大三级,甚至如同皇帝亲临,见者都要下跪。更有甚者,认为黄马褂如同免死金牌,拥有者可以减刑免罪,这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黄马褂没有这种“特权”,关键时刻什么用处都没有。

以和珅的地位,乾隆赏给他黄马褂并不稀罕,至于有没有二十多件,无法查证,但即便有也毫无价值可言,因为真正罩着和珅的不是黄马褂,而是乾隆皇帝。

乾隆一死,继位的嘉庆就把和珅扳倒了,这说明只要皇帝想收拾你,就算你有一百件黄马褂,甚至一百块免死金牌,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