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薛佩萁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差点灭了燕国,而且安稳地度过了30多年才被秦国所灭?

燕国,最被人熟知的君主,莫过于燕昭王了,因为孱弱的燕国在他手中曾强极一时,但燕昭王之后燕国就换了一副模样,不思自我图强,总想着趁火打劫。

那么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被青壮年死伤40余万的赵国,差点灭了国。

而让燕国栽跟头的是老将廉颇,有人说廉颇位列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并没有,因为就是他曾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挽救了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正酣,燕国坐上了小板凳。

秦赵长平之战,不仅仅只是秦赵之间的决战,而是决定了整个战国局势的走向,在此之前,秦国对于山东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至少赵国还能和秦国相抗衡,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俨然已经一家独大。

那么长平之战时,山东其余诸侯都在做什么呢,毫无疑问,它们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都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

作为赵国世仇的燕国,自然也是搬起了小板凳,看起了热闹,相比较其余诸侯或多或少的犹犹豫豫,燕国则看热闹不嫌事大,两军对垒,燕国并没有想着会唇亡齿寒,毕竟对于燕国来说,秦国离自己远着呢。

燕国为何会与赵国有世仇呢?其实还是因为赵国动不动就会拿燕国出气,当秦国占领了赵国的城池,赵国就会去攻占燕国的城池,毕竟秦国不好对付,但燕国是软柿子嘛,尤其到了战国中后期,燕赵之间更是动不动就开打。

赵国损失40余万青壮年,燕国打起了歪主意。

长平之战前期,秦赵双方对阵的将领是秦国王齕和赵国廉颇,双方交战了数次,结果廉颇被打的节节败退,随后转攻为守,意图和秦国打持久战,在当时而言,秦赵都不适合打持久战,因为这等规模的战争,对于粮草的需求太大了。

据后世史学家推论,秦赵双方在这次战争中投入了近百万的兵力,根据《居延汉简》记载,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按照当时的标准计算,三石三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9斤左右,也就是说每天一个士兵需要大约三斤的粟米,那么长平之战时,一天消耗的粮食大约就有三百万斤之多。

这样惊人的数字,在当时其实已经能拖垮一个国家了,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速战速决成为了双方都迫切需要的打法。

战争的结果是秦国惨胜,赵国40余万青壮年被坑杀,随后秦赵又发生了邯郸之战,赵国几乎被打残,但并未被灭国,此时最开心的并不是秦国,也不是劫后未死的赵国,而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燕国,因为燕国打起了歪主意。

燕国趁火打击,廉颇挑起大梁。

燕国想到的歪主意是什么呢,是趁火打劫,常言道:趁其病要其命,燕国也正是这样想的,于是派出栗腹借祝寿为由,试探赵国虚实,结果栗腹汇报说,赵国可打(《战国策》记载: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燕王一听大喜,随即出兵60万伐赵,尽管此时有乐间劝阻说赵国不可打,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对于燕国的进攻,赵王忧心忡忡,但兵来必须将挡,赵王又启用了老将廉颇,让他和乐乘一起迎敌。

结果,廉颇不负众望,带领着老弱幼等组成的军团,打的栗腹满地找牙,不仅杀死了他,还一鼓作气直接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蓟城,逼的燕王割让五座城池,廉颇才退兵。

这场战中,廉颇大败燕军之后,并没有像白起那样坑杀几十万人,而是只杀死了始作俑者栗腹就作罢了,这或许就是廉颇的”仁“,如果此战换做白起来打,估计战国时期的冤魂又会徒增几十万。

读历史,写历史,我是飞鱼说史,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探讨春秋战国那些事!


飞鱼说史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长平一战,赵国军力尽失,举国一片惶恐,难以短时间内重新聚集有效的抵抗,本来是最佳的灭赵时机。可惜由于赵国的离间,范睢的谗言,秦昭襄王的误判,导致秦国错失了这一灭赵良机。

长平之战一年后,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令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此时长平之战的惶恐已经渐渐散去,赵国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对秦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秦军强攻邯郸一年,兵力逐渐增加至三十五万,仍不能攻克邯郸,反而伤亡过半。同时,赵国开始派使者联络魏国和楚国前来救援。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秦军复败,退回河西。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邯郸之战不仅给秦国造成了近三十万兵力的伤亡,还使秦失去了黄河以东的几乎所有领土,一夜回到解放前,大大延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秦昭襄王不听名将白起之言,屡出昏招,可谓是自食恶果了!




网络水军大都督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赵国45万精锐尽失,导致赵国从战国后期第二号国家一下子成为了一个二流国家,当时连弱小的燕国都敢来欺压赵国了,但是即便是损失了45万人,赵国还是把燕国打的大败。如果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的话,到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一共过了38年赵国才灭亡,当时赵国最多不过四五百万人,当时长平损失了45万人几乎是赵国全部的兵力了,为什么赵国还能坚持这么久呢?

首先来说,就是秦国自己的失误,当时长平之战赵军损失殆尽,当时秦国如果一举攻下赵国邯郸的话,那么赵国很可能就灭亡了,但是秦昭襄王竟然答应了赵国的割地求和,可是过了半年之后赵国又不答应割地了,于是秦昭襄王才派大军伐赵,包围邯郸,三十万秦军,包围邯郸,但是在赵军的拼死防守之下,加上后面的魏楚联军赶来,后来韩国也加入到联军之中,导致秦国大败,从邯郸一路退守到了河西。秦军三十万就这样损失殆尽了。邯郸之战也是影响秦国统一步伐最关键的一战,直接导致了秦国统一时间的推迟。而邯郸之战的胜利也让赵国从长平之战的失败中走了出来。

后来赵国还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当时燕国派遣六十万大军伐赵,但是却被廉颇打的大败而且还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地求和赵军才退去,后来赵军在廉颇的统帅下又攻下了魏国的繁阳,廉颇之后赵国当时有李牧还有庞煖,庞煖可以说接替了廉颇的位置,赵悼襄王三年燕国再次伐赵,但是又被庞煖击败,赵悼襄王六年,当时秦国派遣蒙骜统帅十万秦军伐赵,结果被庞煖打败。斩首秦军三万。当时赵国国威大振。后来秦国又派遣桓齮伐赵,赵军在李牧的统帅之下,全歼了十万秦军。

这几次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了赵国短暂的恢复,而且国威大振。在这几次赵国的胜利之战中,最主要的还是邯郸之战的胜利。这次的胜利让秦国在长平之战的胜利全部吐了出来,上党重新归了韩国,而且赵国也收回了太原,皮牢等等地方。这次战争的胜利给了赵国恢复的时间。而且赵国正因为在长平之战的失败,也是激发了全国抵抗秦军的热情,邯郸之战当时全部老百姓都上去了,就连平原君赵胜都把自己所有的家产变卖了来鼓舞士兵。所以说赵国能够坚持那么久,赵国人的勇悍也是少不了的。

后来秦国大军伐赵,赵国派遣李牧司马尚抵抗,但是秦国利用反间计李牧司马尚被杀,之后赵国灭亡。


中国历史研究所


秦国与赵国的长平决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以白起坑杀40万赵军降卒而告终,但是,过了30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秦国才最终灭掉赵国。既然赵国已经在长平元气大伤,为何秦国过了那么久,才灭掉赵国呢?

一、秦国损失巨大。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兵力投入也不少,大约是50万-65万之间,如此才能做到分割和包围45万赵军。 但是,尽管秦国取胜,但自身损失也不少,甚至达到了损失过半,也就是25万-30万左右。 如此看来,长平之战实际上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役。所以,在此之后,秦国也选择了休养生息。

二、秦国内部不和。长平之战,让白起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此时的秦国宰相范雎,却对此极为嫉妒和眼红。他屡次建议秦王休战,同是还让秦王感觉到,白起正在变得尾大不掉。于是,秦王决定暂时罢兵。



三、赵国余威尚存。长平之战后,经过一年养精蓄锐的秦军,再次入侵赵国,秦将王陵一度攻到了邯郸城下。结果赵军众志成城,奋勇杀敌,再加上魏国、楚国的增援,将秦军击败。

因此,秦国未能立即灭掉赵国,主要还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巨大,没有力量立马吃掉赵国。再加上秦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还没有形成上下的合力。


深夜聊斋


在长平之战秦国完胜赵国后,赵国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此时秦国是有机会灭赵的。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很顺利拿下了太原,河东落入秦国之手。而此时赵国都城邯郸兵力较少,组织笼城抗秦还未准备就绪,此时的秦军只要一股作气,邯郸城很容易便能被攻破。所以说秦国是有机会灭赵的,可是秦国由于战略失误,错失了良机。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王认为秦军常年作战需要休整,且认为自己取得大胜能够凭借威势迫使赵国君臣屈服,导致错失良机。赵国利用这一时机迅速组织军民完善邯郸城防,并派使者联络山东各国共同抗秦。

在这种情况下,灭赵已不可实现,秦国应该通过外交手段谋求更多利益。但秦昭襄王竟气急败坏,不顾白起的理智分析,强令秦军攻打邯郸,结果在邯郸被诸侯联军击溃。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连原来夺取的太原、上党、河东、东郡也被三晋收复,秦国国力严重受损。所以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使赵国得以多生存了数十年。



临瀛殿


笔者一直以来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读历史千万不能带着结果去找原因,先入为主地认定一个结果之后,再回头去看历史事实,看到什么都像是造成了这一结果的原因。

比如秦灭六国就是如此,大家只看到了长平之战秦国坑了赵军45万人,把赵国打得非常惨,通俗史学界就普遍认为“长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的转折点”,实际上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占据优势,不仅没有占据优势,还一度落到极为困窘的地步——我们前面说到了,长平之战把秦国打到了“士民倦、粮食缺”的地步,打完之后就把上党丢掉了(韩国“夺上党”)。第二年秦昭襄王一顿操作猛如虎,自说自话地派兵继续进攻赵国(秦军“复定上党”),攻下武安后直扑邯郸,结果在顽强的赵军面前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另一边是魏安釐王开始放大招抄秦军后路。这一系列战役的后果,实际上造成了前257年10月秦军在河东的总崩溃——攻击邯郸的秦军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大败,一路溃逃躲进函谷关,整个河东之地都被赵、魏两国悉数夺回,连秦昭襄王先前攻韩夺下来的土地(封给范睢当食邑了)都给联军夺走了。秦国的势力范围一下子又被打回到了函谷关里面,以至于秦昭襄王晚年对楚考烈王极为忌惮,甚至还说出来了用铁剑和优伶做比喻形容楚国的强大这种话。等到了秦孝文王时期甚至还要函谷关晚开早关来向列国表示自己的警惕。

但是长平之战与秦国的暂时被打得失去威胁带来了意外的后果,那就是东方六国兼并扩张野心急剧膨胀——魏安釐王趁着赵国被打得够呛又开始捣鼓想成为三晋共主;楚考烈王同魏安釐王瓜分泗上后对于魏国试图整合三晋的努力极为不满;燕国则打算趁火打劫一把从赵国揩点油水(可惜被廉颇带着一群青少年打得跪在地上叫爸爸);齐国一看贵圈这么乱干脆放弃治疗转入混吃等死模式。这几个国家尤其是魏、楚、赵三国的火并急剧增加了合纵方的内耗,待秦王政上台后转变对外战略方针,加上赵孝成王、魏安釐王、楚考烈王的集中逝世与后继者明显在内耗上更加没轻没重,才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后续秦军果断出手绝纵亲之腰,加上最后一次庞湲合纵打的路线实在更加诡异(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楚、魏两国的矛盾完全压倒了秦国的威胁),才意味着秦灭六国的大幕正式拉开。


军武次位面


长平之战后,当时赵国举国震恐,赵王大恐、群臣惊悚!赵国上下,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妻哭其夫、弟哭其兄……

然前方又传来消息,说武安君白起已定上党,复亲率大军直逼邯郸!扬言要月余克赵。

这就有点趁你病要你命,把人往死了整的意思了。赵国危在旦夕,三十六计咱都互相玩的溜溜的,谁不会用?此时也使用了反间计,说客对范雎进行离间,成功让秦王退兵。错失一举歼灭赵国的良机。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也需要修养生息。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此后赵国又起用廉颇,在邯郸之战时以割地给齐国,楚国及魏国为代价(本是长平之战割地求和给秦国,背约引发邯郸之战)联合伐秦,大败秦军,又赢得一丝喘息的机会。此外还攻伐魏国,打燕国,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虽然意识到来自秦国的威胁,也确实被打怕了,秦国的实力在那里,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从赵孝成王四年利令智昏接受上党郡,到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历经赵悼襄王,赵幽缪王,赵幽缪王八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军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正式嗝屁了。






电子铸造9353


在战国末期,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了,但是在长平之战这一强强对战的战役中,赵国完败,而且还是毁灭性的失败,这一役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兵马,动了国之根本,整个赵国大部分战力都在这一战中损失掉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被打蒙了,他们完全想不到会这样惨败,这时候的邯郸城差不多已是个空城了,最多也只有赵王的几万护卫队而已。

而这时候,死神白起正兵分两路攻往邯郸!在这紧要关头,赵王赶紧派人游说秦相范雎,让他建议秦王撤兵,结果秦王还真听了他的建议命白起撤兵了,赵国就这样躲过了一劫。

但随后赵国耍赖不赔偿战败时答应赔的土地,秦王十分愤怒,于是派兵攻打赵国国都邯郸!这场不亚于长平之战的邯郸之战十分惨烈!这场战争之中,赵国把全国的军队和粮食都运到邯郸,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所有的赵国人都参与了进来,平原君赵胜甚至把自己的妻妾编入军队中去,这一刻,赵国人都在为这尊严一战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攻城战持续了整整一年多,赵国军民齐心,守住了强大的秦国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进攻。直到最后双方都咬牙坚持,邯郸城内粮食缺乏到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可想而知当时是多么惨烈。

关键时刻,楚国和魏国出兵支援了,春申君和信陵君功不可没。其实这时候秦军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复的地步了,在三国联军的进攻下,秦军一败涂地。



邯郸之战非常关键,直接让秦国损失了三十万人,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这也让赵国起死回生,没有立刻被秦国灭掉。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接下来在名将廉颇和李牧的指挥下,赵国坚持了三十年,后面他们两个被小人陷害逃的逃,死的死,最终赵国再也无力对抗越来越强的秦国而灭亡!


博古论今天


长平之战后,赵国确实是元气大伤了。

若是白起在打了长平之战后,立刻带领秦国骁勇善战的士兵,杀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肯定是可以一举拿下赵国,直接灭掉赵国的。而且当时的白起就是这样想,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但是,当白起把这个情况汇报给秦昭襄王之后,被秦昭襄王给否决了。

不得已白起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班师回朝了。

那么,秦昭襄王为何不让白起直接把赵国给灭了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秦国的宰相范雎了,正是这个范雎从中作梗,然后坏了白起灭赵的计划的。

本来赵国在长平之战失败之后,他们最怕的就是秦国直接出兵去打他们,毕竟他们损失了几十万人马,国家也没有粮食了。这时候强秦来了,他们根本无力防守;想要请求别的国家增援,也是没有机会的,因为时间不允许。

所以,他们就派了人去说服范雎,让范雎说服秦昭襄王,让白起不要这么快去灭赵国。

赵国使者打动范雎的,就是一旦白起把赵国给灭了,他在秦国的功劳肯定是最大的了,若是白起功劳第一,范雎尽管是宰相,他在面对白起的时候,也要底一头了。

正是这个理由打动了范雎,所以,范雎就给秦昭襄王建议,最好不要现在灭赵。因为秦国的士兵在外已经征战了几年了,现在我们也要休养生息。现在在疲惫的情况下,出兵去打赵国,不一定能灭了他。

更何况赵国如今已经元气大伤了,没有个几十年,他们是恢复不过来的。所有,秦昭襄王就听从范雎的建议。

就这样白起失去了最好灭赵的时机。

白起知道此次若是灭不了赵,短时间内也一样灭不了赵国了。这就是为何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苦撑三十多年的原因。

为什么白起会说,长平之战后若是不立刻灭赵,短时间内就灭不了赵国了呢?

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的其他的国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赵国灭亡的。一旦秦国没有立刻去灭赵,就会给赵国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游说另外五个国家。

只要有任何一到两个国家来援助赵国,那么秦国想要灭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毕竟是一个国家,对付几个国家呀。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白起班师回朝之后,赵国就说服力了魏国和楚国,让这两个国家的出兵来援助赵国了。

这也就是后来,为何秦国再次发兵灭赵的时候,没有打败赵国的原因。

第二,赵国还有很多名将,至少李牧还在,当然廉颇也在,只不过廉颇已经不被重用了。

李牧和廉颇都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一直带领着他的士兵,在北方抗击匈奴,他的主力军还在。

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没有参与,所以,他的军队还是十分的完好的,而且李牧的军队,也是十分骁勇善战的,他们长期和匈奴作战,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因此,长平之战后,李牧的军队就担负起来了护卫赵国安全的重任。

第三,赵国自身一直在发展中,因为秦国没有直接把赵国给灭了。所以,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在这期间赵国的男子不断的成长起来,补充了赵国的兵员。

所以,正是这些原因,综合在了一起,导致了秦国再想灭赵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汉史趣闻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倾尽了两国的国力。秦国虽胜已经元气大伤,白起本来想一鼓作气灭赵,后来赵国贿赂秦相范雎,说如果白起灭赵,功劳将远在他之上。所以范雎劝说秦王撤兵。

关键秦王不傻,怎么会放弃这样的大好机会呢?秦国的难处秦王是最清楚了。

其一,如果赵国灭亡,各诸侯必定大为惊恐,再搞一次五国合纵伐秦,效仿乐毅伐齐,将是秦国的噩梦。

其二,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已经倾尽了国力,赵国虽然已经大伤元气,但要真正覆灭赵国也并非易事。赵国再拼死抵抗,必定是个鱼死网破的局面。诸侯再群起发难,后果将不堪设想。秦国在后来的邯郸之战输给了赵国,也是因为魏国与楚国的出兵。

所以不要再为赵括开脱,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也已经耗不起了。谁能咬牙再挺一挺,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选择的战法是最合适的。只可惜赵王选择了赌徒的做法,输掉了赵国的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