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

“程序‘猿’的出路”、“三十五岁程序‘猿’的退休生活”、“程序‘猿’的副业”等等字眼,近几年来在新闻头条中屡见不鲜,并广受热议。标题为啥要说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呢,因为对于很大一部分的程序员来说光辉的岁月只有刚毕业到三十岁左右的那几年,三十岁时或多或少的都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因为三十五岁的魔咒可能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本文仅以个人经历谈谈个人想法。

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


本人三十,标准农村出生,凭靠高考选拔制度得以来到城市发展。曾在一家世界500强IT企业(现已是百强)中从事软件研发工作多年,刚离职不久,现任职于一家小公司。前者公司收入不错,在不拼爹的情况下算的上中等收入水平,在这里感谢下公司让我可以立足于城市发展并安家立业,当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巨大。现在的公司规模较小,收入相比前一家近乎腰斩,当然付出的代价也少了很多,不用再对着四五点钟的朝阳感慨,也不用再品味半夜的凛凛寒风,也没有了手机铃声时刻在响的错觉。

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

在这行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三十岁其实是程序员的一道坎,很多公司会明确的不要过了三十岁而且能力平平的人。如果你的专业能力不够出众、经验不够丰富,过了三十岁还在这行找工作的话,频繁碰壁是常有的事。三十岁相对于其他行业也许是黄金年龄,但是对于IT这行确是你的劣势。想起网上一个段子,一个IT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感慨自己毕业时二十七岁,工作两三年就要考虑退休的事了,不免愤慨这行太过操蛋。虽说只是个段子,但是对于相同处境的人来说无疑是扎心的,回想自己不也是同样的处境吗。想想自己的同学、同事,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在IT行业摸爬滚打的这几年,发现周边的人大致分为:

  • 出类拔萃型:集运气、情商和能力一身,早以不是我辈可以望其项背的了;
  • 稳定晋升型:集情商和能力一身,稳定上升至公司中高层领导;
  • 蜗牛式晋升型:能力较强,情商一般,完全看机遇,可能发展成为团队骨干或是基层领导
  • 原地踏步型:能力和情商无突出优点,在频繁换血的IT公司里很难有上升通道,属边缘人物
  • 待领离职补助型:得过且过,坐等被离职

其中蜗牛式晋升型和原地踏步型占多数,也是面临三十五岁魔咒的重灾区,当然也是公司未来换血时的重点对象。出类拔萃和稳定晋升型算是这行里面混的好的人,自然不能体会我们这些三十岁而且能力平平的‘猿’类的苦。最后一种待领离职补助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毕竟别人可能只是入错了行。

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


到了三十岁,每个人对自己属于哪一类一般都会有个自我定位。如果你不知道,但是你觉得自己一眼可以望到你的未来是原地踏步或是只是小幅度晋升,直至“35岁被动退休”,如果你一直抱怨工作太苦太累、抱怨领导的不公、抱怨不能升职加薪,那么大概率的你也属于上述的第三或是第四类。

时常在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或是到了三十五岁后,自己会在干什么。网上程序‘猿’的出路指南看了不少,但是依然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要说自己有没有擅长的兴趣做做副业,放眼回顾发现以前的自己除了念书外,似乎从未发展过其他特长(也算是一种悲哀)。同学间也经常玩笑去开个包子铺、奶茶店吧,转行搞搞小本生意,然后回头一研究,似乎看到的都是些反面的例子,此路也就作罢全当玩笑了(细细想来也是缺乏魄力和市场洞察能力的表现)。然后就是网罗一堆其他网上推荐的副业,如写作、技术性私活、视频、段子手等等,最后也都是想想后不了了之。

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

兴趣爱好变现、转行、培养副业貌似都行不通,不是自己不擅长就是不好像行不通。突然陷进了死胡同,似乎只能随遇而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其实能做到这种也不容易,真正活在当下O(∩_∩)O,佛系度日,说不定终有一日可以顿悟升仙。当然对我这样一个从小被打着一“学霸”、“别人家的孩子”标签的人,是无法淡定的漠视别人一副“你怎么不求上进”的眼光的)。


顺着想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只能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三十五岁”魔咒一定会落在自己头上吗?自己有争取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吗?自己有认真去了解副业的可行性吗?思来想去,发现自己陷入了思想上的自我满足,而忽略了做好当下的雷区。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有想要去解决未来窘境的想法”而不停的思考、网罗各类信息,进而让自己认为自己是在想要去解决未来的窘境,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的上自我安慰,并没有落实在当下。反思自己,做好当下的工作争取更好的发展,选择一份自己觉得可行的副业从零踏实做起,拾起自己丢失的兴趣努力发展,难道不比停留在心理的想法更切实际,更加务实吗?


三十岁的“窘境”也好,三十五岁的“魔咒”也罢,告诫自己其实就是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淡然对待,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想要做的事情,享受在当下,乐在途中!


三十岁程序员的“窘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