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嬴政花重金修建800公里公路,为何现在寸草不生?


欢迎您打开历史宝藏。


题上所言的这一条2000年不长草的道路,就是传说的中的秦直道。

这条道路确实是秦始皇时候修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眼堙谷,直通之”。

这是一条从大秦国都咸阳直达黄河北边长城附近九原郡(包头)的超长交通干线,全长可达800余公里,其路面宽度基本在20米左右。最宽的地方甚至达到了60米。

现在的双向四车道干线,连上中间的隔离带和旁边的路肩,基本上就是25米左右,要知道,这可是一级公路的标准了,而两千年前秦始皇修建的这条秦直道,竟然达到了20米宽的高标准。

这条道路从咸阳直通到草原地带,是一条战略意义很明显的道路,可谓是秦始皇“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这一防御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备受人关注的是,这条道路两千余年还是能找到其遗迹,说“寸草不生”有点夸张,但是也并非虚妄。

难道是秦始皇时候的修路技术先进?还是大秦施工队有什么除草秘方?

有言这条道路修筑过程中,用了夯土的技术,把生土砸成了熟土,所以草木无法生存。还有言这条道路的用土,都被用铁锅炒过了,所以没有草籽,就能长时间寸草不生了。还有说这条道路被撒了生石灰,用石灰的腐蚀性,让草木无法生存。

这些技术,在短距离或者局部地方,肯定是有使用的,但是要知道,八百公里的道路,又这么宽,需要多少石灰,又需要多少铁锅炒熟土壤呢?

其实最有效的除草手段,就是车轮和鞋底,经常有人走的道路,必然会不长草木,相反,如果久无人过,只要不是石板路和现在的混凝土,都会长草的,两千多年的时间呢。

所以说秦始皇的这个直道工程,打通了一条关中盆地到河套地区的“高速公路”,并且历代被重视和使用,不断维护,才有了现在“寸草不生”的结果。

秦始皇时候的工程质量和技术确实是这条道路质量的保证,但是后世的使用和维护,也很重要。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晚间十点,为你解答。

我们都知道,一条路如果长时间不使用也不维护,很快就会变得荒草萋萋,几年之后可能就消失在草木之中。但是秦直道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至今没有荒废。

如今修路大多是以混凝土或者沥青为材料,然后用机器压实、平整,这样的路不会被草木侵蚀。

但如果长时间不维护,路面开裂,草木还是会顽强的从裂缝中长出来。混凝土、沥青路尚且受到草木侵蚀的威胁,作为一条“土路”,秦直道是怎样完好的保存至今的呢?

在科技水平的限制,严峻的地形地势特征,还有朝廷严格命令的催赶。真的让那些工匠们急昏了头,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泥土烧成熟土,炮制而成,这样道路就会坚硬,又牢固,又可以经得住日晒雨淋。当然这种原始的方法非常需要人力和财力。

这种熟土夯制的路基工艺跟现代社会用熟石灰当路基的方法相似。就是生石灰加水消解得到,CaO+H2O=Ca(OH)2氢氧化钙在又称为消石灰,在道路建设领域有着重要的使用意义。

当前道路路基的稳定是个重要问题,而使用消石灰的工艺是新型的一种路基稳定工艺。使用方式为,将消石灰粉掺入多种碎石粉块和疏松的土,经过搅拌,压实获的新的路基混合料。

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时逐渐废弃。20世纪70年代时,考古学界重新展开了关于秦直道的研究,关于秦直道的走向问题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

哪怕过去了两千余年,但秦直道仍然草木不生,保存完整。这是秦朝民夫勤劳智慧的体现,也是后世人们精心维护的结果。


十点说史


秦始皇作为中国的第一任皇帝,完成了对华夏的大统一,其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他在位期间有哪些功绩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直接回答问题。

那么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后被人称为“秦直道”。

它是由咸阳到九原郡,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境内,西安至包头的一条公路,全长800多公里,路宽最窄也有20米宽,最宽有60米,想想都觉得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了不得。

最主要的是,这条路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路面上依然鲜有杂草,为什么呢?

据现在的地质专家勘测,发现这条路所用的土都是熟土,熟土,顾名思义,就是经过碾碎后炒熟,或者是用火烧焦,几乎就把土内的草种和养分全部去掉,这样就完全杜绝了花草的生长。

另一个原因,这些土里面都有盐碱成分,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泥土硬度更高,并且能很好的驱除其中的植物种子,而且由于盐碱物质的存在,哪怕是有种子随风飘到土中,也很难生根发芽。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然后这条路自修建以来,一直都被人们高度使用,所以,想长出杂草来也并非易事。


古人的智慧另我们现代人赞叹不已,其中有很多事情我们现代也未必可以,这也不正体现了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嘛。


杨and杨


两千年前,嬴政凭借着自己的的治国之才,一统了六国,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制的皇帝,

所以又称秦始皇。秦始皇不仅为我们国家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创造出很多伟大的

奇迹,比如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这二者已然是举世闻名,但是还有一个工程便是一条公

路,这条公路有一个神奇 的地方就是两千年来寸草不生。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的一个军事运输线,不仅仅 是一个 重要的国防工程 ,而且

还是一个重要文化交流的枢纽所在。这条秦直道南从云阳林光宫,北到九原郡,长约800多公

里,是秦始皇让自己的最信任的儿子扶苏和手下的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花了无数天才修建完成的,这条秦直道在古代带来的收益也是无限大的。

秦直道为何两千年来不长草?

根据专家 们对于秦直道的检测,发现这条公路所使用的的泥土都是熟土,什么是熟土?顾名思

义就是熟了的土,就是将泥土先给碾碎,之后再用火来烤焦,这样便将泥土之中适合花草树木生

长的养分全部清除,这样就杜绝了花草的生长。这些泥土之中还都含有酸碱的成分,即便是有花

草的种子飘落在此也不会生根发芽的。这也是秦直道两千来不长草的主要原因。


那么次要原因肯定就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乱砍乱伐,已经让秦直道周围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已经形成了一大片的荒芜,所以自然花草的生长就更加的困难。

秦直道给古人们带来的作用是在是太大,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如此的智慧,感叹我

们中国真的是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


人皆可为舜禹


对于秦始皇的辉煌工程,我们知道长城,但还有一项与比肩的,就是秦直道,现代人称“秦高速公路”。秦直道是赢政统一全国后修建的一条军事运输线,不仅是重要的国防工程,也是内地与边疆经济与文化重要纽带。秦直道,南从云阳林光宫,北到九原郡,长约800多公里,公元前212年,大将蒙恬率军30万兴建的,而参与的民工百姓无据可查,在当时经济困难、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仅2年时间就完成,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图为秦直道战略示意图。

秦直道修成后,不仅作为抵御北方匈奴,进行输兵、运粮的补给线,各地官府往来、书信公文都极大改善,秦始皇5次巡视天下,有2次走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宫,遗体也是走直道运回来的。秦灭亡后,直道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汉唐时期依然作为抵御匈奴的运输线,宋朝时与金夏的战争也有发生在秦直道,到了明朝末年总兵曹文诏与农民军李自成大战,也爆发在秦直道。

图为陕北富县的秦直道遗迹。

司马迁在《史记》大概记载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多年来,经这文史终于考查出秦直道的基本走向,从今天陕西淳化县的秦林光宫遗址起,经子午岭主脉北行,到定边县,转向东北前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东胜市,在昭君坟过黄河,到达包头市麻池镇,总长850公里,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图为陕西旬邑县的秦直道,改成了跑马场。

这条路因为大体是直南直北的方向,所以称为”直道“,路面平均宽度达50米,夯土是经过翻炒的熟土,一层又一层夯实成的路基厚达50厘米,异常结实,像铁板一块。传言秦直道寸草不生那是瞎说,都过去2000多年了,石头缝里都能长出草来,其实现在的秦直道遗址都长草,还有路面至今正被使用当然长不出草,没被使用的秦直道都是荆棘丛生,荒草遍地,但是很少长树木,大根系依然无法扎深,可见2000年前古人的工程质量。


图文绘历史


前212年,始皇帝派蒙恬负责开通直道,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挖掘大山,填塞峡谷,长达一千八百里,几年没有完工。这个工程不要说是在2200年前,放到现在也算得上是极其浩大的。

(秦直道,航空距离700公里)

工程的浩大程度,可以与今天做一个对比。北京的八达岭高速,南起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马甸桥,北至延庆县八达岭长城,全长69.98公里,于1996年开工,2001年全线通车,为双向四-六车道。两者具有可比性,因为这段公路也是开山填谷居多,花了五年时间,平均按5个车道算,70公里长度。

(现代的八达岭高速)

我按简单数学方式推算,假如按一车道算,八达岭高速应该一年就可完工。这还是在现代机械的帮助下完成的。以此推算,假如在秦始皇时代,人力充沛,同时人的效率很高(等于现在的效率),那秦直道这个工程也起码需要十年啊!而秦直道的宽度在5米-60米之间不等,工程量比现在的一车道要大上很多。

据现代考古的考证,秦直道全程是贯通的。史书记载,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邢台附近),李斯赵高载着他的尸体到达九原,然后顺直道返回咸阳。满打满算才3年时间,这条路竟然就贯通了!向伟大的中华先人致敬!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秦直道2000多年来不长草?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然原因,一个是人文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导致秦直道难以长草。

我们来看看秦直道所处的地形地势。如下图:

(秦直道所处地形)

秦直道主要处在黄土高原地区,这里本身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下面这张图地球视图更能说明问题。


第二是人文原因导致秦直道难以长草。

首先是秦时施工的要求极高,夯土工作做得太扎实,以至于无法长草。

我去嘉峪关外的戈壁中见过秦长处遗迹,全是夯土,2000多年依然在矗立。

(秦长城遗迹)

秦人对工作的高要求是有数据支持的。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箭头,其头部是三棱形的,三个面和三个棱被加工成抛物线,基本相等。对箭镞的三个面放大20倍,发现同一个镞的三个面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总体小于0.2毫米,这样的精度标准是很高的。同时,每件兵器上都刻上制作年代、机构、督造者以及具体制作者的名字。在这么高的要求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秦人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因此,夯土建成的秦直道,其工程质量当然是超一流的。

其次,秦直道的夯土都是经过烧制的“熟土。考古学界的研究结果证明,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全部经过烧制,即俗称的“炒熟”或者碾碎后用火烧焦,在夯制路面时配合一定的水分,制成的路面将寸草不生;与今天的混凝土相似。

第三,这条直道在后世一直被使用,当然也就长不出草。

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块地方老有人踩,那它当然就成了路、也就无法长草。

秦直道的开通,后来的各个朝代都在使用这条道路。汉武帝北击匈奴、唐征突厥等,都利用秦直道作为通路。直道清朝,因为大清横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秦直道完全成了帝国内部道路,失去了战略重要性,国防不再使用它。但民间还一直在用。

(秦直道今景)

总之,自然与人文原因的结合,让秦直道2000多年不长草。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被赵高李斯载着尸身从井陉抵达九原,然后顺直道回到咸阳,始皇帝也算是巡视了他自己规划的宏伟直道工程。

(完)


凌烟阁论史


首先,要更正一下,秦直道2000年来并非寸草不生,只是杂草稀少,不长树木。

什么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下令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要道。南起咸阳,北到九原,全长约800公里,历经3年(公元前212-公元前210年)才修建完成。

秦直道是一条军事高速公路,从秦帝国首都直达常年与匈奴作战的一线地带。它穿越了渭河平原、黄土高原、河套平原、越过黄河,跨越了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秦直道是如何修筑的



在平原地带修建驰道,主要是把黄土炒熟,并加入大量的盐碱修筑路基,用力夯实。

在需要穿越山地的地区,则是挖开山体,开辟一条道路。

为什么秦直道上杂草稀少,不长树木



看图片就知道秦直道确实是杂草稀少,树木不生。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得说到秦直道的修建方法和它所经过的气候带。


第一,平原地区主要是用炒熟的黄土加大量的盐碱修筑的路基和路面。这种碱性土质本来就不适合草木生长,更何况道路被夯实过,土质致密,草木难以扎根。

其次,山区主要是开辟山体扩充路面,就是把陡峭的山坡挖开,平整成一条道路,这里主要是岩层,土壤稀少,更不适合草木生长。

第三,秦直道南北长度约800公里,穿越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秦直道北部的大部分路段所处的地区年降雨量稀少,不足以支撑大型树木的生长。

第四,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农业开垦的加剧,树木砍伐的不加节制,黄土高原一带的自然地表植被被破坏的很严重,土地荒漠化、沙化形势加剧,气候越来越恶劣。而地表植被的恢复速度又极其缓慢,这更加影响了秦直道穿过地区的植被生长。

小结

虽然秦直道是我国古人留下的伟大成就,是先民智慧的凝结,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工程,其修建技术极其高超,但是,秦直道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也并不是寸草不生,只是杂草稀少,不生树木。


风陵流度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阻止和防范北方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直道的修筑大大减少了秦军自咸阳到九原的调动时间。

秦直道比闻名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修筑直道时“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秦直道在秦灭亡后一直使用至清朝时期才逐渐弃用。

但是秦直道从弃用一直到现在都鲜有植物生长,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秦人在夯筑秦直道时,采用的是熟土。那什么是熟土呢?就是将建筑用土在使用之前先拿来炒熟,然后再来铺在地面夯实,植物种子在熟土中是无法生根发芽的。


此外,人们还在熟土中加入了大量的碱。众所周知,加入碱之后会改变土壤中的酸碱度。而杂草的生长,土壤中的酸碱度必须要适宜。所以古人加入大量碱,就破坏了杂草生存环境,自然就寸草不生了。

  秦人在修筑直道时,采用了严格的监督程序,使得工人们在每一个环节都不敢偷工减料,这才造就了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坚挺的杂草依然无法探头的秦直道。

反观现在,科技进步了,材料进步了,但修的道路没几年就已经坑坑洼洼了。只能说,不是我们的技术不过关,只是“一丝不苟”的精神缺乏了许多。

  我们应该从古人身上学习这样的专业精神,传承后世,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引以为傲的奇迹!


擦眼看历史


秦始皇是一个爱好建造大工程的帝王,每一项工程都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无论是长城还是这次要说的“公路”

秦朝疆域庞大,对于秦始皇的中央政权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政令畅通无阻的给到下面的每一个行政单位。

而古代时候人烟稀少,道路也大多泥泞不堪,到了雨天也无法行走,于是秦始皇开始策划修建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也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凭借着这条路,秦朝的兵马投送也变得畅通无阻,而且质量也相当的好!

在上世纪发现它的时候,大多道路都是寸草不生,有草的地方也没不过膝盖,没有高大的树木,甚至在清理表面浮土之后还可以发现车辙印!

秦直道全场八百多公里,最宽的地方有六十多米,最窄的地方也有二十多米,穿过的地方有黄土高原与子午线附近的植被茂密区域。

那么是什么让秦直道在过了数千年之后还可以继续正常使用呢?而且在被废弃之后也没有长出高大的树木影响通行呢?

这就要说起古人的智慧以及秦始皇的指挥与魄力了!

在中国北方大多人都是使用了“土炕”,而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也有许多人发现了这些“土炕”,虽然看着十分不起眼,但却十分的难拆!

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伙伴会知道,即使土炕已经坍塌,可是真的要拆掉也需要花费许多的力气,并且那些“炕土”也都能够“驱虫除草”

在农药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这样的炕土也是最好的驱虫剂!也可以想到,在秦朝,当下属接到了秦始皇的命令之后,也想起了这个“炕土”

而对于质量,秦朝也会严格的把关,不仅夯土时会严加把关,而且还需要将所有的建筑用土全部都炒制一边,防止长草。

而建成之后的秦直道与长城也是中原王朝最好抵抗侵略的“武器”,用汉朝贾谊《过秦论》中的话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直道与长城也是历朝历代北部边防稳固的基石,至于现在为什么秦直道为什么逐渐长草,这也是因为清朝的动乱。

清朝末年西北地区地质自然灾害频繁,秦直道逐渐废弃,常年无大量人员走动,渐渐的直道上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黄土和落叶。

草籽落在浮土树叶上就可以生根发芽,但是根到了秦直道路面的土层上扎不下去,因此草也长不长,秦直道数千年不生草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娱乐吃瓜主


秦直道通过的地方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内蒙古高原中,一部分在黄土高原中。内蒙古那部分不长草可以理解,在沙漠中吗?黄土高原这块,让人有些匪夷所思?翻阅史料发现在原因主要出在当时修建过程中,因为修路时所用的土都是“熟土”。“熟土”就是被炒熟了的士,它会长出植被吗?不仅如此还在这些土壤中加入了盐碱,彻底破坏了土壤中的有机成份,同时施工中的反复夯实,这样的路既实没人踩也无法长出植被来!你认为呢?欢迎评论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