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

1966年、67年两届毕业生大多未安排,

68年毕业生又亟待安排,

这3届毕业生(俗称老三届),

就业压力在文革特殊时期可想而知。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

转引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

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

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时值文革高潮期,

毛泽东主席的这一号召,

立即受到全国老三届200万城市毕业生的响应,

他们纷纷按照中央“四个面向”的要求:

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打起背包、辞别亲人,

满腔热忱地奔赴祖国各地,

到农村、到边疆、到工矿、到基层,

安家落户接受再教育。

从此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9年又有260万城市应届毕业生,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与此同时,

数量更多的农村知识青年毕业后回乡务农,

成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又一支主力军——回乡知青。

国务院和省地县各级均设立“知青办”作为常设机构,

专门负责知青上山下乡的工作。

为了配合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全国150余家上规模的陶瓷企业,

纷纷生产了一大批宣传知青上山下乡的艺术瓷和生活用瓷。

▼曾在全国排名第六的湖南洪江瓷厂制作的“回乡女知青”半身雕塑艺术瓷像:

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希望和理想,

眉宇间饱含着义无返顾的坚毅。

刚刚放下书包的她包上头巾便开始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生活。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湖南酸陵群力瓷厂工艺美术大师、

多次设计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及国家机关用瓷和国礼瓷,

并荣获株洲市和湖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制瓷名家李小年以他精湛的技术,

运用釉下五彩创作了反映邢燕子,

和她的知青突击队劳场面的瓷版画“挑秧路上”。

▼微风拂柳,春意盎然,

邢燕子与另一女知青挑着秩苗去插田,

柳下小歇时,

邢燕子队长抚摩着年青女知青被秧苗挑子压红肿的肩头,

鼓励她坚持住。(40厘米长,30厘米宽。)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表现以“燕子突击队”为代表的广大知识青年,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炼红心的动人场面。

知青间真情互助十分感人。

此瓷板画作为精品湘瓷参加了1976年底到1977年初,

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湘瓷精品进京汇报展”,

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随着文革的结束和高考制度的恢复,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于1981年全部停止。

上山下乡的知青(尽管有的已不再年青)根据国家政策先后返城。

1975年清江县龙江公社光明大队党支部,

为插队的广州下乡知青吴敏、童思德在广州东方纪念瓷像馆定作的纪念瓷摆件。

▼纪念瓷正面,左为广州市的标志——五羊的雕望,

右为当时极为流行的知青宣传画、釉上彩“知青田间学毛选”。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赠于广州知青吴敏、童恩德的署名留念。

此纪念瓷摆件品相虽显粗糙,

但见证了知青返域的时代特色,十分珍贵。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湖南省醴陵窑文革中生产的、

印有“知青田间学毛选”宣传画的提梁壶,

其提梁壶的另一面,

印着宣传知青上山下乡的标语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五十多年前的“知青瓷”已成文物,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