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項羽為何會一敗塗地?


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潰散後,各方起義勢力逐漸演變成了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楚漢之爭長達四年之久,起先,項羽有四十萬雄兵,劉邦只有十萬,實力遠遠超過劉邦,但是最後獲勝的卻是劉邦。結果不免令人唏噓,但深究原因卻不難理解。

項羽,出身楚國名將世家,自幼氣力過人,在同輩群體中表現出了勇猛非凡的氣勢。在秦二世元年隨季父項梁起兵反秦,項梁帶領的軍隊一路奪得勝利,劉邦也來投奔項梁門下。此時的項梁驕傲自滿,秦二世二年,與秦將章邯作戰時,兵敗被殺。項梁死後,項羽便成為了諸侯將領的首領。勇猛過人的項羽帶領軍隊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軍主力,自封為“西楚霸王”。

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項羽為何會一敗塗地?

此時的劉邦,已經攻破咸陽,滅了秦國。但是隻有十萬軍隊的劉邦自知與項羽的四十萬精兵相比,實力懸殊,於是退軍至灞上,並向項羽示弱。這就發生了著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是項羽是劉邦實力、地位的轉折點,劉邦憑藉自身的沉著冷靜、隱忍和謀略,最終擊敗了項羽。在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中,一步一步地削弱了項羽的實力,從一個鄉紳亭長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智慧,但項羽本人的失敗也是他咎由自取,在一路起義的過程中,就表現出了性格上的缺陷,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也許項羽是註定會失敗的。

在性格上,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徒有匹夫之勇的人。在後世對項羽的評價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大多的評價都讚揚項羽的英勇,肯定了他作為一名武將的神勇無畏,沒有過多的讚譽稱他智勇雙全。

在他帶兵起義的八年時間裡,攻城略地,大大小小的七十餘戰,戰無不勝,直到遇到了劉邦這個對手。項羽還是一個不愛學習、不願接受新事物的人,幼時,項梁曾教他讀書學劍,都難以堅持,學兵法也不肯下功夫專研,只瞭解皮毛;從小在同輩中的名氣就以力能扛鼎著稱,並沒有過多的謀略智慧,這也體現在他分封諸侯的策略上。

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項羽為何會一敗塗地?

分封諸侯時的項羽,實力達到頂峰,自立為西楚霸王,以霸王的身份進行分封,把全國分給了包括劉邦在內的十八個“王”,這就和春秋時代的分封一樣,各地諸侯各自為王,並沒有牽制住個諸侯的權力,也沒有解決實際的利益矛盾,目的只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捨棄了秦朝更能體現集權的郡縣制,反而沿用被淘汰的舊制,不願接受新事物的項羽逆了時代的潮流,註定是要失敗的。

項羽在性格上的缺陷還表現在他的狂妄自大、不聽勸諫、目光短淺。劉邦僅僅通過退軍、進獻財寶、示弱不稱王、簽訂鴻溝協議就麻痺了項羽,就讓項羽對他放下了戒心。不聽信亞父范增的諫言,反而輕易地相信對手,這樣就給自己的將來埋下了禍根。

正如其季父項梁一樣,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就洋洋得意,並沒有長遠的打算。進入秦宮的項羽席捲財物,奪美人,一心只想將富貴帶回江東,甘心當一個西楚霸王,而不是做一朝天子。

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項羽為何會一敗塗地?

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劉邦性情上能隱忍、會示弱,知道暫避鋒芒,成功在鴻門宴上脫身。而項羽驕傲自滿,好面子,沉迷於阿諛奉承、勝利的喜悅中,接受不了眼前的失敗,就算有渡烏江再來一次的退路可選,也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寧肯自刎。

性格上的缺陷已然不敵劉邦,更何況在起義途中的項羽還做了一些散失民心的事。秦將章邯曾帶了二十萬大軍歸降項羽,但是項羽卻不分青紅皂白坑殺了這二十萬秦軍,這二十萬秦軍原本多為秦國服過徭役,且大多還曾是六國的人,並不全是真心實意為秦國賣命,本可以充實到自己的隊伍中,然而項羽卻把他們全殺了。項羽在攻城的戰役中,也曾多次屠城,殺害了不少無辜百姓。

進軍咸陽後,項羽火燒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這樣殘暴兇狠的做法,與秦二世有何區別,在百姓心中自然就失去了威望。

而劉邦,在攻破咸陽後,儘管對秦宮的金銀珠寶有所垂涎,但聽信了謀士的勸誡,分文不取,還下令不允許傷害城中百姓,廢除了秦朝的嚴苛律法,得到了民心的支持。

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項羽為何會一敗塗地?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可見,只知領兵作戰的項羽並不懂此道理。同時,項羽也不懂人才的可貴,不會善用人才。慕名來投靠項羽的多為吳中子弟,這些子弟也多英勇善戰之輩,但無善謀之人。在項羽的隊伍中,除了有范增這個智囊袋以外,再無第二個懂謀略又忠心的人。

本來范增與項羽可互補,然而項羽卻不重視范增的諫言,對范增的不信任,被對手一招反間計離間,便與范增決裂,項羽從此孤軍奮戰。韓信、陳平原本都是項羽的部下,奈何項羽也不賞識二人,兩人隨後都改投劉邦,為劉邦打江山、獻計獻策。


從“西楚霸王”到“四面楚歌”,項羽為何會一敗塗地?

論起領軍作戰的本事,劉邦與項羽相距甚遠,論起心智計謀,劉邦不敵張良、韓信等人,但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領導力,實乃帝王之必備權術,這也是戰勝項羽的關鍵。此外,劉邦深謀遠慮、高瞻遠矚,能抵住財物美女的誘惑,聽得進勸諫,這些都是項羽所不能及的。

從戰無不勝的“西楚霸王”淪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後只得含恨自刎,項羽臨死也不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反而認為是天要亡我。徒有匹夫之勇的項羽至死對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點,這也是項羽的性格使然。只憑一股腦的神勇武力,怎麼能建立一代帝國?項羽,勇有餘,而智不足,可能更多的只適合成為一位將軍,而不是一個掌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