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一首歌終結四年的楚漢之爭


四面楚歌:一首歌終結四年的楚漢之爭


四面楚歌,由歷史典故而來的成語,在之後數千年曆史中,無數次上演類似故事,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革命之所以能夠戰勝歐洲,全賴軍隊裡的巴黎郊區居民。他們歌唱,那是他們的快樂……”在信息不通暢的年代,在打仗等於搶錢搶糧搶女人的年代,假如自己國人已經被俘獲殆盡,意味著什麼都很清楚,缺兵少糧的士兵,縮在被圍困的城市或軍營,明天可能還要繼續面臨惡戰,對戰場形勢一無所知的士兵,一曲悲歌伴著淒冷的嘯聲從四面傳來,和著悽婉的曲調和清冷的嘯聲,響徹在孤夜長空,散播謠言或者製造假象,動搖軍心的作用顯而易見。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當年項羽憑5萬兵力鉅鹿大戰迫降秦軍40萬,曾用3萬兵力擊潰漢軍56萬,這些西楚將士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他們不怕金戈鐵馬,一曲楚歌擊潰了內心柔軟的地方,任由軍隊四散,項羽帶領800騎兵突圍,逃至烏江畔時只有28人,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楚漢爭霸多年後劃上句號,中國進入大一統的穩定時期。

四面楚歌:一首歌終結四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的悲壯命運從秦滅亡時就開始了,按照楚懷王的約定,最先入關的劉邦應該做關中王,項羽擅作主張,把劉邦封到了偏僻荒蠻的巴蜀和漢中,這是當時的流放之地,憤懣不平的劉邦,造反只是時間問題。關中地區錯誤的封給了三秦降將,他們最大功勞就是投降,但手下士兵血流成河被活埋20萬,對抗項羽的軍隊是臨時組建的關中子弟,當地人恨死他們三個叛徒了,反抗不斷是必然。

該封的實權人物田榮和陳餘全都“遺忘”了,結果很快擁兵造反,把張耳趕跑了。燕王趙王等正牌王室,紛紛被流放到邊疆地區,導致燕趙內訌不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平”分封說白了就是利益分配,合理可以維持既有秩序,任性的項羽開始就為自己埋下了N種隱患,導致後來眾叛親離。

陷入連續多年的混戰之後,催生了有名的楚河漢界,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軍劉邦,鴻溝以東,則是西楚項羽領地。兩國友好,永不侵犯云云,政治上幼稚的項羽,就真的信了,不要說2000多年前,就是二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誰信就是傻瓜!所謂井水不犯河水,只是井水的一廂情願,不僅要成為河、更要成為海。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的一幕千古絕唱,威武霸氣、俠骨柔腸的西楚霸王,相比之下,貪財好色毫無信義的“無賴”劉邦,項羽無疑更有女人緣,雖說有後人的牽強附會,有同情戰敗者悲壯的成分,戰敗的絕望和為愛殉情的悽美是事實,至於有沒有水分並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