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藏汉画像石《扁鹊行医》


掌故知鲁 | 孔庙藏汉画像石《扁鹊行医》


曲阜孔庙神庖处,是旧时祭祀前,准备牺牲和祭品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变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作为孔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依然完整的保留着。现在的神疱已成为“汉画像石陈列馆”,展览着许多汉画像石,其中引人瞩目的就有《扁鹊行医》画像石。

《扁鹊行医》画像原有四石,现存三石(其中一石已调人中国历史博物馆)多为浅浮雕。此画像石是从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于1956年运往曲阜孔庙保存。

画面所表现的就是扁鹊在为人治病的故事。扁鹊,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在中华医学历史上,他与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宗师齐名。关于他的故事历史上曾以各种形式流传,汉画像石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画像石是运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扁鹊的呢?

从现存三图可以看出,扁鹊皆以人首鸟身的面目出现,这就是被神话以后的扁鹊形象。图中,有的手持砭针,为披发病人针刺;有的为母亲怀中的婴儿诊治;有的为病人切脉。扁鹊在为病人诊治时,神情专注,态度严谨,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颇为感人。三画像中,以《扁鹊针灸图》最为生动、形象。画面中的扁鹊神态自然平静,面对患者一手切脉,一手持针扬臂作针灸状,这是扁鹊在动手治疗前,先根据病人的症状来选择针灸的穴位,仿佛还在宽慰病人。患者端坐平视,披头散发,宽衣博带,其身后另有静坐候诊的病人。望闻问切一系列诊断过程,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图左上方还有一只小鹊,正凝目观看扁鹊的举动,好一幅生趣盎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

历史上确有扁鹊其人,秦姓,名越人,原籍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因他曾在卢国(今山东长清)落户,所以人们又称他“卢医”。扁鹊年轻时曾跟一位叫长桑君的人学医,他虚心好学,医术长进很快,不几年就能够熟练掌握了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有人甚至说,他仅凭双目能直接看到人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即所谓“洞达五内”。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这一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通过扁鹊的治病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他高尚的为人处事之道。他到处治病,随俗变医,名闻天下。他来到邯郸,那儿的风俗是尊重妇女,他就做妇科医生;他到了周都洛阳,那里风俗是尊重老人,而老人常常耳聋眼花,他就改做五官科医生;以后到了秦国,听说秦人重视儿童,他又做起儿科医生来了。

还有一种史传是扁鹊有兄弟三人,他们的医术都非常高明。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医术谁为最?”扁鹊答道:“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那为什么你名气最大?”扁鹊解释:“我大哥治病,是治于未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出去。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人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全国。”扁鹊阐述的“良医治未病”的哲理,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韩非子·喻老》记述了扁鹊望诊蔡桓公的一个故事。

扁鹊拜见蔡桓公,在他身旁站了一会儿说:“我看您皮肤上有点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要厉害起来,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听后,挺了挺胸脯,又弯了弯胳膊,毫不在意地说:“我很好,没有病。”

扁鹊于是退了出去。桓公对左右说:“这个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还硬说我有病,以便邀功请赏。”

过了十日,扁鹊又见到了蔡桓公,说:“您的病已发展到了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严重起来。”桓公听了,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日,扁鹊特地再去拜见桓公,激切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医治,病要更重,到那时就难治了!”这次蔡桓公听后,仍然很不高兴,干脆不予答理。

又过了十日,扁鹊望见蔡桓公,一句话没说,掉头就跑。

蔡桓公感到奇怪,便派人去问原因。扁鹊解释说:“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的方法,也可以治疗;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汤药、药酒之力尚可达到,也能治好。现在,病已入骨髓,医生是无能为力了,所以我不再去请求给他医治啦!”蔡桓公听了,还是有些不相信。

五日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真的病倒了。他这时才相信扁鹊的话是真的,于是派人去请他,可是扁鹊此时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过了几天,蔡桓公便苟延残息地慢慢死去。

这就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在望闻问切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曾被司马迁誉为脉学之祖。

一天,扁鹊师徒3人来到了虢国,听说虢国的太子气血错乱,猝然受到外邪侵袭,正不压邪,阳脉缓而阴脉急,突然昏厥过去。

扁鹊听后,知道阳脉缓而阴脉急并不是死脉,此病定能医好,便禀报虢君,入宫治病。

扁鹊诊视一番,决定先针刺百会穴,刺了几下,太子就长出一口气。这时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已经煮好了热敷用的药,敷在太子的两肋之下。不久,太子就像大梦初醒一般坐起来了,茫茫然看着眼前的一切。虢君和夫人又惊又喜,连称扁鹊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扁鹊说:“太子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是由于阴阳错乱,营卫不行。所以,从外表上看人好像死了一样,其实不然。我不过是调整阴阳,使之调和,太子自然恢复常态而已。”

后来,扁鹊到秦国,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李醢妒忌杀害。

《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已佚。今存《难经》一书,一说后人托作,但体现了他的医学思想。

扁鹊行医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一直在民间流传。《扁鹊行医》画像石,至今已有近二千余年,所刻画被医者已无法考证姓甚名谁,但至少可以说明,早在汉代扁鹊已是家喻户晓、富有传奇的被崇拜式人物。它历经千载留存至今,是一难得的一份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亘古永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悲天悯人的英雄,还是悬壶济世的郎中,只要能够普济众生、功德于民,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