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起自創的“魏武卒方陣”五萬兵力能碾壓秦國二十萬兵力?

福新影視


對於歷史軍事愛好者來說,非常熟悉的一個事情,是秦國最終依靠強大的軍隊和國力統一中國,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壯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實在戰國初期實力最強的國家並不是秦國,相反,有一個國家卻能用精銳的軍隊把秦國打得節節敗退,甚至一度有了滅秦的希望,這個國家就是魏國。

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名將,而這個人在魏國造成的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了所謂的魏武卒制度,為魏國訓練了專業的士兵,其概念相當於今天的職業軍人。這些職業軍人具備超乎常人的軍事素養和身體素質,其戰力用以一當十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戰國初期,吳起帶領著魏國的武卒,幾乎天下無敵手,甚至以5萬魏軍挫敗了50萬秦軍,從而一舉奪取河西地區的控制權,一度使得秦國有了亡國的危險。但是後來魏國接連戰敗,魏武卒更是在與秦國新軍被稱為秦銳士的交鋒中損失殆盡,以至於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被廣泛流傳。

從現在的歷史書上的主流觀點來看,大家普遍認為利用軍功制來激勵士兵奮進的秦國銳士制度,要比為職業軍人提供高待遇的魏國魏武卒制度高明。其原因在於魏國的專門給職業士兵高待遇的制度,會使得國家財政受到很大的牽制和負擔,後人評價魏國的魏武卒制度是危國之兵,就是很好的詮釋。相反,普遍認為秦國對任何士兵只要斬殺敵軍,就能夠獲得獎勵的制度抹去了過去的種種不平,能夠激勵所有士兵奮勇戰鬥。而其論據的依據,則是魏國的魏武卒在後續的戰鬥中不斷的敗給秦國的新軍隊。

然而是否能夠根據後來的勝敗就說魏國的魏武卒制度,也就是專業軍隊制度,就不如秦國的制度呢。其實從現在的觀點看,魏國的職業軍人制度恐怕還要比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更勝一籌,或者說秦國魏國兩國制度聯合起來的制度才是較為完善的。因為如果光執行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的話,很可能會出現戰場上的所謂為了爭取功勞而去屠殺老百姓的行為,這種情況在明朝後期出現了大量的例子。同時如果在一場進攻戰役中,士兵都停下來去收割人頭,獲取功勞的話,就很可能會造成進攻的混亂和戰場秩序的喪失。

相比而言,給軍隊士兵以極高的待遇,從而提高士兵的專業化素養,這是現代軍隊的辦法。這種制度的好處在於打造出來的軍隊,是一支具有高度專業水平和高度紀律性的軍隊,比較難出現像上述軍功制度的那些混亂情況。事實上回顧過去的歷史,魏國在後來的戰鬥中輸給秦國恐怕並不是軍隊的問題,那是因為魏國自己的基本國策出了失誤。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不僅沒有采取遠交近攻之類較為高明的策略,反而四面出擊,到處樹敵導致分散了力量。在與齊國的爭戰中,多次遭受失敗國力遭受嚴重打擊,這才使得秦國趁機揚起在後續的戰爭中擊敗魏國。根本上是兩個國家之間國力出現了不利於魏國的根本性變化。在整個國家大廈將傾之時,魏國的精銳部隊早都已經損失殆盡。


科羅廖夫


在《吳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吳起)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在吳起參加指揮的七十六次戰鬥中,有六十四次全勝,十二次打了個平手,無一敗績。這樣的戰績可謂令人瞠目結舌。其中記載的最著名的一戰,就是吳起以五萬軍隊大破秦軍五十萬。

第一,戰例回顧

據《吳子》一書,此役時間是在吳起改革魏國軍事後的第三年。秦國大舉用兵,迫近西河。駐守西河的魏國士兵奮起反擊,有效阻滯秦軍的攻勢。

魏武侯緊急召見吳起,商討抗秦之法。吳起提出一個奇怪的條件,請求魏武侯撥給五萬從未立過功的士兵。魏武侯覺得很奇葩,吳起就解釋說:“要打勝仗,最重要的有三條:士兵樂於聽命、樂於戰鬥、樂於拼死。要做到這三條,就要厚待立功之人,激勵沒有立功的人。”如今五萬未立過功的戰士,他們渴望建功立業,戰鬥決心很大,在戰場上是難抵擋的。

開戰前,吳起還發表演講,大意是“諸吏士就要跟隨我迎擊敵軍了。不論是車兵、騎兵或步兵,倘若車兵不能擄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擄獲敵人的戰馬,步兵不能擄獲敵人的士卒,那麼就算打敗敵軍,也不能算立功。”

把士氣調動起來後,魏國武卒爆發驚人的戰鬥力。戰鬥的結果是,吳起以五萬之眾,大破五十萬秦軍。不過,《吳子》一書中的說法,有很大水分,因為當時秦軍絕不可能有五十萬人。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吳子》一書中所記的這次戰役,有可能就是武侯七年的秦魏陰晉之役。

第二,武卒的戰鬥力為什麼很強大

在戰國前期,魏國的武卒是最強悍的一支特種部隊。

魏武卒為什麼戰鬥那麼強呢?我們來看看這些魔鬼戰士是怎麼選拔出來的。

武卒的選拔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是極其高的,根據《荀子》一書所記,武卒要通過考試的辦法錄取。考試時,應試者要身裝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還要扛著一把戈,頭上要戴上盔帽,腰間還要掛一把利劍,另外攜帶三天的乾糧。在全副武裝,超重負荷下,必須要在半天內強行軍一百里,倘若達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了負荷行軍外,還必須要有拉開十二石強弓的力氣。只要能被選中為武卒,就可以免除其家的傜役,免收其田宅稅,即便是他年老了,這個優惠政策依然有效。

憑藉這麼一支強悍的軍隊,魏國能夠與周圍的數個大國抗衡、較量。

第三,吳起練兵有方

一支軍隊,士兵的體能技藝固然重要,但還不夠,還得有組織紀律性。

魏武侯曾問吳起:“兵何以為勝?”

吳起回答說:“以治為勝。”就是說,必須要嚴格治軍,才能確保其戰鬥力。

魏武侯又問說:“不在於數量的多寡嗎?”

吳起答道:“倘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鳴金不能收兵,擊鼓不能前進,即便有百萬大軍又有什麼用呢?嚴格治軍,就是駐紮時要有紀律,行動時要勇敢,前進時不可阻擋,撤退時無法尾追,排兵佈陣講求左右策應,即便隊伍被敵軍截斷也要保持陣勢不亂,隊形被衝散了也要能恢復行列。與士兵同甘苦、同患難,這樣隊伍就團結一致、沒有二心,不論投入到何處戰鬥,任何敵人都是不能抵擋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吳起並非只會紙上談兵,他身兼軍事理論家與名將於一身。魏卒能名揚天下,不僅與選兵有關,與吳起的治兵也是分不開的。


君山話史


吳起打敗的秦軍不是20萬,而是50萬!

首先要了解的是,魏武卒一共10萬,這次吳起所率領的魏武卒不是戰鬥經驗豐富功勳卓著的那5萬,而是沒有取得戰功的那5萬人。換句話說,吳起與秦軍的這次大戰,是為了讓沒有功績的士兵刷戰績的。

5萬魏武卒擊敗50萬秦軍,看上去很魔幻,實際上卻情理之中。

吳起厲害

吳起從來不care敵人有多少,敵人多強大,他只想知道敵人在哪裡。因為吳起就是一位天才的戰爭指揮家。即便在魯國當門客的時候,他都敢率領文弱的魯軍直面氣勢洶洶的齊軍,而且吳起能輕鬆將其擊敗。

魏武卒厲害

魏武卒是吳起親自訓練的精兵,這5萬人雖然沒有戰功,但並不是他們的戰鬥力弱。由於魏武卒戰力強悍,在作戰時,很多排在後面的士兵還沒等到出手的機會魏軍就勝了有什麼辦法!

而且魏武卒軍紀嚴明,沒有命令不得隨意出擊,否則斬首,所以這些沒有戰功的士兵既希望上陣殺敵,也不敢隨意出戰,都憋著一股勁好好的打一仗。

秦軍戰鬥力還不行

秦軍雖然在和西戎作戰時百戰百勝,但這些軍隊還處於好勇鬥狠的原始時期,遠不是商鞅變法之後怯於私鬥勇於公戰的虎狼之師,打起仗來還是亂哄哄的,雖然一個個悍不畏死,與軍紀嚴明的魏武卒相比還是要差不少。整肅軍紀也是商鞅變法後對軍隊的一大改革任務。

所以,一到戰場上,秦軍雖然人多,但是面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有軍神領導的魏武卒,肯定會一敗塗地。


歷史風暴


吳起創立的魏武卒是戰國時期的典型,它是新時代的產物。這支軍隊從制度、戰術等全方位碾壓了當時其他國家,更不用說落後的秦國。我們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對比魏秦兩國軍隊。

一、制度

歷史上常常把三家分晉視為戰國的開端,實際上魏國首先變法,成為名副其實的戰國,才是真正意義上戰國時代的開始。什麼是戰國?換一個詞也許就更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古典軍國主義。所謂的戰國,其實就是全民皆兵的國家。魏國是第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魏武卒其實就是從中挑選的精銳。魏國給予了武卒非常高的待遇,不僅賞賜田宅,還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賦稅。

那麼秦軍當時是什麼狀態呢?

西周的封建體系,天子-諸侯-大夫-士人,層層相封,提供相應的軍事政治義務。到了春秋時期,所謂的禮崩樂壞,上層的權威喪失而已,整個體系依然在維持著。戰爭爆發的時候,是由貴族召集自己封地的人前往戰場。戰國以前,各國實行的是兵農合一制度。也就是說農民有服兵役的義務,但是真正的作戰主力是貴族。農民更多的是負責後勤保障等工作。後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也開始參與戰鬥。但是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農民的戰鬥力都無法跟貴族相比。貴族享受的是世卿世祿,而農民即使有戰功,也沒有任何封賞。當時的秦軍就處於這樣的狀態,所以人數再多,也比不上魏武卒的戰鬥力。

二、戰術

魏武卒選拔標準很高,紀律嚴明,訓練非常嚴格。《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吳起定的訓練模式是“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也就是說,魏武卒最為重要的,不是單兵的作戰能力,而是團體的作戰技巧和作戰經驗。而當時的秦軍是什麼樣呢?商鞅變法時說“秦人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我們可以理解為秦人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但是在陣法協作上有難度。這樣對比下來,我們會感覺,魏武卒就彷彿是馬其頓方陣,而秦軍則像波斯軍隊。區區幾萬馬其頓方陣,就能輕易擊敗數十萬波斯軍隊。

靠著制度保障以及先進的戰術,魏武卒稱雄了數十年,也使魏國成為霸主。不過隨著其他國家紛紛效仿變法,主要的大國都建立了全民皆兵的制度,各國也建立了各自的武卒,魏國的優勢逐漸就失去了。


江蝶夢


我們現在知道的陰晉之戰,在正史上是沒有記載的,特別是在《史記》中是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只有在《吳子 勵士 第六》中有這樣兩段文字:“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區區52個字,記錄了戰爭的經過。其他史冊上卻沒有記載,所以後人對於這場戰役的經過確實瞭解甚少,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場戰役,而且秦軍是敗的非常慘。

魏武卒是吳起創立的,當時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加上李俚變法魏國也是迅速強大,此後魏國稱霸於諸侯半個多世紀。當然這裡面就是要說到魏武卒,魏武卒其實也只有在吳起還在魏國的時候那麼強大,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也就是說吳起在魏國的時候,魏武卒是沒有敗過的。這裡面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河西之戰,其實河西之戰也是延續了一個多實際的戰爭,也包括今天說得陰晉之戰

魏國一開始三家分晉的時候,只有河東,但是河西的歸屬其實晉國的時候已經是秦晉兩國之間的大問題了,都想要,當時在春秋的時候秦國還是佔據了大部分的河西之地的,但是到了戰國初期,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率先變法強大起來,這時候的秦國由於內亂不止,各個公子之間也是爭權奪位,衰敗的很厲害,所以這個時候的秦國和後來的虎狼之師還是有區別的。那麼魏國在吳起的魏武卒的帶領下,佔領了全部河西之地,此後秦魏兩國就開始了一個多世紀的河西之戰。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急於收復河西地區,他組織了50萬大軍,計劃畢其功於一役。可以看到魏國佔領河西之後,秦國一直以來都是把這個當做恥辱的,所以歷代君王都是想收復河西的,但是都是無功而返。

無奈作為中國的第一支特種兵—魏武卒太厲害了,以五萬人大破秦軍五十萬人。整個過程是無法得知了,但是以結果來說,可以說魏武卒確實在當時來說是天下無敵的,此後也讓魏國膨脹起來,開始四面樹敵,把趙國,楚國,齊國都打遍了,無奈最後經過馬陵和桂陵之戰之後,魏武卒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魏武卒之所以所向霹靂,其一是因為選拔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訓練也是相當殘酷的,以當時來說,一個人打幾個人是沒有問題的。其二就是利益驅使,我們知道魏武卒後面衰敗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魏國無法滿足魏武卒的慾望了,魏武卒其實和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還是有一點相似的,那就用利益來驅使,秦國是用爵位官職來驅使。魏國一開始四處征戰,所以能夠滿足他們,但是都後來魏國衰落,也就無法再滿足他們了,自然魏武卒的戰鬥力也就下降了。當然陰晉之戰魏國能夠取勝還有因為秦國急於收復河西之地,貿然出兵。當時來說秦軍的戰鬥力和魏武卒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一是趕上時代變化了

這裡說一下那個時代是奴隸制開始崩潰,封建制崛起的時代。魏國在所有國家中最早改革,由奴隸制到封建制轉變。

社會制度上的變化是巨大的,簡單說資本制度可以吊打全世界封建制度,同樣跨時代崛起的封建制度也能力壓奴隸制。

具體就是制度改變,從而導致國力增強 ,國力強由此供養出強大的軍隊。


魏武卒

首先要挑選精英,這需要人口基數

其次需要訓練,這需要大量錢糧

接著需要裝備,這需要錢也需要技術

最後把這些發揮出來

需要制度上改革,比如對魏武卒獎勵土地爵位。

思想理論技術上突破,怎麼訓練怎麼裝備作戰怎麼激勵等等

二是吳起的個人能力

首先吳起具備那個時代特有眼光,能站在時代前沿,在思想軍事技術上實現巨大的突破。

其次具備非常強的意志力,貫徹自己想法,尋找機會,在能歷經磨難後,堅持不懈走下去,是要成功。什麼殺妻,給士兵吸膿,自己睡地頭。



最後個人天資與運氣

天資吳起軍事水平真的很高,不管訓練還是指揮作戰。運氣好一方面自己天資高,另一方面遇到看重自己的魏王得到支持。

五萬魏軍的對手二十萬秦軍,不管在訓練水平,軍事編制,裝備後勤,作戰指揮能力,精神等等各方面。除了人數外都差距很大。

兩者形象點比較話

如同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之戰的雙方。


雲中雲山


特種部隊是指國家或集團為實現特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目的,在軍隊編成內專門組建的遂行特殊任務的部隊,具有編制靈活、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機動快速、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等特點。現代意義上的特種部隊最早出現在二戰期間。德國於1939年9月1日的波蘭戰役中首次投入了一種被稱為“勃蘭登堡”部隊的特種部隊作為德國襲擊波蘭的先鋒,身穿敵軍制服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後來這種部隊還參加了對蘇戰爭。北非戰役期間英國組建了SAS特種空勤團進行敵後破壞行動,特種部隊正式誕生。

事實上古人早就意識到打造一支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特種部隊有時對戰局將起到決定性影響。中國歷史上最早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特種部隊是西周的虎賁——對虎賁二字漢代經學家孔安國解釋道:“虎賁,勇士之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如猛虎一般的虎賁勇士通常在全軍之中率先開路衝鋒。武王伐紂時先派姜子牙率一百虎賁去試探商軍薄弱之處,結果這次試探性的進攻竟擊垮了商軍主力部隊(當然商朝內部的問題致使商軍毫無戰鬥士氣)——十七萬商軍竟被只有四五萬人的周軍一戰擊滅,而率先進入商朝都城朝歌的正是姜子牙統帥的一百虎賁。

西周建國後虎賁屬於周天子的直屬衛隊,諸侯國軍隊基本是由各國貴族子弟充任,進入春秋時代為滿足戰爭規模擴大的需求大量平民子弟被徵召入伍。但此時各國的軍隊說白了就是穿上軍裝的農民,仗一打完放下兵器、拿起鋤頭繼續種地,即使立下軍功也絲毫得不到晉升。進入戰國時代魏國率先打造了一支經過嚴格選拔與訓練的職業特種部隊並憑藉這支部隊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支部隊的名字叫做魏武卒。

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併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吳起任河西守將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魏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製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鐵製兵器的使用對魏武卒的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製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象的。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魏武卒的選拔與訓練由當時的魏國名將吳起負責。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

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吳起組建了武卒後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軍隊不一樣的是,魏武卒幾乎從一組建,就是由實戰中訓練出來的軍隊。

這支部隊一共多少人呢?《呂氏春秋·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 《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據楊寬統計:“戰國時代,各大國的兵額就有三十萬至一百萬之多。”(《戰國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頁),而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滿員大概也不過五萬人左右,可以說是精兵中的精兵。魏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荀子曾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吃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人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裡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魏舒方陣的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這大體就是當時戰車部隊的行軍隊形,可能在厄道里無法展開,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隊形了。這種“五陣”可以在狹窄地形上直接由行軍隊形展開為作戰隊形,減少了冗長的佈陣時間,自然是很優越的。我國的第一個步兵戰鬥隊形帶有濃厚的車戰色彩,正因為如此,才受到長於車戰的翟(狄)人的嘲笑。《左傳》總結此次戰鬥勝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陣的出現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國車戰向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

說了這麼半天魏武卒的武器裝備、選拔機制、訓練情況、激勵模式、戰場方陣,可說到底真正考核一支部隊的永遠是戰績,耗費大量資源訓練出來的部隊如果不能打仗不如沒有,至少還省錢,那麼魏武卒的戰績如何呢?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吳起自從創建了魏武卒,它的戰績就刷新了當時人們對軍隊的認識。魏武卒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戰績。公元前389年,陽晉之戰,吳起用五萬魏武卒,擊敗了十倍於魏軍的五十萬秦軍。

在戰國時期各國大戰動輒數十萬軍隊的情況下,魏武卒在滿員最鼎盛的情況下也才十萬人。但是出於中原四戰之地的魏國不但沒有被各國侵犯,反而魏國擊敗了周圍所有的強國。吳起簡直把“兵貴在精,不在多”用到了極致。魏武卒為什麼可以創造如此的戰績呢?


李悝變法

如果要找到根本原因就不的不提到魏文侯任用的相國李悝。李悝的變法為魏武卒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和物質的保障。

首先吳起不但是一個軍事能力強的武將,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才能出色的文臣。在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當時最強大的晉國份為三個國家,魏國的勢力比較尷尬,魏國沒有處於中原地區的韓國富庶,沒有處於北方的趙國軍事能力強。處於夾縫中的魏文侯,毅然啟用了變法家李悝為相。


李悝開啟了政治,軍事,法治,經濟的全面改革。政治方面,李悝廢除了奴隸時代的世襲制度。經濟方面,李悝廢除了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在法治方面,李悝對制定完備的法律條令。在軍事方面,李悝建立了“武卒”制。對士兵進行不同的考核和獎勵,針對不同士兵的特點進行編制。李悝的變法讓魏國迅速崛起,並且對吳起的變法和商鞅的變法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從李悝建立的“武卒”制我們就可以很輕易的看出,這已經是專業軍人的雛形了。在戰國時期,各國之所以能動員幾十萬人的大戰,是因為當時軍隊並非專業的軍人。也就是農閒的時候參加戰爭,農忙的時候回家種地。但是魏國已經形成了專業軍人的雛形,這才是真正的精兵。

專業的軍事訓練

魏武卒不但選拔非常嚴格,而且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在《荀子議兵篇》中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士兵必須自己解決軍糧,負重急行軍要每天達到百里以上。這樣嚴格的軍事訓練出來的專業軍人和農民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

嚴格軍事體制

魏武卒以五人一組,設立伍長。二五為仕,設仕長一名。五十為屯,設屯長一名,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雖然沒有現在的軍事單位專業,但是也已經顯現雛形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非常靈活,即便是隊伍被打散了,也可以迅速的整合,不管認不認識對方,只要看級別就可以了。同時,這種方式也特別適合對新兵的訓練,一人學成,教十人,十人學成,教百人,萬人學成,成三軍。

優厚的待遇

無論在任何時候,優厚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激勵措施。入選魏武卒的士兵可以減免全家的賦稅,同時還給予大量的田地和房產。

更重要的李悝首創了,士兵可以通過入伍可以免除奴隸的地位。並且士兵可以通過軍工來獲取爵位。不要以為這是很尋常的事情,事實上在春秋時期,戰爭是隻屬於貴族的戰爭。奴隸甚至連入伍的資格沒有,事實上在當時如果淪為奴隸,也差不多意味著永遠沒有恢復自由的可能了,甚至不但是這一輩子,連後代都沒有可能翻身。可想而知,這一條對士兵的激勵簡直是無可比擬的。


漁耕樵讀


單從戰場形勢來分析的話,我們可以做這樣幾個設想。

當時魏武卒是進擊到陰晉,在這之前,秦國肯定是已經做了防備工作,或者是已經跟魏武卒之間展開了戰爭,只不過前面全都失敗了。歷史書上的記載是大戰72,全勝64,其餘均解。

證明在這之前,秦國軍隊和魏武卒之間有過接觸,但是秦國的軍隊全都是以失敗告終,失敗會導致情緒低落,失敗會帶來陰影,對於一支軍隊而言是企尤為重要,一旦這支軍隊的士氣遭到打擊,那麼這支軍隊即便人數再多,也會草木皆兵。

第二,通過歷史上面對於魏武卒的記載來看,魏武卒是裝備精良的一支特種兵部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樣的軍隊當然打仗起來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一往無前的氣勢,但是人數不能太多,敵人人數太多了,有的時候絕對的數量優勢會壓制不絕對的質量優勢,單純的用人術去堆積,消滅魏武卒的這個方法是後來孫臏提出來的,並且孫臏利用計謀,再加上這種作戰方法,徹底消滅了魏武卒。

這一點讓我想起來古代的斯巴達300勇士,為什麼斯巴達的300勇士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蹟呢?很明顯就是利用了溫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然後達成了這樣的作戰能力。

如果說把魏武卒著5萬大軍引入到一個狹小的地方,然後軍隊四周包圍上來,那麼魏武卒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插翅難逃。同時在寬闊的戰場上面,我組織兵力從兩翼包抄迂迴,我也可以把這隻魏武卒軍隊嚼的連骨頭渣都不剩。

魏武卒,要想獲勝,只有一個方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地形,使得敵人只能正面衝進你這樣的話,在正面作戰,我為我族可以利用自己裝備精良的優勢跟你硬碰硬地打一場一往無前的衝鋒戰。

這就要求了魏武卒擊敗這20萬大軍的地方,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地形來徹底的給魏武卒的戰鬥力松保保證他的側翼是安全的,保證他的後方是安全的。

除此以外,秦國的統帥要足夠的傻或者是不能夠看透這個情況,組織軍隊一波一波的往敵人身上衝,等到充到一定程度,發現打不過敵人撤退的時候,魏武卒,這個時候才充上去黏住敵人,不停的殺傷對手。

魏武卒手裡面是有車兵和騎兵的,這也就保證了魏武卒的追擊能力,而且魏武卒在訓練裡面有一項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負重跑,這個軍隊要足夠能跑,能夠追的上提著能夠跑得了,能夠以最快的時間轉移掉,最後敵人就算能夠跑掉,也只是少數人能夠跑掉,其他的人全部把命留在戰場上。

第三就是裝備上的代差,正面戰場上以一當十,以一當百,這是要有前提和基礎的是冰本身的素質,這是一個前提,另外一個就是裝備上面形成的碾壓。魏國集結全國之力打造了這支魏武卒,他的裝備肯定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與此同時,它所面臨秦國軍隊的裝備肯定是有點兒差的,這樣的話正面戰場上才能保證它百分之百的勝利,魏武卒才能夠一路往前面殺出去。

基於以上三條,我們對整個一個戰爭作出評估,那就是在這之前,秦國的軍隊跟魏武卒已經有過接觸,並且失敗了。逃回來的殘兵敗將再次聚攏起來,準備對魏武卒展開最後一次衝鋒,但是由於之前失敗的情緒一直在軍隊裡面流傳,軍隊的統帥想要通過一次正面的,堂堂正正的一次大勝來挽救下事情,大批量的集結不對,但是裝備一直供應不上去,命令軍隊從敵人正面衝鋒,結果魏武卒通過他裝備上的優勢,將正面的敵人徹底擊潰,擊潰掉了正面敵人,向後逃竄,這個時候魏武卒面對潰敗的敵人發起衝鋒和追擊,第一項後面的不對,不知道前面發生什麼情況,被前方的部隊給沖垮啦,最後魏武卒不斷的追擊贏得了這一場大勝。


漩渦鳴人yy


舊不勝新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原則。八國聯軍才幾萬人,但是擊潰了百萬清軍,大多數清軍是不戰而逃。同樣的道理,吳起的五萬魏武卒是戰國時代的第一支精兵,使用鐵質武器,軍紀嚴明,戰術先進;秦軍號稱五十萬伐魏,實際只有三十萬人,這三十萬人大部分是農民,少部分是武士,說白了是一群烏合之眾。吳起以五萬精兵擊敗了秦軍中軍大陣後,其餘秦軍不戰而逃,於是演變成了一場追擊戰,大部分秦軍在逃亡途中被魏軍斬殺,少部分則逃回了秦國。

吳起是天縱英才,兵家之學無師自通,他本人不僅兵法出神入化,自身武功也十分高強,曾經一人擊殺同鄉三十餘人。吳起在河西擔任太守時,奉命組建魏國河西守軍,他挑選士兵的原則就是身強體壯,尊守軍紀。身強體壯的標準是:身穿三層鎧甲,頭戴鐵盔,腰佩闊身短劍,身背二十石強弩並帶箭五十支,肩扛長戈一支,背三天干糧,日行一百里後尚能保持戰力!遵守軍紀有一個趣聞,大致跟商鞅變法時徒木立信一樣:吳起讓軍士射轅門之孔,射過者重獎!因此魏軍的軍紀十分嚴明,因為士兵們知道有功必有重賞,有過則必有重罰,誰也做不了弊,誰也例不了外。

吳起訓練魏武卒以重步兵為主,以騎兵為輔,組成攻擊力與防守力皆強的步騎混編武卒方陣。當時魏國正在擴張階段,因此魏武卒與列國有無數次交鋒,無一敗績,戰鬥素養與戰鬥意志都十分的強。當時的秦國則是車戰老兵,簡單的說就是以車兵為主,步卒為輔,一輛戰車配武士兩名,步卒七十二人。面對魏國的崛起和吳起滅秦的威脅,秦國舉國成兵三十萬,出擊魏軍意圖一戰擊敗吳起,收復河西。

以老戰車、青銅騎兵和未經嚴格訓練的新步兵相互混雜的三十萬秦國大軍,被吳起的五萬精銳武卒擊潰,傷亡過半。幸好秦國還有五萬老秦騎兵,也就是所謂的絕死輕兵,他們奮力抗住吳起的攻勢,才避免了秦軍的全軍覆沒。如果吳起手中有十萬魏武卒,則秦軍亡矣;如果吳起沒有離開魏國,則秦國休矣。吳起作為一代名將,對秦國的傷害是巨大的,也告訴秦國落後就要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