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犁”

兒童是的記憶是最美好的,雖然沒有五華十色的燈,只有一盞煤油燈照亮黑暗,但似乎照亮了整個世界。

在這個偏遠的村莊,農民們天未曾放亮就開始一天的勞作。我們這兒的地形也十分的特別,兩排山屹立在兩邊,中間一條和將人們分隔開來,每一天河兩邊的人們都在進行著比賽。女人們準備一天的吃食,男人們便餵飽自家的牛,拿出犁耕地去。在這裡牛都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的。犁卻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在大人們看來犁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命工具。誰家的犁刃越亮代表這家人越勤勞,犁有很多的款式,我們這兒常見的是解放犁。

隨著時代的發展犁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原因有兩點,一是人們很少種地了,二是舊的犁早就被先進的耕的機器取代了。人們的雙手都因技術的發展而得到了解放,那麼這是否是對人類有利的解放還是什麼呢?

我家的犁也早已擱置閣樓多年了,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威風。憶早年我坐在犁扶手上看著犁將泥土挖起,爺爺唱著山歌,趕著牛兒前進,時不時旁邊的人附和兩句好不歡樂。現在犁沒了泥土的摩擦,失去了光澤,泥土沒有翻新長滿了雜草。這並不代表著人們改變了飲食而是一切吃食都可以買到,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呢?在年輕的一代人中務農似乎是一件丟人的事兒,都希望到大城市去拼博一番,或許這沒有錯,但是再過幾年當70,80的人都幹不動的情況下,留下的土地該怎麼辦呢?城市的土地也是有限的,想要中國快速發展則不能拋棄農村這塊土地。

在國家出臺的精準扶貧的政策下我們的村也變得與以往不同了。我們之所以落後主要原因是缺乏知識,缺乏有能力的人的領導。精準扶貧讓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進入了我們的村莊,他們一起幫助農民幹活,教給他們更先進的耕種技術和機器,或許是因為長久的負重前行,人們一開始似乎並不是那麼的喜愛,又或許是怕花費更多的錢吧!但是,慢慢的耕地裡機器鋤地犁變的越來越普遍,人們用的也越來越得心上手。我們家也是被扶貧的對象之一,由於家庭的重大負擔,父親依舊要外出打工掙錢,因為這裡的生產事物只能滿足自家人的供給,提高務農水平依然未將這個村子帶向富足,但這並不表示未來不可能,精準扶貧的人才輸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對本地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現在國家會定期給平困家庭補助,特別是對大學生的優惠政策特別多。但是對於一些青年人更多的可以提供技術上的培養,加經濟的扶持才是最好的實施方案。或許是對這片土地氣息的依戀,,我想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有了足夠的能力我想回到這個可愛的地方,但內心又有一絲矛盾,既希望村莊能夠變得富有,又希望這個美麗的地方保持它原有的祥和與美麗。就像犁一樣,它代表著原有的美好,它沒有機器的嘈雜,但是它廢力,人們為了更快的發展不得不將它拋棄。

犁的替換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變更,更是人們生產方式的改變。不能絕對的說拋棄是錯和對,但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的事實,因為人類總會進步,要發展。人們似乎也習慣去追求新的事物,手機,互聯網發展速度讓許多人開心又焦急。因為自己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我家和周圍的人可以看出手機電腦等現代話設備大都是在年輕人手裡,老年人甚至連遙控器都不敢使用,打開電視看一個頻道都不知如何換臺,年輕人甚至可以將手機投到電視觀看。

從整體上看人類進步很大,但是我們遺漏了許多的人,遺漏了許多地方。先進的的東西十分美好,古老的東西是否要放棄?當然不能,我們要將它保存下來,不論是對事物進行收藏還是發展都必須保留它原有特徵與美好。現在犁又一次下地了,但不一樣的是原來的人力變成了電力,外觀雖然不同但也繼承了先人們設置犁的技巧。耕地的人雖不在歌唱但可以用手機給遠在他鄉人報信,共賀豐收之喜。

犁並未被拋棄,只是換了件衣服,繼續前進著。現在所有的一切未嘗不是以古代先人的智慧為基礎呢!不忘初心奮力前行,這是每一個人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