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滎陽大會,曹文詔卒,蒙古八旗。

是年,義軍最強大的十三支首領,會於滎陽,共商大計。林丹汗的兒子投降滿清,皇太極將蒙古諸部編為蒙古八旗,得兵一萬六。金兵劫掠寧遠等地。高迎祥、李自成重整旗鼓,攻佔咸陽。曹文詔被義軍合圍於湫頭鎮,寡不敵眾,拔劍自刎,一代虎將就此隕落。南海,昔日鄭芝龍手下劉香,因拒絕投降明廷,與鄭芝龍反目,成為海盜頭目,鄭芝龍與明軍合力絞殺。

滎陽大會

面對官軍的大舉圍殺,義軍受到極大的損失,尤其曹文詔所帶領的官兵,已經絞殺了多支義軍,為了對抗官兵,最強大的十三支隊伍首領,聚會於滎陽,他們背後的隊伍加在一起,足有七十二營,二十餘萬人,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1635年,滎陽大會,曹文詔卒,蒙古八旗。

此次會盟,李自成提出四路方略,有防有攻,各支人馬都有不同的安排,協同作戰,不再單打獨鬥,形成名義上的戰略集團,至此,李自成的聲望大大提高,義軍的實力也被激發出來,是一支有戰略思考的隊伍,滎陽大會開創了義軍聯合作戰,統一部署的先河,此消彼長之下,官兵的優勢正在一點點失去,義軍對上官兵大部,也不再是一戰而潰,戰鬥意志逐漸形成。

會後,各路義軍分兵而行,在李自成的計劃裡,西、南、北三個方向的義軍,形成防禦態勢,東路軍由高迎祥部帶領,攻打安徽這個明朝兵力的薄弱之處。

不得不說,李自成經過戰火的錘鍊和洗禮,已經有了戰略家的視野,義軍人多而不精,擅長四處遊擊,以戰養戰,作戰更靈活,而明軍需要請示、指派,大軍一動,糧草輜重還得跟上,行動上較為遲緩,而明軍還要抽調重兵,防衛遼東,國內之兵,都被義軍調到了山陝、河南、湖廣之地,李自成這個時候攻打安徽,確實是一步好旗!

1635年,滎陽大會,曹文詔卒,蒙古八旗。

果然,李自成、張獻忠領兵突入安徽,很快就破霍丘、穎州,打到了鳳陽(朱明皇陵),這可是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皇陵,李自成搗毀皇陵,放了一把火之後,就退了,明朝中樞卻大為震驚,朱由檢憤怒異常,立即掉動人馬,趕往鳳陽,曹文詔也在此列。

名將孤膽

李自成的行為,徹底惹怒了朱由檢,洪承疇當然也知道皇陵的重要性,立即派曹文詔千里奔襲,從漢中趕往安徽,這個決定,有些值得考量。

李自成攻打鳳陽的目的,一是因為安徽防衛兵力不足,易於攻取,二就是要惹怒崇禎,讓他抽調軍隊到鳳陽來,這是必然的結果,崇禎不可能放任自家皇陵安危不管,官兵只要開始調動,義軍就有了活動的空間。

洪承疇讓曹文詔趕往鳳陽,這個決定有些不明智,鳳陽周邊的官兵已經在趕往那裡,作為多年於義軍作戰的統帥,不會不知道義軍不可能永久佔領鳳陽,只要有第一支官兵趕到,義軍自然會退兵,而曹文詔在漢中,漢中到安徽的距離,可是有千里之遙,如此奔襲,帶不了多少人過去,而義軍此刻實力卻是不容小覷,這不是讓曹文詔送死嗎?

1635年,滎陽大會,曹文詔卒,蒙古八旗。

事實上,曹文詔帶著三千人趕到之後,斬殺義軍無數,卻最終陷入農民軍的包圍之中,一代名將曹文詔最終拔劍自刎,以身報國!

曾經讓義軍聞之喪膽的曹文詔,就這樣命喪湫頭鎮,洪承疇得到消息,悲痛不已,連崇禎都悲傷萬分,追贈其為,太子太保、左都督,餘怒未消的崇禎,命陝西米脂官員,將李自成家的祖墳也給刨了。

蒙古臣服

皇太極一直虎視眈眈的蒙古,在這一年,終於臣服滿清,有了蒙古的助力,皇太極的實力大大增強,察哈爾的歸附,讓皇太極有了整合蒙古諸部的想法。

皇太極將蒙古諸部整合為蒙古八旗,偌大的蒙古等於分成了八塊,八旗共同出兵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人,相當於每旗出兩千多人,如此一來,皇太極有了新的戰力,兵源得到補充,而且後期還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整個蒙古兵力被抽調,部落被分為八旗,除了跟著滿清,不會有其他的出路。

1635年,義軍突起,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視的集團,皇太極亦是崇禎的心腹大患,三股勢力都有各自的實力,義軍和滿清都在壯大自身,而明廷江河日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