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致減產20%-40%,甚至絕收,如何低成本、高效防治?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種植。近年來,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穩步上升,病蟲害發生面積也逐年增加,成為影響馬鈴薯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

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中最普遍、發病率最高的頭號病害,在我國西南、東北、華北、西北馬鈴薯主產區普遍發生,通過氣流傳播,蔓延速度極快,一經蔓延可迅速導致馬鈴薯植株死亡,進而造成大面積減產,發病較輕年份減產 20%-40%,發生較重年份可減產 50%以上,甚至絕收。此外,還引起塊莖腐爛,影響商品薯品質,給馬鈴薯產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目前對於該病害主要採用化學農藥防治,農民往往重治不重防,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盲目地將大量化學藥劑用在農田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病害造成的減產程度,但同時增加了生產成本,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品種退化、生態環境失調,還會導致交互抗性和抗藥性菌株的產生。

今天從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及其特點、發病症狀、侵染流行特點、防治措施4個方面進行闡述,帶大家深入瞭解馬鈴薯晚疫病,同時,在化學藥劑和生物農藥選擇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農民安全、高效、低成本防控馬鈴薯疫病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引起馬鈴薯疫病的病原菌及其特點

引起馬鈴薯晚疫病的病原為鞭毛茵亞門真菌致病疫黴,是活體營養型致病卵菌。病菌形成的分生孢子,初為頂生,大小為22-23μm ×16-24 μm,後孢囊梗形成分枝。每隔一段著生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的檸檬形孢子囊,在水中可釋放出7個左右有2根鞭毛的腎形遊動孢子,失去鞭毛後變成休止孢子,萌發出芽管,又生穿透釘侵入到寄主體內引起發病。

馬鈴薯晚疫病致減產20%-40%,甚至絕收,如何低成本、高效防治?

圖1 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致病疫黴

致病疫黴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其菌絲生長適溫 22℃左右,高溼度條件下孢子囊形成適溫為 20℃,10-13℃時形成遊動孢子,溫度高於 24℃時孢子囊多直接萌發引起晚疫病。

二、馬鈴薯疫病的危害症狀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破壞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導致馬鈴薯莖葉和塊莖腐爛。

播種帶菌薯塊,可導致馬鈴薯不發芽或發芽後出土立即死去。生長期葉片染病,先在葉尖或葉緣生水浸狀綠褐色斑點,病斑周圍具淺綠色暈圈,溼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呈褐色,病葉邊緣向上捲曲、乾枯 ,併產生一圈白黴,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葉背最為明顯;乾燥時病斑變褐乾枯,質脆易裂,不見白黴,且擴展速度減慢。發病嚴重的葉片萎垂、捲縮,終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發出腐敗氣味。

馬鈴薯晚疫病致減產20%-40%,甚至絕收,如何低成本、高效防治?

圖2 葉片發病症狀

莖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順葉柄擴展至莖部,潮溼條件下病斑可產生孢子囊 ,莖部或葉柄染病現褐色條斑。

馬鈴薯晚疫病致減產20%-40%,甚至絕收,如何低成本、高效防治?

圖3 莖部及塊莖發病症狀

塊莖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塊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擴大或爛掉。

三、侵染流行規律

田間馬鈴薯晚疫病在整個生長季的流行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①中心病株出現階段:從現蕾期就有可出現 ; ②普遍蔓延階段:葉斑面積不超過葉片總面積的1%,從明顯的發病中心到普遍蔓延大約10天;③嚴重發病階段:馬鈴薯從發病到全面枯死的時間因環境條件而異,一般為18-42天。

病薯通常認為是馬鈴薯晚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薯播種到土壤中,當溼度比較大時,晚疫病菌產生孢子囊,若溫度大於15℃,孢子囊可以直接萌發形成芽管;溫度低時,孢子囊吸水脹破,先釋放大量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再萌發產生芽管;芽管以角質層直接侵入和氣孔侵入兩種方式侵染近地面葉片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的病斑上產生的孢子囊靠氣流、風、雨水傳播,形成多次再侵染。此外,帶病種薯上晚疫病菌,還可通過土壤水分擴散,在薯塊上通過傷口、皮孔及芽眼外面的鱗片侵入並大量繁殖,迅速蔓延。

一般而言,晚疫病發生 、流行多在5、6月份,此時為封行現蕾期至盛花期,馬鈴薯由營養生長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地下塊莖迅速膨大,基部葉片開始衰老,又恰逢陰雨連綿期 。晚疫病菌在日暖夜涼 、陰雨連綿或多露多霧、相對溼度在75%以上時, 晚疫病病菌容易侵入 、傳染、流行 。

馬鈴薯晚疫病致減產20%-40%,甚至絕收,如何低成本、高效防治?

四、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技術

該病的發生,與品種對晚疫病敏感、栽培管理(種植密度、施肥狀況、輪作等)措施是否科學、農民是否及時預防等多方面因子有關。目前,國內外商品性狀和加工性狀較好的馬鈴薯品種大多不抗晚疫病,且大多數馬鈴薯種植區域生長季的氣象條件通常也比較適合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因此,科學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對馬鈴薯安全生產非常重要,建議採取農業防治和化學藥劑防治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針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首先是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其次要適期早播,合理密植,選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田塊栽植,降低田間溼度,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另外要注重輪作換茬,防止與茄科作物連作或相臨。實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定植後也要及時防除雜草,降低田間溼度,減輕病害的發生。

2、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防治仍然是目前農民使用最多,也是效果最好的防治方法。抓住用藥時機,正確合理使用這些藥劑非常重要。

2.1 防治時期

防治晚疫病主要有三個時期:苗期、馬鈴薯形成期和後期雨季,特別是多雨和多霧天氣。天氣好轉時,及時預防,可在發病前使用防護劑,也可聯合使用治療劑和防護劑。為了減少耐藥性的發生,最好交替使用多種藥物。在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面,目前很多地方主要依靠化學藥劑來控制。當發現菌株時,及時移除並採取藥劑保護。

2.2 保護用藥

建議在發病前,用波爾多液、25%異菌脲懸浮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溼性劑、500g/L氟啶胺懸浮劑、100g/L 氰霜唑懸浮劑、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等進行 保護,如果施藥時間掌握得恰當,就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藥劑自身的防效,防效可以達到100%。

發病初期,用20%氟嗎啉可溼性粉劑、687.5 g/L 氟菌•霜黴威懸浮劑、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50%烯酰嗎啉、47%烯酰•唑嘧菌懸浮劑、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64%噁霜•錳鋅可溼性粉劑、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噴施、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7%的烯酰唑嘧菌懸浮劑、25%的嘧菌酯懸浮劑、噁酮·霜脲氰、8.7%烯酰嗎啉.吡唑醚菌酯、52.5%嗯唑菌酮.霜脲氰、69%氟嗎啉.錳鋅等交替使用3次,隔10天一次,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馬鈴薯晚疫病致減產20%-40%,甚至絕收,如何低成本、高效防治?

3、生物防治

3.1 植物源殺菌劑

植物提取物成分複雜多樣,能夠同時作用於多個靶標,不易產生抗藥性,而且對環境安全。曹靜等通過80%乙醇對15種中草藥進行提取,發現菊花、板藍根、紫蘇、苦參、訶子和五倍子提取物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較好,可以達到50%,其中苦參、訶子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可達78%。菊花和五倍子對晚疫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率達到100%,對孢子囊萌發的抑制率達到了90.02%和 98.11%,對晚疫病病原菌產孢量的抑制率也達到了100%,該抑制效果與甲霜靈3000倍稀釋液接近。

此外,採用纖維素膜技術研究大蒜、洋蔥等提取物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抑菌效果,發現2%的大蒜提取物 對孢子囊萌發抑制率可以達到100%;研究還發現紫莖澤蘭汁液與 25%的甲霜靈混合使用對晚疫病菌抑制效果能達到95.43%,優於單獨使用25%甲霜靈的抑制效果。

3.2 微生物源殺菌劑

一些細菌發酵液和一些植物葉赫根真菌對馬鈴薯晚疫病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如YX假單胞菌、地衣芽孢桿菌、假單胞菌、線蟲和生防菌B9601及其代謝產物具有殺菌活性,生物源農藥為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條有前景的途徑。

總結

致病疫黴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最具毀滅性的病害之一,在適宜的天氣條件下其發生流行速度極快,一經蔓延可迅速導致馬鈴薯植株死亡,或引起塊莖腐爛,給馬鈴薯產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農民在防治過程中,建議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科學使用化學藥劑,注意注意下面四點:

(1)把握最佳用藥時期,先用保護劑,儘量降低成本

生產的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而病害防治只是促進提高收入的手段,所以,殺菌劑應用不僅僅要考慮防治效果,還必須考慮殺菌劑的投入成本。

很多農民缺乏經驗,用藥時期不合理,本來發病初期用簡單的保護劑就行,但是農民的恐懼心理促使他們用防治效果較好的殺菌劑,成本也較高;在病害流行嚴重該用治療劑遏制病情發展的時候,有的農民卻簡單的使用少量保護劑進行施藥;有的時期不必要用藥卻一直用藥,造成藥劑的浪費和防治成本的增加。

(2)交替使用殺菌劑,提高防效

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內,不可能只使用一種殺菌劑,需要根據情況,適時調整使用殺菌劑,各種殺菌劑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達到防治和效益的最大化,以促進馬鈴薯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3) 注意藥劑之間的復配,避免藥害

幾種藥劑搭配施用或與葉面肥一起使用時,一定要考慮復配性。比如酸性和鹼性混合,藥劑防效不明顯或者造成藥害,既用藥的浪費與藥劑成本的增加又造成了對馬鈴薯的傷害,影響了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直接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4)嘗試使用生物殺菌劑

如果家庭園藝,小規模種植,可以嘗試用大蒜弄碎,大蒜汁稀釋後噴施,防治晚疫病效果好,而且絕對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