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臨高縣在隋朝607年建縣,因縣治內有座毗耶山而得名毗耶縣(今叫高山嶺)。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唐高宗李淵622年縣城遷移到富羅村(今東英),毗耶縣改名為富羅縣,同年縣城搬遷到那虞都(今馬嫋墟)的臨雞(也稱機)村,富羅縣改名臨雞縣。(今博厚鎮新賢村委會寶路水產有限公司所在地)。唐玄宗李隆基登帝位後,認為“基”和“雞”同音有諱皇帝之名,逐把臨雞縣改名臨高縣,臨高縣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臨高縣城幾度遷移縣城,但都是遷置在沿海一帶,城中居民都靠打魚為生,全縣二千多戶人口不過一、二萬人,且幾乎都集中在沿海地區。那時沒有天氣預報,也沒有先進的船隻,生產收成純靠天賞賜。生產落後縣城難以發展壯大。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南宋1131年朝廷經過勘察決定把臨高縣城遷往內陸,縣址首選文瀾江岸邊的莫村(今文廟一帶),主發展農業。選莫村的理由是:文瀾江兩岸有大面積良田,周圍地勢平坦,離幾個重要的港口也不遠。

縣城遷到莫村後朝廷派來第一位縣令——謝渥。

謝渥到臨高上任,當地的鄉伸並沒有把這位年輕的進士放在眼裡,有人給他出了一上聯:

雁自北來,遍地鳳凰難立足。


謝渥回了下聯:

日從東方,滿天星斗盡低頭

這副上聯我猜是臨高第一舉人戴定實出的。因為戴定實後來成了謝渥的學生,兩人關係亦師亦友,能出這上聯的人在臨高指數可數,不打不相識的典故不是不可能。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謝渥

謝渥在臨高的貢獻猶如現代版的焦裕祿。謝渥上任後首先發動並鼓勵民眾遷移到文瀾江兩岸來,採取有力舉措鼓勵農民開荒造田,引進大陸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親躬教會民眾,積極把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授並推廣開來。謝渥上任為官拔山涉水,察訪民情且尊師重教。謝渥清楚的知道當地的發展和當地的文化是相輔相成,他親自創辦了臨高最高學府——茉莉軒(今原教育局和原實驗小學所在地),謝渥被後人尊為“臨高文化的開拓者”。謝渥對臨高的貢獻不是文字所能敘述得了的,他窮盡畢生精力終於使莫村發展成臨高的政治文化中心。八百多年來臨高縣城一直延續至今這跟謝渥當年打下的堅實基礎有關。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當年謝渥創辦的茉莉軒書院殘存的茉莉石碑

“不辭長做臨高人”這是謝渥當年對臨高人民許下的承諾。謝渥卸任後和後輩居住在縣衙對面隔岸的村莊,後人稱這個村為官位村即當過官的人居住的村之意。辭世後葬在官位村旁邊的某村,現墓冢還在。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當朝名臣胡銓被貶海南的三亞,謝渥事先收到官報。胡銓,字邦衡,號澹庵。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

南宋紹興八年(即1138年),金國驅兵入侵宋朝,秦檜派系主張和議,並差遣孫近、王倫媚金主辦議和事宜。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上疏《戊午上高宗封事》乞斬秦檜、孫近、王倫三大主和大臣。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胡銓的奏疏刻版複印散發,全國上下爭相傳閱。甚至金國也重金購買觀閱,聲勢震動朝野。秦檜派系主和實際是皇帝高宗趙構的意思,胡銓此時上疏是等於打了皇帝一巴掌,皇帝焉能容他?胡銓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獲罪被貶謫新州(今廣東新會縣)。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在新州,胡銓憤懣難舒寫了一首詩


《好事近》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

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風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

欲架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秦檜派系新州太守張棣告發胡銓“謗訕怨望”。1148年秦檜奏請高宗將胡銓流放到海南的吉陽軍(今三亞)。真心感謝秦檜,如果不將胡銓流放三亞就沒有臨高後來的文化蔚盛騰飛!

1148年胡銓從廣東新興縣渡海到海南島。當時交通並沒有現在那麼發達,能安全橫渡抵達海南島猶如闖鬼門關,海上經常發生船覆人亡之事。1557年明嘉靖36年在臨高就有知縣陳址護送考生去廣東應考發生船覆人亡縣印丟失的事例。

胡銓沿著驛道(府城——澄邁——臨高——儋州——昌江——三亞。現在從海口去新盈的公路就是日本人1925年依古驛道旁而建。)從府城經澄邁的大豐驛站來到臨高的皇桐驛站。人煙稀少、灌木茂密、野獸出沒,越往南走越荒涼。在驛站休整的時間裡,想想渡海的驚險,家愁、國恨並湧上胡銓心頭。促使他觸景生情寫了一首讓臨高這個邊陲小地聞名全國的詩:


《貶朱崖行臨高道中買愁村古未有對馬上口占》

北往長思聞喜縣,

南來怕入買愁村。

區區萬里天涯路,

野草荒煙正斷魂。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在一次征討兇奴的軍事行動中來到山西桐鄉縣,當時身體欠安便留在那裡養病。在那裡漢武帝同一天一連三次接到喜報: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第一喜:喜得貴子。

第二喜:征討兇奴的軍隊大獲全勝。

第三喜:派去的西南使者已經回報已經跟當地的少數民族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這三喜讓漢武帝覺得桐鄉是個好地方,即興把桐鄉縣改名為聞喜縣。

聞喜縣在北,買愁村在南,兩地名一南一北,古代文人墨客認為“聞喜縣”和“買愁村”是絕妙天成的地名對,“聞喜“”和“買愁”又恰好相反襯托人的兩種心境,“買愁”這蘊含寓意的字眼也應景了胡銓當時的心境。胡銓的佳作一出在古代文人圈子中便口口相傳風靡全國。皇桐驛站也隨之揚名島外,臨高這個邊陲小地在後來的歷史演變中也成了文人墨客嚮往的旅遊聖地。


詩中的買愁村經專家們論證就是現在的美巢村,美巢村臨高話諧音在外地人聽來就成了買愁村。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被貶雷州的明朝劇作家湯顯祖慕名來買愁村觀遊

1925年日本人修好公路後,古驛道被廢棄。臨高古驛站的原址在美巢村水田對岸的小土丘上面, 它在歲月的流淌中已經損毀殆盡…… 所謂的驛道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過是羊腸小道,還時而會踮起腳尖在田壠上行走,想想在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灌木茂密的羊腸小道上胡銓一家的行程是多麼令人膽寒毛瘮的事。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原驛道美巢村路段

鋪地下那些方塊的石頭大家是否洞察到有遠古的印記?那是買愁村的村民從古驛站挖回來的遺石!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幾百年來買愁村村民一直延續它純樸的民風。2016年政府欲利用買愁村的名氣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村民主動獻出自家的水田地來築路。沒要一分賠償金這在其他地方的村民眼裡是多麼傻的事,可買愁村的村民卻做了這件“傻”事。他們的“傻”讓我這個觀光客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純樸,什麼是遺風!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從澄邁到臨高古驛站必須經過金波村的稼瑞橋,稼瑞橋離驛站約200米。由於現代機械的高速發展原來的稼瑞橋已經無法適用,村裡人在十幾年前拆了古橋在原址改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混合小橋。古橋是沒有了可是清朝康熙年間在橋旁邊立的金波村稼瑞橋石碑至今還能清晰看到歷史的痕跡。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1774年清乾隆39年朝廷在臨高縣內共建了9個郵遞鋪,專管官廳文書的郵遞工作。稼瑞郵遞鋪是其中之一。

皇桐鎮政府順應時代需求今年大力開發文化產業,在金波村引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大片種植荷花,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實現雙贏。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金波村荷海美景

胡銓到了臨高邊界,謝渥決定不避政嫌 (此時胡銓是帶罪之身)親恭迎胡銓並邀請他到茉莉軒講學。胡銓感激謝渥的大義答應小居臨高(被貶的人每到一驛站要換關文便於朝廷掌握此人的行蹤,類似於派出所發的暫住證)。 謝渥召集全縣學子到茉莉軒聆聽胡銓講授中原文化知識。

南宋那時多戰亂,不同的皇帝制定不同的考試製度,但到1142年後基本恢復正規的考試製度(三年一考):解試、省試、殿試。經胡銓教導受中原文化薰陶之後,通過自身的勤奮攻讀第一個考上舉子的是戴定實。

戴定實新盈頭東村人。1142——1160年間考中特科舉人(無法考證中舉年份),任宋進仕內閣籤幕。一生在外為官。

戴定實原已是謝渥的學生,經幾次應考均未能及第。胡銓來臨高後經謝渥引線胡銓對戴定實進行了特殊關照(胡銓走後戴定實另師從萬州人閭邱鋼)。澹庵泉見證了他倆的特殊關糸。有關澹庵泉的發現在網上有諸多傳說,多數都有美化先人之嫌,我更傾向採風時當地老人們的說法:有一年臨高大旱(經查史料是1149年)胡銓去儋州辦事回經新盈時到戴定實家拜訪,戴家豐餚招待。席間胡銓騎的馬口渴難耐到處晃悠找水喝,憑動物的本能馬在村旁的一草眾用蹄刨起地來。下人看到後好奇的告訴了胡銓。胡銓到馬邊查看馬刨上來的土——潤土,憑他掌握的知識他斷定地底下必有泉水。戴定實命家丁順馬刨開的坑往下挖果然有泉水湧出。後來村裡人把這個泉眼挖開修成了水井並代代口口相傳稱它為馬蹄井。馬蹄井八百多年來沒有乾涸過,一直恩澤著後人。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戴定實感恩胡銓的教導才能使自己入朝為官,囑咐大兒子戴雄飛: “吾生窮島,得綴名於史部之籍,皆胡先生指教之功,今觀井泉,其故跡也,汝其擇善書香,作《澹庵泉》三字,伐石峙於井之湄,以垂我後人,庶無忘胡公之德”。

1202年,戴雄飛請書法家方宗萬寫 “澹庵泉”三字 雕刻於大石上並立於馬蹄井旁 (同一年戴雄飛被推薦任臨高校正) 。1216年請通判方世功寫《澹庵泉記》一文用巨石鐫刻並立井旁。此時胡銓已經去逝,(胡銓在秦檜死後已經官復原職並之後晉升宰相。)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戴定實死後葬在了美巢村(古稱買愁村),是什麼原因致他死在外?死在哪裡?我沒能找到相關的資料。美巢村離新盈頭東村三十多公里為什麼葬那麼遠?網上有幾個版本。

版本一:他是感染瘟疫而死,怕傳染給別 人所以在離老家那麼遠的地方就路埋葬。

版本二:抬他的棺材到美巢村時,抬棺的繩索忽然斷了,大家都猜是他本人想念恩師胡銓想葬在這裡,依他的意願葬在那裡。

依我看戴定實葬在美巢村應該是因為屍臭問題。海南天氣炎熱,屍體無法放久。從美巢村到新盈最快要2至3天(依當時的狀況估算),之前抬回就已經用了些時日,再回屍臭無法避免。驛站是踏入臨高地界的標記,護送靈柩的人認為已經護送到他的老家,葬在美巢村沒有什麼不可以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個理由機率大些。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戴定實中舉入朝為官在臨高激起了千層浪,刺激起臨高士子們的及第慾望,入學潮空前高漲。 1259年另一個臨高學子中舉:王良選。王良選是博厚鎮透灘村人(現歸紅華農場,海南四大才子王佐是他的重孫)。任廣西玉林州司戶三軍。平生在外為官,卸任後回村養老。他為鄉鄰建造的石橋是臨高目前保存的最古老的石橋。

真正的臨高歷史是這樣子的

戴定實和王良選中舉後成了臨高士子們的風向標。幾百年悠悠歲月臨高共出了27位舉人、一位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