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利刃出鞘》作为一部效仿克里斯蒂与福尔摩斯探案的悬疑片,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在《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19年度十佳影片中,《利刃出鞘》名列其中,在92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该片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可见这部影片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

《利刃出鞘》里的私家侦探布兰克的人设上,带有模仿福尔摩斯的显著痕迹。比如,他像福尔摩斯一样,抽着烟,沉醉在一种瘾客的静思默想之中,说话时带有神经质的夸大其辞,开始时很像一个蹩脚的普通人,对案情处处被动,但在最后时刻,却能披揭出受众无法感知到的另一套真相,这就是他在影片里所说的,能够在明线之外,揭开另一条暗线,最后由他滔滔不绝地陈述案情的来龙去脉,使受众幡然醒悟,而他也洋洋自得,得瑟于自己的料事如神。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但如果《利刃出鞘》仅仅是福尔摩斯的翻版,克里斯蒂的克隆,是难以契合时代的敏感潮汛的,也注定只能在探案小说感兴趣的小圈子里奉为圭臬。《利刃出鞘》在一个“呼啸山庄”式的诡异的封闭式空间里,展示了一场局限在有限人等范围内的凶险暗战,这是传统的探案作品的共性元素,但《利刃出鞘》别出心裁的地方,就是将影片里的最核心的情节动机,拉扯上美国当代社会焦虑不安的移民问题,使得当代敏感的公众话题与民众的心理期许,在影片的丝丝入扣的案件澄清中得以彰显,这样,《利刃出鞘》便接榫上了美国的现实社会问题,超越了纯粹的探案片的技术性的炫耀与展示。

影片中的移民因素直接参与了整个案情线索的布防与编织。比如,影片女主公玛塔的动机中,很多层面都受到她的移民身份的影响,首先我们看到,之所以自杀的哈兰在遗嘱中把财产都留给了她,正是因为她的移民身份。其次,我们看到她把自己混淆药物导致哈兰死亡的真相,告诉了哈兰的外孙兰森,也是因为她的移民问题的软肋。因为只有她息事宁人,配合兰森,才能免除受到警察的关注,逃脱当局对移民问题的“利刃出鞘”的刀光剑影。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有了这样的拉扯,影片里的女主公的命运便揪心地移植了时代命题的困境,让她的命运走向,从影片里的狭小的空间辐射出来,投向更广大的当局政策的宏大背景幅度纵深之中。

但尽管如此,《利刃出鞘》本质上仍然是立足于探案片的基本模板而进行的一次叠床架屋的新翻杨柳枝,难以回避探案片的一些基本陈设与规律性设定。

下面,我们着重从探案作品的“万能公式”来看一看《利刃出鞘》是否突破了规律性的流程路径?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一、《利刃出鞘》的明线故事完全符合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模板界定。

小编之前曾经归纳出一份推理作品万能公式,对各大推理小说大家的作品乃至到东野圭吾的作品进行测试与检验,全部吻合。现再次将此万能公式罗列如下:

一是找祸型(无人策划)。它是指一个无关的小小的因素,与主体案件没有关系,只是在偶然的时间里,出于偶然的原因,恰好撞到主体案件的范围内,从而被当成了主案件的前因,诱导误会。比如在福尔摩斯探案的第一篇小说《血字的研究》中,房东女主人因为痛恨死者的无耻行径,曾经唆使自己的儿子殴打过死者,被警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凶手。

二是嫁祸型(有人策划)。这里分两种。

第一,推卸型。其机制如下:1、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作案时间。波洛探案中的《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肇事者都在努力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虚假表象。2、移动作案时间。比如波洛探案中的《滴血的钻石》,凶手早已害死了老者,但通过手动绳子,操控了屋内的物品,并用玩具发生尖叫的声音,以达到死者才死的假象。作案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效地逃避嫌疑。3、装作受害者,其目的也是改变作案时间,造成作案时间的变化。这是最高深的一种障眼法。如扮作死人,其实人并未死。克里斯蒂小说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无人生还》就写了一个被害死的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作案人。

第二,转嫁型。这一种类型比较简单,也就是凶手找一个替死鬼,引导注意力。在《血字的研究》中,作案人是在墙上故意留下了一个神秘组织的“血字”符号,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从《利刃出鞘》的整体情节来看,可以说是“万能公式”多次的复合使用。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影片里的护士玛塔在电影一半的时候,为观众奉献了她的最外在的极其符合万能公式的“有意作案”。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显然,她的作案动机,符合“推卸型”里的第二种“移动作案时间”这一条款。

在影片里,玛塔因为自己认为打错了药,把吗啡当成了止痛药,注入了哈兰的体内,它的剂量足以使哈兰在十分钟内死亡,而之前在药包里以防不虞的解药也不见踪影,这样,玛塔将要承担过失杀人的责任。

这本来是一剂过失致人陷于危境的事件,还不至于导致情节的急转直下——也就是万能公式里的“移动作案时间”的发生。但电影里已经有一个先验的设定,那就是被注射药品的哈兰曾经在之前对遗嘱进行了修改,玛塔成了他的全部财产继承人。

电影里提出了一个“凶手条例”,这个条例规范了整个电影里的人物动机,因此很重要,其内容是:如果继承人在民事法庭上,被证实与死者之死有关,那么,遗嘱就会失效,不言而喻,自然也就不能继承遗产。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而哈兰是一心想叫玛塔继承遗产的,所以,当他知道玛塔误操作导致自己的意外死亡之后,很明显的后果,就是她将失去继承人的资格,于是,哈兰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就是通过自己的自杀,来洗却玛塔的过失之责。

于是,他作为一个推理小说家,很娴熟地安排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那就是让玛塔在自己自杀后,从大门大摇大摆地走出别墅,给人留下她离开的印象,出门后,再让她从小径边门重新潜入到三楼,然后穿着哈兰的睡衣,从楼上下来,给仍然站在门口的小儿子留下一个哈兰仍然活着的假象。

这一计划,就是移动作案时间,让人误以为在哈兰已经死去之后,仍然认为他还活着,从而洗掉玛塔身上的责任。

但电影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万能公式的适用性,有着一定的限制,那就是在它只能局限于没有监控的时代。对过往事件的发生,只能靠人的记忆来还原。“移动作案时间”,仅仅是在人的记忆中改变时间的印象。在本片中,玛塔重新潜回到别墅,扮作哈兰走下楼梯,就是为了给依旧站在门口的小儿子留下一个哈兰活着的印象。

实际上,电影里回避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豪宅里难以想象没有监控设备,而电影里的监控状况,还像是冷兵器时代,因此,如果电影里表现别墅里关键部位安装多个监控,那么这个电影里采用“移动作案时间”的套路显然将困难重重。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哈兰被注射了超量吗啡,现在他通过自杀,让玛塔躲过责任,但是,他体内的超量吗啡仍然证明玛塔有过失,那么,他即使自杀了,但他的体内的过量的吗啡含量仍然直指玛塔有错,那么,哈兰的自杀意义何在?

所以,影片里哈兰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一个移民女护士的动机显然是不够充足与必要的,而编导显然在这里不想过多纠缠,突出的是“移动作案时间”这一推理作品里占据重要地位的模式的再次运用。

但是,实际上,电影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将这“移动作案时间”的真相给揭开了,那么,另一条暗线,是隐藏在明线背后的,也就是那条兰森的借刀杀人案又体现了“万能公式”里的哪一条模式呢?

二、《利刃出鞘》的暗线故事同样符合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模板界定。

女护士玛塔从影片的设定来看,并不具备作案的能力,她的“移动作案时间”的手腕,不过是哈兰的耳提面命,手把手教导她这样做的。

玛塔完成了电影里的明线的误杀前因。

但这一切,隐藏了另一条同样在运行着的暗线动机,与玛塔主导的明线线索交织在一起,如果不细辨的话,玛塔根本不知道在她懵里懵懂地闯入到一起凶案中的时候,其实在她的身边,另一个暗线也在汹涌澎湃,风生水起,甚至比她的这一条明线更加绞尽脑汁,浸透心机。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这就是哈兰的外孙兰森为了夺回遗产,不惜用掉包计,换了玛塔给老爷子哈兰注射的药水,以达到栽赃的目的,那就是让玛塔背上误伤人命的责任,这样她就没有权利再去继承哈兰的财产了。

在这一个环节里,玛塔无疑是受害者。是兰森主导了栽赃高招,而他的这种手腕,我们同样可以在推理作品万能公式里找到模板。

显而易见,兰森是嫁祸于人,首先这里吻合万能公式里的“嫁祸型”中第一种“推卸型”的条款,其内容是:“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作案时间”。在哈兰的八十五岁的生日聚会上,兰森与老爷子发生了争执,一语不合,抽身离去,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具有不在场的证明。

而对玛塔来说,她是万能公式里“找祸型”模板里的一个典型。在这个模版的设定里,她本来与一场家族的财产纠纷毫无关联,只是因为她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内,闯入了静候着她的陷阱,这个陷阱就是兰森设下的圈套,先期对她准备注射的两种药水进行了互换,从而使她无意中为老爷子注射了足以致命剂量的吗啡。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这样,玛塔便歪打正着地闯入到一个圈套中,承担了一个陷害她误致人亡的责任。

《利刃出鞘》在构思上巧妙的地方,正是在由此延伸出来的阴错阳差的结果。那就是当晚玛塔在注射药物的时候,她凭着感觉,选择了她认定的药物,也就是说,她因为对业务的熟知,并没有注意药物上的标签,而仅仅是根据药瓶里的液体特征,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最终她注射了正确的药物,但是,在注射完之后,她才注意地看了一下标签,突然间发现,刚才是混淆颠倒了。

这里荒唐的是,兰森设置的陷阱,其实被她成功地跨越过去了,凭着她的业务精干与对药品的熟知而凝结成的职业本能,她没有陷入坑中,但她却被假标签给害了,这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我们宁愿相信贴着标签的假信息,却不愿意相信自己作出判断的真实。于是,玛塔立刻得出结论,她的失误操作害死了她的雇主——哈兰。

接下来,哈兰为了洗却她的失误,卫护着她能够继续得到他的遗产的权利,便帮助她运用了推理作品万能公式里的“移动作案时间”来逃脱罪责。

当然很多观众在这里质疑,那就是哈兰在自杀的时候,应该想到死亡之谜考证环节里,少不了有尸检一项,那么,尸检结论里肯定会发现他真正致死的原因是因为吗啡。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我想,从电影里对哈兰自杀前的那种淡定表现的判断来说,哈兰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的遗嘱的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当然,电影如果给予更为详细的铺垫,表现哈兰为什么不可抗拒地把遗产交给玛塔,那就更完美了。因为转赠遗产,是哈兰的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电影里虽然将这个动机模模糊糊地说成是让他的子女们“白手起家”、重新创业,改变目前这种厕身大树之下、一事无成的现状,显然是把金钱看成是家族缺乏活力的一个诱因,但是,把这份财产交给移民出身的玛塔,为什么却是一种厚爱?显然电影在这里是矛盾的。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如果电影在背景铺垫上,更详细地设置出老爷子转赠遗产的理由,比如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到古巴执行任务,打死了一个古巴本地人,心中愧疚,后来这个古巴人的后代移民美国,老爷子为了这份愧疚,便蓄意地把这份财产转赠给古巴人的后代。如果这样设置的话,老爷子不惜用生命来完成这份偿付还能说得通。

有观众认为老爷子自己知道没有中毒,但电影里没有迹象表明老爷子知道药品换了两次反而导致他安然无恙的事实,这也不是电影愿意去进行表现的主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整个电影便发展成另一个题材的电影了。而现在电影之所以让观众想入非非,曲意地作出过度解释,正是因为电影里有一个深刻的无法弥合的BUG。正是这个BUG的存在,才导致了影片给人一种误会的可能,那就是老爷子哈兰才是这样一个局面的真正的操纵者。

三、《利刃出鞘》的不存在的故事同样符合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模板界定。

有观众认为哈兰是《利刃出鞘》中局中局的设计者,实际上,电影里至少无意去表现此事,因为电影的重心,并不在此处。而出现这样的误读,正是《利刃出鞘》中的BUG的存在导致的结果。

实际上,观众已经承担了推理电影的编剧职能,让电影的情节足以弥合BUG造成的不合理之处。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这种观点认为,哈兰早已知道兰森会陷害自己,知道他会偷换药物,而现在女护士歪打正着,反而是注射了正确的药物,然后他通过自己的死,来完成对家族里子女的命运安排,而同时维护了女护士的应得权益的安全获得。

这种设置,在推理作品万能公式里,也是一种典型套路,也就是说观众们对《利刃出鞘》的过度阐述,恰恰是推理万能公式里的一种模板。

这个模板就是“推卸型”里死人也能作案的模板。那就是影片里的老爷子预计了死后的各种可能,设计好了流程可能,让事件按照他的预想走到他需要的一步。

所以很多观众都对影片里最后出现在墙上的画像中的老爷子面带微笑,给予特别解释,认为这个画面,预示着老爷子是最后的胜出者,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一个死者,仍然能够利用自己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对人心的深层了解、对亲人的深度感知,而借助于自己的一死而完成自己的心愿,这可谓是“死人也能作案”中的最高级的作案方式。

克里斯蒂的评价最高的小说《无人生还》中,就运用了这一推理小说的模板设置,小说里提到的凶手,先期把自已给处理死了,然后在他死后更加从容而无障碍地杀死他人,所以,凶手中把自己设定成死人是最为厉害的一种。

在昆汀的电影《落水狗》中,一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橙先生处于深度昏迷中,看上去人畜无害,但是后来却是他苏醒过来,成为冲突激化的一个导火索。

这一设置,直接影响到《电锯惊魂》中的一个经典式的设置,那就是一众人等在密闭的空间中,判断是谁把他们送到这里来的时候,一直以死人身份躺在他们面前的貌似受害者,正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所以,推理作品里,用死人作案来制造出人意料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思。而观众对《利刃出鞘》的过度解释中,说明了这个模板已经被观众深谙且掌握,这样的解释,可以极大地掩盖《利刃出鞘》里众多的BUG与逻辑不足,但是,《利刃出鞘》里并没有摆布出这样大的棋局,如果把老爷子作为整个电影布局的终极策划者,显然已经撑破了整个电影的既有内涵,反而把电影现在还能乍一看尚能自圆其说的设置给撑得支离破碎了。

影片里兰森在第一回合中,意图让女护士陷入到误操作的罪名中,因为女护士的技能精湛,凭本能就能完成正确操作,以及老爷子的一意维护、不惜以死应对这两个原因而失败了。

兰森接下来做的事,就是必须设计出第二个回合,诱使玛塔做出第二个罪恶,这一段电影里设置得还是比较巧妙的。那就是兰森借刀杀人,利用了管家弗兰这一枚棋子。

而弗兰也是无意中撞上了枪口,成为一个恰到好处的送货上门的一颗子弹。在偶然的机会里, 她识别出兰森有着不良的动机,然后,她通过在化验室的表妹那里知道了老爷子化验结果,以此来威胁兰森。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兰森是不惧威胁的,但他知道玛塔是最害怕这一点的,因为按他对金钱的贪婪程度,他合理地想象一下,如果玛塔知道弗兰手里掌握了她置老爷子于死地的秘密,那么,她为了金钱,是应该杀人灭口的。

但是,当玛塔按照约会地点,见到弗兰之后,她并没有如兰森设计的那样,对已经被兰森先期下毒、害得奄奄一息的弗兰再下毒手。

注意一下,兰森在这里再次使用了推理作品万能公式里的“找祸型”的套路,那就是,按他的想象,他把弗兰这个重大的威胁,摆在玛塔的面前,按照人性恶的忖度,玛塔必定要弗兰的命,只有这样,玛塔消灭弗兰这个证据,才能获得财产继承权的清白性。但是,玛塔并没有这样做,也就是说她没有“找祸”,而是扼止了这个多米诺骨牌的第二个回合的启动与运行,这样,她便没有在弗兰之死上留下任何污点。她再次完胜。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讲,《利刃出鞘》里层层叠叠地多次运用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计谋,便电影环环相扣,扑朔迷离,但因为这种模板使用的太过频密,也使得电影里漏洞百出。简略地概括一下:福尔摩斯与克里斯蒂的作品,更适用于“冷利刃”的时代,必须依靠人的记忆来回溯案件,支撑推理,而当代社会,各种现代工具的普及,已经让人证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在《利刃出鞘》里,最大的不可信处,就是私家侦探还必须靠人证来探访真相,比如私家侦探向明显处于痴呆状态的老太太那儿打听晚上是谁私自爬外墙的楼梯,居然得到了确切的答案。这种手段,是福尔摩斯惯用的技法,但现在监控遍地的状态,这种人证的关键性打通证据早已没有必要。影片里大宅中的角角落落里看不到一个监控,这是缺乏真实性的。

同时,警察对案发之后的取证工作也相当的粗疏,地毯上的泥迹、药品的化验、血检的结果,竟然在一个星期之后,还迟迟没有结果,必然依靠私家侦探来撞大运般地到处乱闯,寻找证据,甚至两条心有灵犀的看家狗,也帮助了私家侦探完成了他的“甜甜圈”推理中最后缺失的板块。

而尤其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兰森为了毁灭血检报告,居然引爆了血检部门的办公室大楼,就相当于为了做出冰山上露水的一角,真凶却不惜在水下面做出更为庞大的基座,而这些基座足以暴露出真凶的身份。

从推理万能公式看《利刃出鞘》的构思技巧,及不合时宜的漏洞之处


可以说,《利刃出鞘》沿用了推理作品的经典模板,但现在的时代早已不是福尔摩斯与克里斯蒂的时代了。在《碟中谍》这类更多地体现现代科技的影片中,用来对付监控的是更为高超的技术手段,而技术破案手段,在《利刃出鞘》这样复古式的推理影片中可以说是严重落伍了,这也意味着《利刃出鞘》为了达到电影向传统的推理作品致敬的目的,反而留下了一目了然的漏洞与不合逻辑处。

但技术的再发达与再先进,都无法改变推理作品万能公式的普适性,影片的不合逻辑的地方,恰恰是没有与时俱进地对公式的生搬硬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