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不停和别人讲道理会使对方产生负面情绪?

段勇宾


有句话说:“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我想这世上基本没有什么人喜欢那种空范的大道理。并不是这些道理不对,而是没用,“知行和一”是很难的事情。我想之所以不停的讲道理会引起别人反感和负面情绪的原因几方面:

1、大多数人首先都是务实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得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而道理往往属于更高的思想、逻辑层面的东西,并非道理不重要,而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达到那个需求层次。这个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根据英国慈善机构最新的调查报告,全世界60%人口的财富总和敌不过2153个富翁!大多数人都是靠双手打拼辛苦谋生的普通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和家庭中奔忙,头脑里想的也都是一些事务性的、具体生活层面的事情,说解决方法还可以有借鉴意义,讲大道理估计没有几个人有心情去听,因为觉得大而无当,说食数宝,太虚了,派不上实际用处。

2、知易行难。道理是前人或智者贤人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它是果,并不是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讲道理,都是在倒果为因,拿着别人的结论当成自己的成果。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经过那个漫长的实验、失败、总结的过程。就拿一个普通的道理讲吧,无数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但是真正做到珍惜时间的人寥寥无几。因为这是前人的经验,我们缺少切身体会,所以会觉得很有道理、但自己做不到。在似是而非中,总是道理是道理,自己是自己,是分离的。因为理论与实践无法合一,没有实效,所以人们对这些停留在思想和口头上的道理产生了麻木,进而厌倦。

3、讲道理的人也做不到这些道理。我们常说:“会说的不会做。”其实人和人在心灵上是相通的,自己什么样,别人也差不到哪去。所以那些经常讲大道理的人,其实谁都明白他自己也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就没有公信力、没有影响力、没有说服力,最后成了嘴上功夫,哗众取宠,令人反感。为什么我们能听进去一些圣人或成功的人讲的道理呢?因为他们自身做到了,做到以后才说,才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这是能够让人信服的。所以一个人自身修养不够,满嘴道理说别人,那必然沦为沽名钓誉之徒。

4、还有一种人,师心自用,说教不看对象的情况,讲道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和优越感,这不是出于帮助目的而讲道理了。如果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想让对方明白一些道理,那么一定是以充分的了解和尊重对方为前提的,要考虑对方的现状、接受程度,注意沟通的方法,如果完全不顾及对方感受和实际情况,一味说教,硬是要对方认同,这就是用自己的观念绑架别人,往别人脑子里硬是植入自己的思想,先不说道理对不对,这种行为就是偏激甚至不道德的了。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强加给自己的道理,谁能听的进去?

5、还有一种情况是,别人要的是体谅和认同,你却喋喋不休的讲道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恋人或亲子关系当中。幼小的孩子和女性,往往感性一些,在一些事情上她们更加在意自身的感受,而不是道理。人不应该永远都只有理性、严肃的一面,生命是鲜活的、有情的,凡事都只讲道理的人是愚蠢和可悲的,那样的人也许能成为优秀的逻辑家,但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也很难得到爱。世界有时是需要用心感知、而不是用脑思考的,大脑的机械运作并不是万能的,人是万物之灵,有时情意比理性更可爱。

总之,那些经过历史考验和时间沉淀的道理,是对人生有帮助的。但是道理是每个人拿来对照自身反省和修行的,不是拿来说教别人的。自身能够做到,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影响和教育,身体力行比说教更加有效。就象父母教育孩子,讲大道理不如自己作表率,身教大于言传,感受的记忆和影响远远大于苍白的语言。


忘忧堂文化


当我们身边周围的人发生一些事情,我们会忍不住去给他们讲道理,讲对错,有的人能听进去,有的人越听越烦,因为这些他们都知道。

例如,婆婆好心好意为儿媳做了饭菜,媳妇吃不惯,就指责婆婆,争执不下,婆婆出于爱心付出,媳妇吃不惯重口味。她们都没有错,都有道理,她们都是最疼最爱的人。这时你要对媳妇说,你是南方人吃的比较清淡,你随我嫁到北方委屈你了,以后我告诉妈妈做菜少放盐、辣椒,尽量做清淡些。得到你的安慰,她会马上放下情绪,再进一步沟通,妈妈知道我们上班辛苦,放弃自己的爱好、活动,在家料理家务,不管做的怎么样,不能当面顶撞,她毕竟是长辈,也是出于爱心。如果外人不知道,还疑为我媳妇不讲道理。媳妇听了也会放下心来。一边再安慰妈妈,媳妇是南方人,她只是表达饮食习惯的不适,没有其他恶意。毕竟续写生命语言的爸妈大爱无边。妈妈也会理解的。所以这时就不能以对错讲道理。或则妈妈说娶了媳妇忘了娘,媳妇说你们一家人来欺负我。如果这时一味讲对错道理,她们一定很反感,用善恶来诠释,她们都会释怀。





浩瀚长流


吃自助餐

忽地想吃肉了,当下肉贵,自已弄麻烦,不如多花点钱去吃顿自助餐,菜品丰富且不限量。打定主意后,一天不进食,饿了,馋了,想想晚上的大餐,忍了,挺不容易熬到了天黑。

进入自助餐厅时已饿透,望着满屋美食,嗅着扑鼻的香味,口水顿出。

烤肉好吃,麻烦,先放放,先弄点熟食,压压底,连跑几趟搜罗,桌上美食渐丰,胃液翻滚汹涌,此刻有吃下一头猪的冲动。稳稳,不急,怎奈手不配合,急匆匆几盘肉食入肚,再来点酒饮, 腹内躁动渐趋平静,进食的速度大幅降了下来,不觉间,已有六七成饱意。四处看看居然还有众多美食未尝,想想这顿饭不菲的消费,顿觉失衡,那就找到平衡点,再端点,再吃点,直至肠胃鼓胀,难再塞入食物,看看桌上残余,昔日极喜之物,已无食欲,甚至厌恶。

餐厅有规定。上桌食物如不食尽,要被从重罚款,无耐,咬牙,坚持继续吃,直至十成十饱而不止。饭后,坚持体面走出门,食物上涌,强忍,眼光四下搜寻,快点,快点,卫生间跑哪去了?

我要呕吐


用户5375450889非雪


超值教育;心理专家:为什么你越讲道理别人越反抗

有这样一则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反映了4个问题:

★ 以自我为中心;

★ 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 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 没有换位思考。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多次的重复对一件事进行批评,使孩子的内心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说的次数多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一定不能超过度,对孩子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尽量避免重复批评。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要知道,抓住你的听众,关键在开始的三分钟。

那么,面对对方犯错时,该如何引导呢?

原则一:批评之后要鼓励

原则二:不要捕风捉影去批评

原则三:学会运用幽默式批评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

说话不要咄咄逼人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让人觉得友善

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上善j若水


您好,我是一名心理领域创造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从这问题上看得出来题主是从好意出发,真心想要帮到对方,但是却引发了对方的反感,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讲道理往往意味着是给予对方一定的否定。

我们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是自恋(不是贬义词)的。

我们希望按照自己方式去做事,我们希望自己的想法、判断是正确的、我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不管比自己层次低还是比自己层次高的人给我们讲道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自身遭到质疑、攻击等。

不管道理对不对,我们其实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天性。

特别是去听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讲道理,我们肯定会更加抗拒,即便这个道理非常正确、与我们当下非常契合,我们宁愿做错事,不进步,也不愿意去采纳。

一旦采纳就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个不如自己的人指导,我们会很受挫。

往好里想的话,对方其实已经接受您的观点了,只不过不愿意放下面子去承认罢了。

第二,您讲的道理不一定适合他。

题主可能听到或看到一些对方的言行举止,便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对方。

然而,题主可能并不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说出的道理往往很空泛,不一定准确。

比如,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有吃有喝有穿,为什么还不知足呢?为什么还不好好学习呢?

随后家长便对孩子强调一番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这样做往往没有什么意义,孩子并不会因为听到这些道理就好好学习。

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可能在学校里遭遇霸陵,有很多苦衷,因此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绝不是单单讲道理就可以的。

题主应该多去听听对方为什么这么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一旦了解详细的情况后,题主可以更加了解对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从而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第三,讲道理是否有效不是由时间和次数决定的

题主的问题中提到了不停的讲道理,我猜想题主肯定希望只要讲地的足够多,对方一定会多少吸收点,多讲点肯定比少讲点强。

这个想法初衷很好,但是越这么说,对方会越抵触您说的话。

即便有朝一日,对方看似采纳了您的意见,似乎按照题主的道理来做事,对方也不会感激您,也不认为是您帮助了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题主,也欢迎其他答主在评论区讨论。


欧文亚隆小迷弟


你好!

萧伯纳说过,人们是永远无法被教会的,学习是自主的活动过程,学习来源于实践。

你希望他理解你所讲述的道理,首先你要站在他的位置上思考,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每个人的觉悟有高有低,你只顾自己讲,讲的对方听不懂或听不进去,是会让人心生反感,事倍功半。

您试想一下,有些人对你讲述某些道理,你可能一时也无法理解。突然有一天,经历了某件事,恍然大悟。

有些人觉悟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些人则对所谓的大道理不屑一顾,因人而异。

你想对方能听进去你所说的道理,有两个建议。

1,能走进对方的内心,和对方成为很好的朋友,很多时候我们跟朋友沟通胜过父母。

2,需要他自己有读书的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方没经历过的,是不会轻易明白的。唯有自己经历过,方能自知。

你的道理是对,表达方式对方不一定喜欢,要用对方法哦。当然,要是恋爱中千万不能给女方讲大道理哈[可爱]



在下张生


首先可能您没有做到共情,就像人的心情是会随着当下的环境,以及当下所遇到的事情而不断起伏变化,情绪就像是过山车一样,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跌入谷底。每个人都有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遇到麻烦事,糟心事,可能只想大声嚷嚷两句,发泄一下就好了。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忽然出现了一个“圣人”,说:不要生气了,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时别人更会产生负面情绪,心情会更不好。

其次在原本情绪没有特别大浮动时,一方仿佛站在了上面对下面的人夸夸其谈讲大道理,不停的说,慢慢就会有教训意味包含在内,这种情况下往往也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所以,讲道理固然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很重要。分场合分场景分内容分情绪,凡事将就个适度,不停的讲道理,有时是徒劳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



心理咨询师石钰莹


先心疼你三秒钟,我猜想,你应该是那种非常热心肠的人。特别希望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换做其他人你还不愿意去和他讲那么多的道理。

那我们来仔细想想当面对别人找你倾诉时,你更多的是去倾听还是去和别人讲道理呢?我猜想应该是后者,我们不妨试一试当别人倾诉时我们更多的是倾听别人说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试想一下:你遭遇了一些事情,你的目的只是想找人去倾诉,而倾诉的对象却一直给你灌输大道理,你会有什么心态,我想肯给是极其烦躁的。

大道理我们人人都懂,不用你再给我灌输一遍了。

另外,学会倾听的同时,我们不妨说上这么一句话,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学着做一个倾听者。



小灶


首先第一点,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如果一个做不到的人不停给你讲大道理来教育你,换成是谁都会不愉快的吧。

这就像你被一个比你胖很多的人吐槽很胖,而且还在那里一本正经的传授你减肥经验一样。

除了反感和恶心其它什么都感受不到。

但如果是一个刚减肥成功,身材并且保持特别好的人来讲这些,你就不会有那些不快,反而会觉得讲的很有道理。

还有一点就是,一个大道理反复不停的在你耳边讲,那肯定也会反感啊。

这就像你原本很喜欢听一首歌,不停的循环不停的循环,当你听腻的时候,即使是你原本特别喜爱的歌曲,也可能会让你厌烦,更不用说那些大道理了。

最后一点就是,这些大道理根本就不用你来讲啊,大家也都听过这些大道理。关键是这些听了这些大道理之后需要怎么付诸行动啊。

就像别人告诉你数学题目的最终答案,却不告诉你这个答案是怎么求出来一样无用。

这些说大道理的人给别人的感觉就是:只要你制订一个亿的小目标,你就能和王健林一样有钱;只要你觉得奶茶不漂亮,你就能像刘强东一样娶到漂亮的妹子;只要你和马云一样不在乎钱,你就能创立阿里巴巴一样[抠鼻][抠鼻]

所以请别说些无用的大道理,讲点有建设性的东西,OK?

[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费小晨


哈哈,这个我也有过,别人跟我说的时候我内心就会去反驳他,下意识的,总想开场辩论会[捂脸]哈哈,你懂的,最后吵起来了,要么妥协,要么就转移话题,要么就不欢而散。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里吧!

其实不是说你说的不对,也许道理是对的,但说话的用词,语句不对,为什么那些讲师,老师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呢?那是因为人家会说。人家会先认同你,倾听你的发言,等你说完了,你自己觉得被认可了,才会好好去听别人怎么说,或举个例子,幽默的回答,最后转折他自己的观点!说话这门艺术需要我们好好去学习,可以让人即认可你,还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有空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多赞美别人!

每天进步一点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