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墨生:我有仙方煮白石

石頭之美好者被視為玉,至堅者又有鑽石,都價值不菲,於是有“金玉”並稱,以示珍貴。

石頭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漫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利用自然物而適應並努力改造著自然。於是有了石頭文化和石崇拜。


梅墨生:我有仙方煮白石

清·高鳳翰 三臺柱石圖


石頭是人類最早發現並利用的天然物。

人類經歷過石器、青銅器、鐵器時代而文明日顯。仔細想想,銅、鐵等金屬也還有不少來自石頭,是“金石”並稱,以示永固。

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迤邐而下,至於曹雪芹時代乃有“通靈寶玉”的文化想象。

目前我們見到的許多“太陽崇拜”、“性崇拜”、“上帝崇拜”也大多是依賴石頭遺存或體現的。

梅墨生:我有仙方煮白石

宋 趙佶 聽琴圖軸(局部)


古代巖畫保留下來,也完全是因為石巖的堅固。而岩石上所流露出來的遠古人類氣息至今仍魅力不減。

敦煌民間有奇異的建築風俗:用石頭來鎮宅,即建屋時在地基中放一塊大石頭。今人似仍有此習慣,用類似方法,儀式化“奠基”,皆取吉利之意。

許多少數民族如彝族、羌族等尤有石頭崇拜的孑遺。如羌族供奉在屋頂的石頭皆為白石,它是最高神靈“天神”的代表。

人類的性崇拜有不少是以山石來體現的,類似於廣東韶關丹霞山的“陽元石、陰元石”在中國各地多有。而求婚配、求子嗣的祈願於是便與多種奇形怪狀特別是狀似男女生殖器的石頭有了不解之緣。


梅墨生:我有仙方煮白石

明 陳洪綬 雜畫圖冊2


中國哲學高度重視的“五行”觀念,其中的“金”概念便與石頭相連繫。

人類對大山的敬畏,由來已久,而大山的主要體質仍然是石頭。在中國的“萬山之祖”崑崙,神話傳說乃西王母所居之地。崑崙山神話成為一種“神聖敘事”,“河出崑崙”反覆見於古籍,究之都是因山脈高廣,又有“玉出昆崗”一說。山高廣而近天,“崑崙”還有“天”之含義;玉乃石之美者,又出在廣義的崑崙山脈(崑崙也稱天山),人們自然要崇拜了。

山是石頭組成的,於是石頭也因山的高偉尊貴而令人不能小覷。崑崙山乃是某些宗教信仰中的宇宙山,是天柱,所以崑崙石也便不一般了。筆者無力也無意專深探究崑崙文化、神話文化,只是想說,在古老的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中,來自於大山的石頭並不如今人眼中這般普通。

由於有了悠久的石文化歷史,石頭,特別是奇異的石頭便在世間為文人墨客所欣賞、所追求。


梅墨生:我有仙方煮白石

唐 孫位 高逸圖


文人對奇石的欣賞,某種意義上是對自我的價值自信與肯定。我這塊看似普通實際並不普通的石頭,是“天”之所降,是女媧所遺,這其中便有世人不識貨、我乃補天材之甚深寓意。因此,歷代文人以各種方式搜石、玩石、藏石、詠石、繪石、賞石、供石,甚至於如宋代米芾那樣拜石,皆緣於這種文化心理。

在中國文化中,一切世間物皆為中介,可以象徵、寓意、想象、寄託成為一種人格象徵物。“我有仙方煮白石”,白石與神仙有聯繫,文人們更有了精氣神追尋獵奇啦。


梅墨生:我有仙方煮白石

東風吹遍 梅墨生


從徽宗到米南宮,都對奇石興味大發,於是文運興盛的有宋以後,石頭日漸文雅、風雅了起來,什麼太湖、靈壁、黃河石身價陡增。不過,並不是什麼樣的石頭都值錢。所謂瘦、透、漏、皺的四個標準,成為了文房書齋庭院的觀賞石條件必需。石之大者可以疊成假山,如揚州“片石山房”據說即大畫家石濤的傑構,石之小者可以把玩在手或置諸案頭,賞其靈奇、觀其妙姿、借其靈氣、感其美質,樂在其中矣。

比如在吳昌碩筆下屢屢出現的石頭,兀然、渾然、樸然、蒼然,不就是這個失意文人畫家的一種心境寄託嗎?又比如八大山人筆下的奇石,就更是其內心世界的又一種鏡象映現了。

稍稍瀏覽,我們便可品咂出奇石雅石在傳統文化中的縷縷生命情懷與悠久高古的意緒了。

我也愛奇石,愛它們那份沉默不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