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人类信仰的开始,不忘初心的表达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自然和谐共生。据现代人研究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它们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拜。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是由原始信仰而形成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

由于上古文献缺失,现存下来对祭祀的记录及解释只见于《周礼》、《礼记》、《礼记正义》以及《大学衍义补》等。

在远古时期,古人对自然和社会没有科学的认识,故而有了崇拜和信仰。黄帝氏族时期,人们将天和地看成是有意识、有思想的神灵,认为“神”和“人”是各有专职的,“神”负责光明、黑暗、雨雪、食物等,形成了“神有明德”的说法。

而人要做的就是敬畏神灵,将上好的产物供奉给神灵,渐渐的就有了祭祀活动的诞生,祭就是手拿东西在供奉台以表尊敬。

祭祀,人类信仰的开始,不忘初心的表达

古人认为祭祀神灵,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能够消灾解难,物产不断,《国语·楚语》记载:“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永用不匮。”。统治阶级也用这种思想影响着普通百姓。

《左传·成公》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土地神称 为“社”,一年有两次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分别在春秋两季,叫做“社日”,一般在立春与立秋之后举办。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社日祭祀时会有各种“社戏”、“社舞”,有些活动还被称为“娱神活动”。

古人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除了祭祀土地神外,还祭五谷神。五谷神被称为“稷”,稷就是现在的小米,为五谷之首,所以“社稷”一词也指代国家。

古时在湘南地区,非常看重祭神,屈原的《九歌》就是为了祭神所写。祭神的习惯随着时间发展慢慢在全国兴起,鲁迅的《社戏》中,就有一段是写他小时候看社戏的故事。

祭祀,人类信仰的开始,不忘初心的表达

除了祭神活动,还有祭祖活动,最开始表达的是对已故父辈先祖的怀念和感恩,对统治阶级来说,祭祖规模越大越显尊贵,还能巩固统治。

所以古代皇帝、诸侯都很看重祭祖,将祭祀的大堂叫做“庙”、“祖庙”或“宗庙”。秦朝时期除了天子外,没有大臣敢建宗庙,汉朝以后,百官会在墓地旁建造祠堂用于祭祖。在唐朝之后,将祭祀祖先的房屋称作“祠堂”或“先贤祠”。

有祖先的图像叫“神像”,写上已故之人名字的石头或木头称为“排位”或“神主”,有的排位上还会写上谥号。用来装祭品的盘子叫“礼器”,礼在古时最开始的意思就是尊敬神。

古时人们的身份等级不同,祭品和礼器就会不同。祭祀时牛、羊、猪三种牲口齐备的叫“太牢之礼”;只有羊和猪的是“少牢之礼”。

天子祭祖、祭祀用的就是太牢之礼,最高会用到三太牢之礼,就是三头牛、三头猪和三头羊。庶人只能用鸡、鸭、鱼等祭祖。

祭祀,人类信仰的开始,不忘初心的表达

由于如今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祭祀礼仪已经没有古时复杂,只有简单的烧纸、供奉、祈祷或祷告等仪式。

这也造成了现代文化缺失的局面,虽操作简单,能适应现代人的节奏,但却失去了庄重和严肃,祭拜仅是走形式。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或多或少,对祖先的感恩和尊敬都淡了。或许,我们应该在舍弃封建神学和封建思想的前提下,好好保留敬畏初衷。


祭祀,人类信仰的开始,不忘初心的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