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说起武汉,最著名的要属武汉大学的樱花道,其次就是“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还有武汉长江大桥,说到吃,全国有名的“热干面”也是出自武汉。而《汉口的沧桑往事》是一本关于汉口旧事的书籍。它并没细致描述过黄鹤楼抑或者是热干面。作者的视角独特,以地势、河流开头,简要说明了汉口是一个水路运来的城市,它历经多年,从明清到太平天国到解放直至现在,懂得汉口,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确实,这些深藏的往事,都是故纸堆里的东西。我们从书中细密的文字间,只能窥见一阕,作者梳理着这一丝一缕的回忆,我们也只能配合着这些许的图片去找寻过去的影子。而过去,就是不再回来的往事。我们就从这一页汉口看去。英国传教士杨格非曾这么描述过张之洞,“卓越的风度显出他是一个完美的最高地方长官。尽管身躯矮小,可是绝不有损于大官的气质。”张之洞对武汉的建树是无法磨灭,甚至是纪念他的张公堤、奥略楼、抱冰堂等等。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区区一迂儒病翁”却是实实在在的实干家,他开办炼铁厂、主持京汉铁路、大修堤防、开办教育,在一个闭关锁国、人亡政息的年代,一个垂垂老矣的人能把武汉变成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已经实属不易,更不要说他的政绩影响百年直至如今。 “他不爱财,在这个帝国他可能成为一个大富翁,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穷人。”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任湖广总督十九年后,离开了武汉,离开了他的辉煌。武汉需要张之洞这样的人物,现今的中国也需要这样大刀阔斧且清廉实干的人物。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虽然没有去过武汉,但是却如去过一般,因为喜爱这座特别的城市,喜欢这座城市里人民独特的性格,喜欢吉庆街漂亮能干厉害的女老板来双扬,喜欢深陷生活小烦恼里的武汉小市民印家厚,一直都忘不掉方方笔下那个在她的开始时她的结束的黄苏子,更是对那个倔强的“女扁担”李宝莉又爱又恨。所以我也对武汉人有着格外的兴趣,在这本书中的每个字里行间,我感觉到这座城市同样也是不屈的。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一声枪响,满清成为历史,新鲜的大旗插满遍地。英雄结局总如斯的唐才常、被称为“熊一枪”的熊秉坤、捡了大便宜的黎元洪,还有经不起严刑拷打全部招供的刘同、钻洞逃跑的瑞澂等等都成了那个年代的缩影,如果不是看了此章,我亦不会料到黎元洪是此等角色。接着又出现一批商业的奇才,他们被称为民族资本家,其中武汉商界有口皆碑的宋炜臣、依靠权势的“仁义大爷”刘友才、南洋烟草公司的简氏兄弟,以及呼风唤雨的地皮大王刘歆生,这些风光当年的人物,都在武汉这个地方发光发热,甚至一度超越了旧上海。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无论是文艺复兴式建筑亦或者是法国式建筑,他们繁复不是古朴,典雅不失活泼, 我们能在一书里看见六十年间八易其名的“新市场”,看见大小巴公房子,看见跑马场等等遗迹,这里有汉协盛的努力,也有景明洋行的海明斯的设计。一个年代,最值得褒奖的不是拆毁,而是延续,好比詹天佑他力排众议设计了由中国人自己施工完成的铁路,他让国人骄傲,让外国人震惊,而这条铁路依然沿用至今,这就是延续。而此书,我更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詹天佑,他竟然参与过中法战争,甚至勇立奇功,不禁更是敬佩万分。


《汉口的沧桑》:方方,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这本书中,我能深刻的感受到方方对于家乡的那份热爱,虽然不需要一言一语,却体现在她写下的每一个字中,我想她写下这本书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汉口曾经的历史,让大家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是希望她的微言能为家乡的老建筑、老房子能够被保留、被保护,一本书能囊括的有限,无论是各类的花园,还是世人皆夸的武汉大学,这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把流动的历史和波动的人生都囊括在这一篇篇旧事的文章中,这里可以饶有趣味、可以深沉曲折、可以耐人寻味,甚至可以潸然泪下。或许,这就是历史的一页,一页的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