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醉墨客


前天看到有人拿這句話套《紅樓夢》,認為寶黛就是金玉滿堂,富貴而驕的代表。所以這兩人是自取滅亡。

我被噁心了好幾天。

到底多大學問的人能解讀到這個份上呢?

這兩句話是這麼理解的?

賈寶玉就是不學無術,守不住滿堂金玉的人,林黛玉就是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自取滅亡的人?

把《道德經》當什麼書看?又是把《紅樓夢》當什麼書看?

要是這麼讀書,我覺得還不如不讀。

看書還停留在表面,拿字面意思去解讀,甚至不考慮邏輯,不聯繫上下文,但憑主觀臆測來賣弄學識,真是問魚整夕忘獨搵淚。

道德經第九章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這一段蘇轍解得最好: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銳之又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聖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後行,尚安有銳。無盈則無所用持,而無銳則無所用揣矣。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天地尚然,而況於人乎?

我認為老子始終在強調一種狀態,就是一種混沌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自然的狀態。天地間是如何運行的,人就應該順應那樣的規律,否則就適得其反。

金玉滿堂,富貴而驕,都是逆規律的,所以都將“不自然”。

而功成身退,王弼提到了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蘇轍就進一步理解為: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之運,功成者去。

事物達到最盛之時,也必然會逐漸衰落,這是天下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

根據這些解讀,我大致瞭解到,老子說的道理是這樣的:

你想讓一個東西永遠充盈,或者讓一個東西永遠鋒利,都是不可能的。

打個比方,金玉滿堂,卻永遠無法守住。富貴而驕,就一定會招來災禍。

順應自然,不要逆規律去做一件事,到了某種程度就適可而止,這就是天道。

回到紅樓夢的例子中。

金玉滿堂、富貴而驕指向整個賈府。盛極必衰是自然,是規律。

然而賈府並不自知適可而止,最終只能就自遺其咎。

昨天也剛剛提到好了歌,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這其中是相通的。

好了的解釋和蘇轍“無盈則無所用持,而無銳則無所用揣矣”一個道理。

拿老子這一段話來解讀寶玉和黛玉,恰是鏡子的正反面。

黛玉有一番道理:

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

寶玉與她相反:

只願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願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只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無可如何了。

於是我們能看到,寶玉正是老子所說的持而盈之的典型,他不懂得適可而止。但實際上,他卻深知持而盈之是一種不可能,於是在奢望中幻滅傷感。

而黛玉則是無盈無持,無銳無用揣了。但身外事物皆不以黛玉的意志為轉移,她還是要經歷聚散,還是要看到花開花落,所以黛玉的傷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

能做到功成身退,順應天道的人並不多。絕大部分人都在逆規律,因為這種逆規律而造成悲劇。秦可卿託夢鳳姐,告訴她: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這就是讓鳳姐順應規律,但鳳姐卻要“強英雄”。

有金玉良緣的說法,寶玉卻偏要木石姻緣。

闔府皆知“準是林姑娘定了的”,寶釵還是喜歡寶玉。

再看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中,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誰不知道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呢?

只是身在局中,看不分明罷了。

-----------丸-----------


祁門小謝


說個故事,話說古希臘有個牛人畢達哥拉斯,也就是證明勾股定理的那個人,他認為萬物皆數,“1”是數的第一原則,是萬物之母,說白了,就是一個最小的基本單位,萬物都是這個基本單位通過各種排列組合而完美和諧的組成的,直到有一天,他的一個學生拿著一個正方形的對角線叫他解釋,他發現,無論如何他都找不到那個最小的“1”,因為這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數。這下麻煩了,這個數無法理解,無從解釋,但是卻又客觀存在,這就是無理數。可惜的是,他為了維護自己理論的權威性而殘忍的把他的學生扔下了大海。現在我們知道,說到數,就必然包括有理數和無理數(無理取鬧還很要命),缺一不可。再說人,也成然包括男人和女人,缺了誰人都不完整。曾有人把男人比作有理數,女人比作無理數,忽然好想買副耳塞。再說老子的道,根據老子的描述,這裡的道應該是所有宇宙萬物及其狀態的抽象概括,那麼該怎麼理解這個道呢?不得不佩服我們古人的智慧,他們發現只要提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兩個相對具體性質相反的事物合起來解釋,如提到人,就可分為男人和女人,提到女人就可分為賈玲型和張小斐型,提到宇宙生靈都分雌雄,提到生命狀態,都是生老病死,循環往復,提到萬物的運動狀態,也是有升有降有動有靜,循環往復。既然萬物都可分成相反的兩個狀態,那還不如一劃開天,分成兩半,把雄的,積極的,向上的,精神的等等等等叫做陽,把雌的,消極的,向下的,物質的等等等等叫做陰,陰陽合二為一就為道,並且陰陽之間遵循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所謂反者道之動,這就是天之道。既然金玉已經滿堂了,按照天道的運行規則,那麼就是它衰減的開始。富貴而驕也是違背了天道,必然會自取其辱,功成身不退,那不是找死嗎?另外由有理數和無理數想到的,我們的科學家也一直在找他們的基本粒子,好建立起一個唯物主義的大廈,不知道現在進展怎麼樣了


用戶63025630727


專注文化,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裡的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九章。

《道德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以上為第九章原文。

這一章的內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此處的“而”不用於表示轉折,而是遞進。

已:停止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揣:捶打,鍛擊

譯文:打造的鋒芒銳利,不可以保持長久

以上這兩句,老子都是很抽象的在敘述。

表示一種事物,如果一直追求盈滿,或者鋒芒外露的狀態,那麼這種狀態一定不會長久,不如自己主動早一些停止。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銀財寶多到堆滿了房間(持盈),沒有人可以守得住。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富大貴以致驕橫狂傲(揣銳),會自己招致災禍。

這兩句,老子化抽象為具體,用形象的比方,進一步說明了開頭兩句的內容。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而身退,是符合天之道的。

關於天之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中有詳細敘述,而概括起來便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與人之道的“損不足以奉有餘”恰恰相反。

天道,便是自然規律,世間法則,總是用“有餘”去補“不足”,儘量的去平衡世間萬物,創造和諧的環境。

關於天之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發的頭條文章《解讀:道德經|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這最後一句是老子這一章的精髓所在,告誡人們也要效法天之道,功成身退,不要有所貪戀,這樣才可以保全自己。

這一章的思想,老子在其他章節也多有提及。

譬如“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都是類似的道理。

你只要過分佔有,就一定會和他人起爭端,起衝突,最終你的所有都會被人奪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過分佔有,你不去佔有,就不會起爭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沒法跟你爭。

月有陰晴圓缺,更何況是人呢?沒有長久的盈,也不會有長久的虧。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這是白雲先生的解釋,自認為是正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滿堂。貴難得之貨,人之德也,非天之德。人之道,不足以治天下,那麼天下必然將招致敗亡。天下既已敗亡,那麼君王所積難得之貨,金玉滿堂都不復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富貴而驕。君王以人之道為政,天之道積道之虛,人之道積物之有。  君王憑人道之所積,貴難得之貨,自恃聖人功名,以己身為貴,以財貨為富。人道之所積,天道之所亡。聖人以名物為富貴,至此,天道淪亡。天道亡,則君王失天下。是以,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指以天道治天下,成就功業。名遂,指聖人之名。身退,聖人須知,治天下者,天也。成天下之大功者,天之功,非人之功。所以聖人若要恪守天道,使人道不生,唯有退身全道,退人全天。

  天下之所以禍亂,皆因為統治者以人道滅天道。如何才能避免災禍臨頭,如何才能避免國家走向衰敗,如何才能讓天下長治久安呢?答案是,廢人之道,復天之道。

  天下乃天所有,而非人之所有;萬物之成,乃天之功,而非人之功。

這是白雲先生的解釋,自認為是正解。


慕容春風


288《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貽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保持,持有,佔有。

盈:多餘。

已:已經。

揣:屯積,佩戴。

銳:利器。

咎:錯誤,禍害。

驕:寵愛,驕傲。

身:形體,物質。

導讀:

佔有多餘的財物,不如已經創造的價值(美)。(金銀財物,名利慾望)就好像是懷裡揣著一把鋒利的尖刀,沒有可能不傷害自己。更何況這些都是可變之物,怎麼可以長廂廝守呢?如果把這些物質的豐富,當作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無疑是本末倒置,是自己給自己挖設禍害的陷阱。豈不知善(能量)在自然規律中,做成了一件大功,從來不停留,不留戀,不佔有,不回頭,勇往直前,向著標杆直跑。真理隱而不顯,善良功成而不名,萬物自強而不息,這就是大道呀。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

第九章:山峰方案,無以為繼

01,自我中心意識終歸會崩塌

上一章我們接觸到了幾個方案,用來塑造人的社會性。其中的大部分方案與人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很難人為設計。但在這幾個方案中有一個卻可以人為地進行設計,這就是山峰方案。由於山峰方案是延續孩子在人生第一階段自然形成的自我中心認識,又可以人為干預,同時初期操作的難度並不大,因此會有許多家長有意無意地選擇這個方案。儘管這個方案初期操作不難,又能延續孩子的思維認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維持山峰方案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會呈指數上升。也就是說,維持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在他6、7歲時並不太困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維持卻需要越來越多地消耗家庭的有形和無形資產。一個孩子的自我中心認識到底能維持多久完全取決於這個家庭有多少財富、名望和社會地位可以被消耗。如果我們一定要追問,到底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思維方式可以被家長維持多久,答案是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的,不同的家庭所能做到的程度會有很大差異。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由於其財富水平、社會地位的限制,是無法將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維持多久的,而最早的山峰方案的失敗者在這一年就已經出現了。

當我們離開人的社會性單元——禮旋鈕的成長期僅僅一年的時間,在人生的第九個年頭,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8歲的這一年,有些在孩子禮旋鈕成長階段採用山峰方案的家庭會悲哀地發現,繼續維持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沒能在禮旋鈕成長期建立正確社會意識的孩子現在要面臨的是自我中心意識的崩塌。崩塌是一種無法控制的過程,我們也無法預計崩塌後的狀況,只有默默注視這個過程,接受崩塌所造成的後果。自我中心意識的崩塌是山峰方案的必然後果,只是發生的有早有晚,越晚崩塌,後果越嚴重,越難以承受。這一年所發生的只是山峰方案中那些最早的崩塌者,比起那些由家庭財富、地位支撐到更晚時期才崩塌的人來說,他們是幸運的。既然山峰方案無法維繫,那就不如早些結束它。就如同一個容器裡盛著水,它會由於種種原因而減少,可能被喝掉,可能被使用,即使沒人用,它也在不停地蒸發。維持容器總是滿滿的狀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停止加水,很快這個容器又不滿了。在這裡,無論你加多少次水,無論維持這個容器保持滿的狀態有多久都無法改變一旦停止加水容器就不滿的結果。既然如此,與其費力不停地加水,還不如早些停止這樣做。這叫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維持孩子自我中心意識的山峰方案就是這樣,既然最終山峰總會崩塌,不如我們從一開始就不為維持它做努力。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一把刀子,要想維持他的銳利,就需要不停地磨,不停地捶打。但是由於這把刀在使用,如果我們不持續磨它,它的鋒利就無法長久維持。一旦停止磨礪,刀子會很快失去它的銳利,維持刀子的銳利是無法長久的。這叫做:“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人的財富也是這樣,有誰見過長富不衰的家族。無論誰為家庭創造了多少財富,即使是金玉堆滿了房子,他或他的後代也無法長久守住這些財富。正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02,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如果一個人由於自己的富貴,就感覺高人一等,就驕橫跋扈,那麼他就要自己承擔這樣做所引發的、也許是自己無法接受的後果。也就是說,在山峰方案無法維繫的那一刻,山峰的倒塌所造成的後果只有自己來承擔,沒有任何人會同情、會幫助這個面對倒塌山峰的人。這樣說或許有些抽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活生生的例子。當一個十幾歲的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精心安排下一直生活在山峰狀態中,他會做很多人都不敢做的事,他是漠視法律的。某一天,他未成年駕車(當然也沒有駕照),因為非常小的行車糾紛而出手打人。在這種狀況下,一直維繫他山峰方案的父母高調出面為他擺平了事端,他的山峰方案渡過了危機,得以延續。然而,這個未成年人或許還不知道,他父母在社會中所積累的名譽已經在這次打人事件中耗盡了,自以為名人之後的他當時還想象不出當他再次惹出事端的時候,他父母的名氣已經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要起反作用了。果不其然,兩年後,再次以強姦案出現在社會上的他和他的家庭再也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山峰方案宣告失敗,山峰驟然倒塌。誰來承受這一切呢?只有他自己和一直以來維繫他自我中心意識的父母。沒有人同情他們,或者說沒有人敢同情他們,因為,即便有人同情,也會立即招致社會輿論的譴責。這就是咎由自取的意思,一個因富貴、因名望而驕橫跋扈的人,最後要自己承擔大廈傾倒的後果。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在巔峰之上,走到某個階段的頂點,一定要下來。水之所以能夠匯聚,能夠保持自己的淵深,是因為處下。正如上一章所論述的,水的性格最接近道。處下才可以蓄積能量,只有蓄積了足夠的能量,才能在下一次攀登更高的山峰。因此,人生中的某些階段性成功之後,不因此而驕橫,而是低調隱退,這才是符合道的特性的。

以上的討論由人在社會中的定位出發,我們發現了山峰方案的不可持續性,進而得出功成身退的人生規律。現在,我們就將以上的討論歸納如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其它章節鏈接:

https://m.toutiaocdn.cn/item/6636969052877095432/?iid=63812994507&app=news_article×tamp=1550916252&group_id=6636969052877095432


李航解說老子


金玉滿堂,家財萬貫,沒人能守得住。富貴驕傲,自己就給自己招來災禍。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業完成就退位歸隱,這就是自然大道。

老子說的是“道”的自然規律,道至少有三個意思:萬事萬物的本體,萬事萬物的規律,人世間的法則。這是道的內涵,而道的外延就很多了,養生之道,治國之道,齊家之道,修身之道,可以用於任何方面。

一個人在成功的巔峰,往往自滿自負;一個人在擁有巨大財富的時候,往往難以割捨,因為他會想到在取得成功、取得財富道路上的千般辛苦、萬般艱難。於是一旦擁有,就總想要永遠擁有。為了給自己的艱辛索取回報,不少成功者總是創造各種機會炫耀自己,不少富豪總是一擲千金,極盡享樂之能事。

而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則渴望成功,其實說到底就是渴望成功帶來的功名利祿,帶來的享受與顯赫。

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滿盈則虧損的道理,月滿則虧,日中則昃,水盈則溢。金玉滿堂,同樣不可長久,富貴驕傲一定招來災禍。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牢記父王遺訓,雪恥復仇,大敗越國。其後又進逼中原,打敗齊國,一度奪得霸主地位。可惜他在勝利中自我陶醉,好大喜功,沉迷於美色。原來是他手下敗將的越王勾踐卻臥薪嚐膽、反躬自省,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後,最終打敗夫差,使夫差蒙面自殺,一代霸主灰飛煙滅。

再看勾踐滅吳稱霸之後,他的兩位大功臣范蠡和文種採用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最終兩人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下場。

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個“退”一般認為就是指隱退逃避,是消極避世,我看是指成功的時候要內斂、反思,不要一味前進,而是要後退,停下來想一想、歇一歇。只有停下來,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就像蟲子爬行,不可能永遠前伸,必須要收縮一下、後退一步,才能繼續往前伸展。在老子看來只有後退、捨棄才能積蓄力量,獲得更大的成功。這種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質財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種心靈放鬆、放空之後的自由和快樂!


張其成


《道德經》裡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也很喜歡《道德經》裡面這一段非常的通俗易懂。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個是有道理的。

先說一下,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也就是說,老天會把你多餘的東西逐步的拿走,但是會把你缺乏的東西逐漸的補償給你。

很多人說這老天沒長眼睛,我這麼善良,我集了這麼多得,但是為什麼災禍還是出現在我身上呢?其實這不是老天沒長眼睛是因為你沒有理解這一段話。

雖然你有金玉滿堂。但是沒有人能夠長久的去擁有,因為這不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當你有錢了,富貴了而驕奢淫逸。災禍自然就會降臨。所以功成身退,這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所以上天其實很公平。給每個人成功的機會。給每個成功者下臺的臺階。


雪靈兒教育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九章,應結合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這段話的大意是,貪婪追求滿足個人私慾,不如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張牙舞爪得寸進尺,難以長久保持強勢。家裡堆滿金錢財寶,到頭來誰也守不住。因為富貴而驕橫炫耀,就必然會給自己留下禍根。在取得了一點小成績之時,必須謙虛謹慎辭讓功利,這就是道法自然法則的天之道。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段話的大意是,人們都知道天地長存。那麼,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存在呢?這就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故此,修道層次最高的聖人,對待功名總是謙恭退讓,而人們卻反而要把他推舉為領袖。他總是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卻反而能夠讓自己精神不滅。這不正是因為他忘我無私,卻反而成就了自己嗎?

再聯繫上下文來看,此所謂“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大公無私的“天之道”。正因為人類具有“常無慾以觀其妙”的主觀意識能動性,所以就能夠像聖人那樣“外其身而身存”的“功成身退”,這便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的“天之道”。所謂“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理想追求和目標實現,既可以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的“天之道”,也可以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不同”。老子教導大家要遵循“功成身退”的“天之道”,這當然是在傳播“上五千年”的《三墳》之“大道”,也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遙想當年,如果最先掌握建築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房地產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有巢氏教民建房築屋”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人工取火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能源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紡織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服飾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華胥氏教民結繩織衣”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發現“眾妙之門”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高新科技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伏羲氏教民作易八卦通天道”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醫藥生物高新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醫藥大亨”和“糧食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軍工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軍火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黃帝戰蚩尤替天行道”的“功成身退”故事了!

眾所周知,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再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有漢必有奸”以來,都是這種“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主義”文化傳承,也就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於是,人們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就成了“持而盈之”和“揣而銳之”的“常態化”。這樣“富貴而驕”的“自遺其咎”,就是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惡性循環的“不知常妄作兇”!

回頭來看,在“上五千年”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人們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同樣存在著“常無慾以觀其妙”與“常有欲以觀其徼”的矛盾鬥爭。不過,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應該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與“天之道”的矛盾衝突。進而言之,就是人們自覺利用自然規律與認識經驗不足的“天人衝突”。當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符合自然法則“天之道”的時候,就會取得科學技術新突破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當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違背自然法則“天之道”的時候,就不可能取得科技創新的成功,更不可能促進生產力大發展和物質財富增長。而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奴隸制古羅馬帝國軍事殖民擴張,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這種“不均衡發展”的“人人衝突”和階級矛盾就一直是人類世界的主要矛盾,同時又在加劇著人們自覺利用自然規律與認識經驗不足的“天人衝突”。

歸根結蒂,所謂“無名天地之始”的無以名狀,就是看不見的“無形之氣”。而“有名萬物之母”的有名可稱,就是看得見的“有形之象”。所謂宇宙自然世界,就是“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相互轉化有無相生的能量守恆循環運動大系統。人類道法自然法則“天之道”的主觀意識能動性,只能改變“有形之象”的物質形態和分配位置,而根本不可能創造或減少“有形之象”的物質總量。這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為術之本”,就是無限宏觀宇宙世界自均自衡的“系統邏輯”和“大道理”。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術為道之用”,只是有限微觀領域“有形之象”物質變化此消彼長的“技術邏輯”和“小道理”。至於“術為道之用”的科技創新,也同樣只是“技術邏輯”和“小道理”的“術萬變而道不變”。所謂“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就是“人之道”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而絕不能“自遺其咎”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否則,就必然會陷入“不均衡發展”惡性循環的“不知常妄作兇”!

此便是,《問道老子:什麼是“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盜亦有道”?》之《詠蠶》


春暖蠶子生幼蟲,

吃桑吐絲織繭籠。

待到功德圓滿時,

自封繭殼自成蛹。

一朝破繭出飛蛾,

雌雄秋合產卵種。

織繭恰如全球化,

空色有無還復空!


網聞博報


第九章是前八章的總結,“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段話我的理解是:金玉珠寶各種財貨聚滿堂屋,想守是守不住的,守得了一時也守不了長久,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內有疾病之患,外在盜匪之殃,所以守不住,空守也沒有意義;倚仗富有權貴而驕橫欺人,那是自己招來禍患,如上文言“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功遂身退是謂天道,“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功遂身退”強調的是心退,不居功,以天道寓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