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即使过去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再次重温,都会如初次阅读那般,给人灵魂深处的震撼。因为,在那些跳跃着生命活力的文字中,对于生活的直接呈现,总在不经意间流露着最为

深沉的热爱,我想,路遥先生的作品大概便是如此,或许,艾青写的《我爱这土地》里面的两句诗,能够对于路遥先生所有作品给出准确的评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这两部作品,于是,当从文字转化为画面时,饱含深情的故事内容与熟悉的生活场景,总会让我热泪盈眶。作为农民的儿子,我爱着我的家乡,也时常怀念着我的家乡。有人说,这种恋家的情感,会成为年轻时闯荡的阻碍,逃离家乡,才能追求更高的梦想,对于这种观点,我是嗤之以鼻的,故土情怀,永远都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支撑。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2015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上映,基于当下视角的二次创作,不经意间,融入了部分现代人的思考。于是,在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对于路遥先生另一部小说《人生》改编的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人生》小说的发表与同名电影上映之间的时间差,只有短短两年,所以,《人生》的改编,就会显得更真实与纯粹一些。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全景式的展示农村发展的全貌,那么,《人生》便是扎根生活,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风格,深入剖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人内在矛盾。一个是站在面上呈现生活,一个是站在点上分析人生,所以,《人生》似乎更具有社会批判意识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1

《人生》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

电影整体上遵循着小说的基本脉络,而呈现出的油画般的质感,总是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在电影开始,我就明显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大西北的黄土地里,长着绿油油的庄稼,清澈的小溪,流淌在沙石缝隙间,挥洒汗水的人们,牵着自家的老牛忙碌着播种。

我想,吴天明导演是懂生活的,所以,他能够把路遥先生的文字,用最生活化的画面呈现出来,没有脱离现实,却实实在在扎根生活,朴实且具有情感共鸣,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这片黄土地是祖辈情感与精神的寄托,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大概也离不开家长里短的絮叨,但是,《人生》这部电影,巧妙地避开了琐碎生活的重复,而是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剖析以高加林为代表的农村知识青年身上。

他们夹在时代发展的缝隙中,拥有着纠结与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是代表着理想追求的城市,一方面是代表着情感归属的农村,当在知识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开始纷纷选择逃离家乡时,带走的是躯体,留下的却是精神。

作为家中独生子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便在自己家乡教书,虽说没有能够留在大城市工作,可是,当老师毕竟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惜,他的职位却被别人走后门给顶替掉了,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发展。高加林从知识分子的身份重新回归到农民的身份,那份放不下的孤傲与高高在上的自尊,总是让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地来回撕扯。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我想,高加林代表着的正是一批生在农村,却接受过知识熏陶的年轻人。

知识让他们的眼界开阔,却也让他们不自觉的与生活慢慢脱轨,急于高飞却从没有对未来给出准确的规划,而在身份问题上纠结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理想选择的不纯粹。从这一点出发,就会发现,其实,高加林在一开始当老师的目的,便是摆脱农民的身份,这种摆脱让他慢慢的在自我认知上迷失着。

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中,总是让物质与精神形成一种对立,而打碎生活根基的,便是对于自我是身份的否定。文化让他们体面,可在自我认识上的不足,让他们总是觉得矮人一等。这种从精神层面就否定自己的做法,并不是用一个城市人的身份就能够实现的,虽然,生活从来不会因为贵贱而区分人生,可高加林内心却一直存在着贵贱之分。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设计便足以说明高加林的这种自我迷失。他被家人要求去城里卖馒头,因为,在家人眼中,卖馒头总比刨地体面,靠劳动挣钱不丢人,可是,高加林却始终排斥着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在他碰到城市工作的同学时,也是用走亲戚作为搪塞,自己躲在角落里的东张西望,让他与周围谈笑风生的人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的,不是他农民的身份,而是他精神层面的自卑,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模糊认识。

此刻,高加林的自我认知已经彻底摇摆,因为,他通过课本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加上强烈自尊心的驱使,他活在了自己的幻想中,忘记了回归现实,忘记了脚下的根。脱离生活的一厢情愿,就如同空中楼阁,终有消失的那一天。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2

电影中,我总觉得巧珍和黄亚萍是高加林的两个分身,一个是给他生活支撑的,一个是给他精神满足的,可是,缺乏自我清晰认知,让他终究在生活与精神之间迷失。没有人生来甘愿平凡,可是,如果把逃离平凡当做一种负担,则会让生活越发的沉重,高加林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身份只是一个外在的符号,真正的阻碍,在于内心对于自我的完全否定。

看高加林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孙少平,同为年轻人,本该是带着梦想闯荡,即使生活平凡,也不该将身份看作是一种罪恶感。自我回归的首要,就是能够站在平等的角度,明确自我的需求,清晰自我的认知,扎根生活,且热爱生活。有知识是好事,可也得时不时地沾点泥土的气息,毕竟,是你脚下的土地养育了你,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感受。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也许,德顺爷爷说的没错:“你该把根扎在咱们土里,可如今你变成了豆芽菜,身上一点土都没有了”。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你连自己的生活都不热爱了,那,即使高飞了,也终有摔下去的一天。所以,电影后半段,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曝光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农村,或许这里的安排具有戏剧性,但更多的是一种警示

既然你不知道生活了,那就回到生活中,重新历练历练吧!

区别于小说中高加林跪在地上的失声痛哭,电影中,只是留下了高加林的一个背影。我想,电影的这种安排是非常巧妙的,高加林身上几乎有每个人的影子,而光是一个高加林的忏悔是没有的,关键是让混迹在观众中的高加林们,明白生活真正的意义所在。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路遥先生滚烫的文字饱含深情,吴天明导演冷静的画面充满反思,可惜,这两个人都已经不在了。从创作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可却总是在每一次的回味中,能够真切的感知到高加林内心纠结与矛盾的心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与高加林同样的处境。

《人生》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那是社会巨变的年代,所有的一切都在蓬勃发展,在城市化浪潮汹涌的冲击下,不免让农村年轻人的精神造成迷茫,所以,路遥先生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知识分子的形象,试图探索社会发展对于农村冲击时,如何平衡物质与精神需求。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物质中沉溺许久的我们,再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使,身份上的认知在慢慢改善,可是,回归乡村与留守城市的问题依旧是一种困惑。大城市容不下灵魂,小乡村容不下肉体,自我认知开始迷失,精神再一次出现空虚。

农村的孩子,如果你迷茫了,那就看看这部电影吧

高加林好在有一个德顺爷爷的指引,可是,我们的德顺爷爷在哪里呢?那片挥洒过祖辈汗水的黄土地上,再也看不到对生活满怀热情的人了,因为,土地一直在荒废,种地人的精神也在消失,那个原本是生活支撑的根,现在,早就被连根拔起了。

一代人的消失带走了一代人的热爱,于是,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上,再也开不出高尚的花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