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歌仔戏的传承与发展

  歌仔戏在福建又称为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源于漳州锦歌,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宜兰和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集聚地,是维系大陆、台湾、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所有闽南人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歌仔戏的道白、唱词以闽南语、闽南方言为主,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十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歌仔戏(芗剧)名列其中。


  龙海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隶属漳州,与台湾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是歌仔戏的发祥地和摇篮。1928年,台南县学甲乡民到龙海角美白礁慈济宫进香谒祖,随来的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首次演出深受观众喜爱;随后又有新女班、霓生社、双珠凤、金声团相继到龙溪、海澄(现为龙海市)一带演出,歌仔戏即时风靡两县;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受其影响,均改为歌仔馆,并逐步转化成歌仔戏子弟班。1938年,海澄县浮宫丹宅村的名艺人邵江海,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歌仔戏为基础,从流行于闽南的锦歌、民歌中汲取精华,揉合京剧、高甲、白字等剧种中的部分曲牌,创造出“改良戏”,风靡于闽南一带。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龙海相继出现一大批表演改良戏的业余子弟戏班。
  建国后,龙海的改良戏获得新机,合作化时期,业余剧团发展到上百个。1956年至1958年,政府文化部门组建专业剧团,改称为芗剧团,原海澄、龙溪两县先后组建了“海澄艺联”(后与“厦声”合并为海澄芗剧团)、“龙溪实验”两个专业剧团,对龙海歌仔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革”期间,歌仔戏遭受禁锢,专业和业余剧团全被解散。1976年10月,歌仔戏的专业和业余剧团相继恢复活动,从事歌仔戏的艺人们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对歌仔戏的剧目、音乐以及表演艺术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再次整理一些传统剧目,使之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更臻完美,其中龙海芗剧团有12个剧目的唱段被中国唱片公司、香港东方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同时,又创作上演了一批优秀现代戏,其中1979年龙海芗剧团创作的《双剑春》,被选送作为龙溪地区歌仔戏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三等奖;1996年创作的《侨乡轶事》晋京献演。龙海文化部门坚持举办两年一度的民间职业剧团汇演(已举办19届)、全市现代小戏汇演(已举办7届),组织现代小戏剧本创作,编印《龙海现代小戏选》,排演剧目参加各级展演,获得多项奖次,其中1997年《约会》荣获全国第七届戏剧・曲艺“群星奖”铜奖。2005年7月,龙海芗剧团与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合拍十部歌仔戏电视艺术片,并出版发行。

  歌仔戏曾是整个闽南文化区域观众最多的民间戏曲剧种,是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艺术,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歌仔戏真实地见证了闽台两地人民的血缘、情缘、亲缘、戏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岸阻隔,互不往来,而歌仔戏的信息传汇却从未间断,当时,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厦门人民广播电台都特设“地方戏曲”栏目,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把歌仔戏艺术的声韵送进台胞的心中,龙海芗剧团先后录制了《三凤求凰》、《吕蒙正》、《周成过台湾》、《金石情》等数十部古装歌仔戏供广播电台播映。随着两岸的开禁,两岸同胞开始往来,1993年9月“海峡两岸(闽台)首届戏剧节”在福州隆重举行,龙海芗剧团创作的古装歌仔戏《疯女恋》被福建省文化厅选上,作为唯一的芗剧团参加戏剧节,台湾“一心歌仔戏团”也同时应邀参加,相隔五十多年的两岸歌仔戏首次在福州汇演。近年来,龙海文化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两岸歌仔戏文化交流。2005年,龙海石码镇芗剧团首赴金门演出,2006年,龙海小百花芗剧团前往金门演出,深受金门乡亲的喜爱,进一步打响龙海歌仔戏品牌;2007年4月,台湾财团法人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到角美白礁慈济宫献演,这是自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到角美白礁慈济宫进香谒祖演出以来,时隔80年后台湾歌仔戏剧团首次来龙海文化交流,两岸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融汇和弘扬。


龙海歌仔戏的传承与发展


龙海歌仔戏的传承与发展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龙海歌仔戏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