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泉州和潮汕,从人文地理上看也好,从语言系属上看也好,从历史上的文化联系看也好,从世代人民存在的密切交往看也好,都堪称是亲戚关系。

  从人文地理上看:潮汕地区与闽南接壤,泉州与潮州的人民由于是近邻,历史交往久远而密切。如潮剧《陈三五娘》演的就是黄五娘抗婚拒嫁为非作歹、仗权势压人的武举林大愎(当朝司马的侄儿)而与泉州一位才子陈三相爱,通过曲折过程终成眷属的故事。《陈三五娘》一剧出自古本《荔镜记》,在潮汕及泉州均发现了出土之《荔镜记》古抄本。泉州、漳州、晋江的梨园戏、芗剧以及更广泛的南音都在演或唱《陈三五娘》,可见泉潮在人文上关系之密切。地理上,因为两区接壤而使语言、文化、戏曲互相影响、渗透。例如闽南的东山县、诏安县等地都有潮剧团,并成为当地的地方戏,东山县的潮剧团颇有名气,经常到汕头演出,其保留剧目《秦香莲》全本和《秦香莲续本》很受潮汕人民的欢迎。在泉州,南曲中有潮音曲牌,还有一首叫作《潮阳春》,可见音乐、戏曲之渗透。

  从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爱好上看,也有许多相同点。泉潮人民都喜欢“食茶”,而且泡的都是“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品种也相同,都是福建安溪出产的“乌龙茶”,几乎家家户户泡茶无一例外。泉潮人民都喜爱吃海鲜蚝煎(用牡蛎加生粉鸡蛋用油煎)、鳗鱼汤、水蟹汤、鱼丸汤和煮虾蒸蟹等。泉潮的“老妈人”头上打的髻,式样也是相同的,都信奉“妈祖”,各地都建有“妈祖庙(宫)”。而信仰佛教从唐代就有,两地都在唐玄宗开元寺盛世期间(公元713-741年)建有开元寺。泉州的开元寺有一些重要文物、并以正殿大雄宝殿有一百根石柱而驰名海内外,大雄宝殿中的梁与柱间(檐柱头部位)装有二十四尊木雕的“伎乐飞天”(现已知为“飞仙”),有的手执或托南音乐器上四管:洞箫(尺八)、二弦、琵琶、三弦、五叶拍板以及下四管中之唢呐、笙、笛、管等,是南音形成和发展的文物写照。而潮州市也从唐开元时就建成开元寺,寺中也有一些佐证潮州当时文化的重要文物。佛教音乐全国大体相同,由泉州民间乐团录制、黄淑英演唱的佛曲《南海赞》开头和结尾的合唱、众诵经文与潮汕一带寺庙唱的佛曲《南海赞》一样,与潮州庙堂乐“禅和派”演奏的《南海赞》也相同。

  从语言系属上看,泉潮属同一语系。潮汕人民(不包括到东南亚及欧美旅居的数字)的祖先大部分是从闽南迁移过来的。泉潮方言的声韵有七声或八声,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源出相同。总的说来,泉潮由于语系相同,语言相通,从古至今,泉潮两地的人民交往频繁,因此从文化到戏曲、民歌、音乐、宗教等,关系极其密切。

  潮州弦诗乐和潮剧的主奏乐器二弦的传入和发展是与泉州南音四管中的二弦(宋代为奚琴)是有渊源关系的,泉州的二弦型制是用竹节头为弦杆,两弦轸在弦线的外侧,潮州二弦则是以红木杆为弦杆,两弦轸在内侧(即弦的背向),与通常胡琴类的轸位置相同;泉州二弦的共鸣箱琴筒是由一块块红木片拼成胶合,琴筒较大,面板为木板,共鸣音色为次高音接近中音,而潮州二弦已发展为高音乐器,琴筒为整块红木挖空制成,体积比南音二弦小多了,它没有面板,而是蒙上蛇皮,其蒙蛇皮一端较狭细,出音共鸣音色尖而高,但两者均来源于宋代奚琴,这是泉潮在乐器上最显著的共同点。其他如琵琶与三弦也相似,泉州琵琶四相八品(后加一品为九品),而板较厚涂黑色、横斜抱演奏。潮州琵琶为四相十一品,以桐木为面板,斜抱演奏;潮州的三弦有了较大发展,演变为高音小三弦(比一般小三弦高七、八度),而泉州三弦仍保存了古代型制(元代之前为大三弦,元代以后南方昆曲发展为小三弦,南音中现用小三弦)。

  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联系,就是上面提到的《陈三五娘》。我们潮汕自古至今演这出戏,无人不知这出戏与泉州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南音和梨园戏演唱的《陈三五娘》唱腔与潮剧有较大差别,但内容相同,剧情相同,甚至有些剧中的唱词和用语也相同或接近。另外潮剧折子戏《扫窗会》与南音《冷房会》内容也相同,它们说的都是王金真和高文举的动人故事,就连一些常用语、道白都一样。如:称自己为“阮”,称女子为“姿娘”,较小的为“姿娘仔”,称她或他为“伊人”;又如“挨磨”与“拖磨行”、“受凌迟”和“掠阮”(捉我)完全一样,而“目滓”与“目汁”相似,“许边”与“许块”相似,“到只”与“到只块”相似等等。

以上是我要说的泉潮叙亲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试图从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来说明泉潮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这里所要举的不是南音中一些久负盛名的乐曲——“谐”,因为名曲是一个乐种的代表曲目,它完全定型化地体现了泉州南音在器乐上的本质特点和风格,例如象《八展舞》、《八骏马(走马)》、《梅花操》《四时景》这样的代表曲目。我要举的是另一些同样在民间流传的短小乐曲或曲牌,它更能看出泉潮音乐文化上的联系。先举一例: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上举这首泉州梨园戏丝竹乐曲,与潮州弦诗乐(加笛)的风格与旋律走向以及旋律的变奏手法(加花和节奏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一,我们看旋律的旋法,特别是笛子演奏的上声部(用的是曲笛,而不是南音的尺八、洞箫),几乎和弦诗乐在加花演奏时的旋律特点相同。如: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这种旋律的进行和潮州弦诗乐中的轻三六调(五声音阶在加花时出现Fa、Si两个偏音)旋律完全相同。下面我举一首短弦诗乐曲来比较,19板,多次反复作不同的变奏,加笛。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第二,从乐器配备上看,《银纽丝》丝竹乐曲与潮州弦诗乐加笛的演奏形式大同小异。梨园戏曲牌的此曲录音并没有严格按南音的上四管乐器配备,它没有洞箫而换之以曲笛,有二弦并加二胡和低音,琵琶、三弦加入。主奏听起来是笛子和二弦。潮州弦诗乐主奏乐器是二弦,小笛在上头装点,琵琶、三弦加入还有椰胡和秦琴等。潮州用了沿革的高音小三弦和有特色的椰胡,音色上略有差别,整个音区比泉州丝竹乐要高些,因为小笛和潮州二弦及高音小三弦都是比较高的,小笛和二弦在最高音区上。

第三,某些变奏手法一样。《银纽丝》曲的第四段顿奏这种节奏变奏和潮州一种叫“一点二”的变奏在节奏上完全相同,都是以两拍为一单位: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从以上三点的比较,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看到泉州丝竹乐与潮州弦诗乐(加笛)的音乐联系了,这种音乐文化上的联系,归根到底是由于语言相通的影响,并通过历代人民之间的亲密交往而互相传播的。

下面对比另一曲例:福建泉州一带流行的丝竹乐曲《醉腰裙》(主要用上四管即洞箫、二弦、三弦、琵琶,再加一些中低音拉弦乐器演奏)在风格上与潮汕的潮阳笛套古曲《四大景》接近。我选了《四大景》中的第二段《景二:金毛狮》作对比。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潮阳笛套古乐以龙头凤尾宫笛主奏,加萧、笙、管、三弦、琵琶、筝合奏辅以拍板、音钟、小提鼓等小件击乐。它是宋、明两代直接由宫廷传入潮阳的,带有明显的“南北曲”中之南曲风格。南宋建都临安(即今杭州市),自公元1127-1279年南迁间经历有152年,故其宫廷音乐已深受南昆曲和南方各省民间音乐影响。从这个广义的“南曲”上看,这两曲例有着共性的旋律风格,调式同为羽,某些旋律片断甚至很相象,都有南昆痕迹。例如:《醉腰裙》的1-2小节与《金毛狮》的19—20小节接近,《醉腰裙》的8-16小节与《金毛狮》第3-14小节的多处旋律相近。这种旋律的接近,并非偶合,而是共同包含有广义上“南曲”的共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泉州和潮州由于地理接壤,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同或相似,民歌、戏曲、渔歌、器乐联系密切,所以结成了亲戚般的关系。愿这种紧密的关系日益密切,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泉潮叙亲:兼谈潮州弦诗乐与南音丝竹乐的一些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