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銘:上半年滬指摸到3300點 科技短暫讓位週期

3月10日起,國泰君安通過APP直播舉辦為期4天的“2020年度春季策略會”,這也是國泰君安研究所首次以線上交流的形式舉辦策略會。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黃燕銘首先做主題演講。在演講開頭,他用一首小詩概括了對今年A股股市走勢的看法。

政策有期希,股市強繼續;

全年看科技,週期暫接力。

白酒莫惦記,消費貼科技;

股市何如意,風險偏好起!

券商中國記者整理出他的核心觀點:

1、上半年滬指摸到3300點,持續看好今年下半年的行情。

2、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市場風格將從科技切換為週期。但是在不遠的未來,週期仍將切換為科技,最終的結果依然是強者恆強。

3、疫情影響下,一季度經濟下滑但後續如果能夠恢復正常,則對股市的影響,最多隻有0.8個百分點。

4、後市預期會有強刺激政策,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

5、隨著宏觀政策的持續加碼,二季度開始有望開啟深V反轉。

6、科技股短暫讓位週期股,老基建、新基建都要重點看。

7、2020年的核心資產應該是科技龍頭,傳統消費,比如白酒,表現可能不會那麼出色。

上半年滬指摸到3300點,持續看好下半年

今年整個A股市場的走勢將會怎樣?黃燕銘認為,從現在開始,大盤應該是逐步站穩3000點,然後走向3300點的過程。不過,由於全球疫情的反展以及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這可能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

資產配置方面,新興優於傳統、權益優於固收,中國優於海外,現在是配置中國資產的很好的時間。未來一段時間,主題性投資機會將會迭出。優選醫療信息化、5G、散熱主線、第三方檢測、綠色能源革命等一系列的新興主題。

黃燕銘判斷,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市場風格將從科技切換為週期。但是在不遠的未來,週期仍將切換為科技,最終的結果依然是強者恆強。

今年隨著風險偏好的上升,科技板塊的走勢已經起來。創業板、科創板的表現,會比主板的表現更好,看好創業50的優質科技股,看好科創板ETF,看好半導體、雲計算等細分領域的股票表現。

從醫藥板塊來看,風險偏好上升,也會帶動科技醫藥,強過傳統醫藥。仍然看好和科技相關的,處於產業升級階段的高端醫療設備、CRO產業鏈、疫苗研發、手術耗材等。

大金融板塊的風險排序是,券商股最高,其次是保險股,銀行股風險較低。當市場風險偏好上升之後,整個市場對金融板塊的重點應該是在券商股。市場交易量大了券商業績肯定會好,但是今年券商股的漲幅會比它的EPS漲幅還要大,這一部分額外的漲幅來自於市場風險偏好的抬升。

同時,低利率背景加上房地產投資又受到限制,大量的資金可能會流向權益類市場。現在大家普遍處於一個重新進行資產配置的核心階段。

國家戰略也在力推中國航母級證券公司,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頭部券商的集中度會逐步提高。

政策有期希,二季度有望深V反轉

春節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大盤從3000點暴跌到2714點,2714點之後並沒有再跌,而是開始反轉反彈。

“一季度經濟情況明明不好,為什麼股市還漲?”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黃燕銘用DDM模型推導實際上疫情對A股的影響到底有多少?得到的結論是,一季度經濟下滑但後續如果能夠恢復正常,則對股市的影響,最多隻有0.8個百分點。

若假設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下滑30%,2021年和之後的年份,整個經濟全部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股市價值最多下跌0.76%。(但是這種情況可能性不大,因為疫情最主要的影響也就在1-2季度,對下半年經濟情況應該沒太大影響。)

若假設受疫情影響,中國一季度經濟徹底崩塌,之後幾個季度經濟完全恢復。整個股票市場的價值下滑幅度是0.64%。

無論哪種情況(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糟糕),大盤受疫情的影響,頂多也就是0.8%以內。以上證指數3000點來計算的話,0.8個百分點的降幅,也就是24個點左右。但是春節後第一天上證指數開盤就降到了2714點,明顯超跌。所以春節後國內疫情給股市帶來的影響,低開+反彈。

實際上,黃燕銘認為,經濟學家預測的一季度經濟下滑,甚至增長率可能是負的,這些已經被市場投資者普遍預期,並在股市裡反映掉了。

後市來看,預期會有強刺激政策。

一是貨幣政策。包括預期全球新一輪的貨幣放水即將開啟,美國的降息幅度在75-100個bp左右。然後是歐日QE加碼,中國定向降準100個bp,存款準備金下調25個bp等等。

二是財政政策。大家普遍認為中國財政赤字率或許會達到3.5%左右,專項債助力地方基建上項目等等。

三是產業政策。黃燕銘認為,老基建託底復甦,新基建推動經濟轉型。但是老基建佔的比重會更大,因而邊際增長比較小,新基建原來佔比小,現在邊際增量開始加快。在時間上,股票市場首先表現的是老基建,然後表現的是新基建,兩者是一個相得益彰的過程。

隨著宏觀政策的持續加碼,黃燕銘判斷二季度開始,有望開啟深V反轉。而由於強烈的政策期希,未來一段時間內整個A股市場的表現還是會相對走強,也就是“股市強繼續”。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觀點有一個關鍵假設,疫情隻影響1-2季度的經濟,之後的經濟完全能夠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即長期現金流保持不變。這個假設能否成立,有待於在2季度和3季度的觀察。最近由於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擴展,加上原油價格暴跌導致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動盪,由此使這個問題開始變得撲朔迷離,影響預期的風險評價。

科技股讓位週期股,全年仍看科技

去年10月在珠海策略會上,黃燕銘就強調了2020年主要看科技股。目前對於科技股,黃燕銘的核心觀點有三:

一是,2020年處於市場風險偏好上升週期。隨著風險偏好逐步抬升,投資者喜歡成長性好的股票,比如科技股。

二是,先看一線科技股,再看二線科技股。

如果將科技行業的六大子行業按照風險度從低到高的排序,結果是電子、通信、新能源、計算機、傳媒和軍工,由於市場的風險偏好是從低往高走的,因此股票市場上科技股板塊,也是按照風險底從低到高走的,之前的科技股行情,重點是在電子和通信,其次是新能源、計算機和傳媒,而軍工股表現較少。

可以看到隨著風險偏好的逐級抬升,科技股也不是所有股票普漲,而是按照風險程度的高低一格一格往上走的。黃燕銘認為,下個階段科技股的重點將從電子和通信,逐步轉移到計算機和傳媒互聯網等。

如果把科技股分為一線科技股和二線科技股,那麼從春節到現在,整個A股市場表現比較搶眼的是一線科技股。背後原因,一個是因為它們的風險度相對不是最高,符合當下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需求。其次是資金交易層面的推動,大量的資金通過科技ETF的發行進入一線科技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要重點開始尋找二線科技股的表現機會。

三是,科技股短暫讓位週期股。

市場正在處於一個風格切換的過程——科技股讓位週期股。週期風格里面,核心的兩個字是“基建”。在市場當中,先表現的是老基建,後表現的是新基建。

老基建的體量比較大,對指數的推動作用更強,但上漲的幅度不會超過新基建。國家要穩增長,首先要從老基建開始,其次是新基建,這兩塊都要重點看。

需要強調的是:要扭轉一季度經濟頹勢,基建刺激勢在必行。但基建的落腳點在哪裡?是往人口多經濟發達的地方,而不是去那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因為本輪基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

基建政策刺激的使命完成之後,風險偏好上升仍將是市場風格走向的主因。當政策預期被市場普遍消化掉之後,市場的風格,仍將慢慢切換為科技股路線。

白酒莫惦記,消費貼科技

黃燕銘認為,2019年是消費大年,但2020年不是。他表示,隨著風險偏好的上升,市場風格從消費轉向科技。2020年的消費股表現不會像2019年表現那麼搶眼,當然在大盤指數往上走的情況下,消費類的資產也會有收益,但是相對來說,看好程度不如科技也不如週期。

黃燕銘認為,在實體經濟可以有核心資產,但是在股票市場上核心資產是沒有的,股票市場是人心的反映,因此股票市場上的所謂核心資產是隨著人心的漂移而不斷切換的。2019年的核心資產是消費龍頭,2020年的核心資產應該是科技龍頭。

此外,黃燕銘強調,2020年消費股的看點,一定在和科技相結合的領域。當消費插上科技的翅膀,可以看到幾個方向:

一是營銷變革:藉助電商直播,企業優化場景端和營銷端。短視頻、電商直播,這類是重點看好的商業模式。

二是效率提升:科技通過數據化、精準化,提升企業生產和供應鏈的效率。而風險度很低的傳統消費,比如白酒,2020年相對來說表現可能不會那麼出色。

本文源自券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