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王傑: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王傑: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史飛翔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園,別號畏堂,陝西韓城(今韓城市)夏陽鄉廟後村人。清雍正三年(1725),王傑出生於韓城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八歲時父親病逝。王傑天生聰穎敏捷,雖家境貧寒,但刻苦好學。師從關中名儒孫景烈。孫景烈,字孟揚,號酉峰,陝西武功人(祖籍河南固始)。官至翰林院大學士,關中著名學者。陝西巡撫陳宏謀、尹繼善先後聘請孫景烈擔任關中書院、甘肅蘭山書院、戶縣明道書院講席。孫景烈先後三次主講關中書院,一次主講皋蘭書院,從學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孫俌、吳堡賈天祿、雒南蔣寧廷、武功張洲和韓城王傑等“關中書院六士”都是他的門生。孫景烈生性耿介,除潛心精研學問外,別無所欲。他冬不向火,夏不揮扇,雖盛暑,仍衣冠整肅,從不懈怠,其嚴謹端方,幾近於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窮究理學底蘊,故被稱為關西夫子,海內大儒。他的學問淵博,熱心於教育事業,為當時名儒。勤懇執教三十多年,生活淡泊,不結交權貴。在孫景烈先生的悉心教導下,王傑學業突飛猛進。

乾隆十八年(1753),二十九的王傑以出眾的學識被薦拔為貢生,授職藍田縣教諭(縣學學官,掌管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因俸祿微薄,難以養家,只好辭職。先後投奔兩江總督尹繼善、浙江巡撫陳宏謀門下做幕僚。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十六歲的王傑由江南返回長安參加鄉試,以首名舉人奪得解元。次年會試,中第十名進士。殿試進呈,卷列第三。乾隆皇帝親閱,見王傑考卷字體工整清秀,內容心繫民生,遂將他圈點為狀元。還當面題詩:“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即授為翰林院編修。王傑遂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一位陝西籍狀元。

此後,王傑便以狀元郎身份步入仕途。先於南書房當值,負責《四庫全書》編撰,《明史》修訂,為乾嘉時期的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後四次提督福建、浙江學政,五任全國會試副總裁、總裁。乾隆三十九年(1774),入刑部侍郎。旋又轉任國史館,不久擢升為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傑又因學識超拔、為官清廉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並被特許可以在紫禁城騎馬。翌年,王傑又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一時、地位顯赫。

嘉慶元年(1796),乾隆皇帝遜位,嘉慶皇帝親政。王傑作為前朝元老和帝王師仍被任命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總領內閣行政事務。嘉慶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王傑總理喪葬禮儀,處理內務外交,遊刃有餘,深得嘉慶皇帝信任和敬重。嘉慶五年(1800)年,七十六歲的王傑上書嘉慶皇帝請求辭去一切職務,葉落歸根、頤養天年。嘉慶皇帝下特詔挽留,並特許他可以扶仗上朝理事。嘉慶八年(1803),七十九歲的王傑數次力求告老還鄉。嘉慶皇帝見實難挽留只好恩准。離京之際,嘉慶皇帝將乾隆皇帝生前用過的一把玉鳩杖賜予王傑,並賜贈他御書條幅數條,御製詩兩首,以表敬重之意。其中曰:“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王傑的一生。

王傑三十七歲入仕,七十九歲告老還鄉,立身朝廷四十餘年,歷經乾隆、嘉慶兩朝,位居首輔、名動朝野。王傑雖位極人臣,但不失陝人特徵,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剛直耿介。王傑為官,性喜簡淡,生活儉樸,私事出門,從不坐官轎,只一騎一僕,衣著穿戴與平常百姓無異。待人接物,和藹友善,見老人鞠躬,見友人作揖,見一般人亦點頭示好。王傑說:“我雖宰輔,亦常人也。”王傑沒有公差不赴官宴,在家粗茶淡飯,絕少魚肉。住宅只有兩進,沒有花園,且是自己出錢所蓋。王傑經常告誡家人:“吾先人嚴謹節約,予伊等以不飢,足矣!且吾亦無長物以貽子孫,若不自檢制,吾不能斤斤為豢養計,亦非吾所能庇也。”王傑為官四十餘載,但臨歸裡時,僅幾十箱書而已,真正是“兩袖清風”。王傑為官清正、敢言直諫。乾隆朝時,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仗著皇帝寵信,驕橫跋扈、貪贓枉法,滿朝文武畏其權勢,敢怒不敢言,唯王傑一身正氣,不止一次當著乾隆皇帝和眾大臣的面,指斥和珅驕奢貪婪、奸詐妄為,且常常與其爭得面紅耳赤。嘉慶皇帝即位後,給事中王念孫首劾和珅不法情狀,嘉慶皇帝將和珅革職拿問,委派王傑等人組成調查組,查核和珅種種罪行。升堂審訊時,無人敢當主審官,王傑慷慨承當。和珅走上堂來,昂頭闊步,威風不減。一見主審官是王傑,立即軟癱下去,直呼“祈求大人恕命。”在王傑主持下,和珅一案很快查明,宣佈和珅20大罪,嘉慶皇帝遂下令將和珅賜死。在反對、懲處和珅的鬥爭中,王傑發揮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沒。

嘉慶九年(1804)農曆正月初十,是王傑與夫人程氏80雙壽。嘉慶皇帝特命陝西巡撫方維甸帶著他親作的賀詩、題匾、珍玩、禮品等至韓城登門拜賀祝壽。翌年,王傑為答謝皇上隆恩,親赴京城,不幸身染重病,於農歷十二月初十病逝於京中賜第。臨終遺言,要求還葬故鄉。然而,清廉一生的王傑,家無餘財,其子傾其所有也難以實現父親的遺願。最後還是嘉慶皇帝賜銀二千兩,才使得王傑最終得以葉落歸根。嘉慶皇帝評價王傑:“先朝耆舊,久直內庭,忠清勁直,老成端謹。”隨即晉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諡號“文端”。祠聯是:“文見長,清風兩袖,不畏權貴;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惡。”

縱觀王傑一生,早年紮根在以張載為代表的關學土壤,在孫景烈等關學大儒的教導薰陶下汲取了作文和做人的養分,為一生打下堅實基礎;中年高中狀元,仕途順暢,先後輔佐兩代君王,為官正直、體恤民情,將儒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發揮的淋漓盡致;晚年心繫鄉里,關心家鄉建設。北京建韓城會館,他傾力相助,並親書碑文以記其事。又給縣學捐銀500兩,令置田地取租,以助生員鄉試之資。一言以敝之,王傑由關學入,又由關學出,以自己的平生實踐將關學“崇實黜虛、尚實務本、躬身力踐、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發揮到了極致。王傑三十八歲時,在對張子祠修繕告竣時曾寫下兩幅題聯:“道學振關中,十六字淵源遙接;教澤留梓里(鄉里),千百年俎豆(兩種祭器,此處引伸為祭祀崇奉之意)常罄(盡之意)。”“三代可期井田夙願徑時略;二銘如揭(呈聳峙特立狀)俎豆能往闡道功。”王傑此話並非虛意應酬之作,而是對關學學理的高度概括和認同,甚至可以說是浸入血脈,深入骨髓,付諸言行,使他受用終生。王傑與張載的不同在於,張載想到了,說到了,但礙於實踐未能最終實現其理想。而王傑繼承了張載的治世之道,且付諸實踐。按照儒家的事功標準來衡量,王傑不僅圓滿地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人生目標,而且實現了一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王傑是清朝關學後起之秀中令人敬慕的一代風流人物。王傑能詩能文,擅長書法。他為瀋陽故宮保和殿書寫的楹聯“夜雨閒吟左司句,時晴快仿右軍書”,對杖工整,歷來為後人所稱頌。王傑晚年致力於經學,著述頗豐,重要著作有:《惺園易說》《讀易札記》《讀〈論語〉札記》《讀〈孟子〉札記》《葆醇閣集》《賡揚集》《芸閣賦詩》等,其中很多文章被後世學者推崇為清代弘揚關學的上乘之作。


史飛翔,陝西乾縣人。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咸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寶雞文理學院陝西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陝西省首批重點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陝西省“百優人才”。陝西省“雙百人才”。陝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吳宓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散文學會文藝評論委員會主任、西安市高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已出版暢銷書《民國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風流》《歷史的面孔》等16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