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扶不扶?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对于小宝宝来说,摔跤应该是非常普通的事儿。孩子走路不稳,被东西绊倒,踩玩具滑到,甚至左腿被右腿绊倒……

孩子摔倒了,家长要不要扶?

有人说,人家国外的家长做的很好,孩子摔倒了绝对不能扶,让他自己爬起来,以此来培养孩子坚强的、独立的性格,不能过度依赖父母。

也有家长说,一定要赶快把孩子扶起来,孩子还小,万一磕着碰着了,家长也好及时处理。

所以宝宝摔倒后你会马上扶ta起来吗?

到底该不该扶、该怎么扶……

今天就告诉你这件小事里的大学问,家长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不同的性格。

孩子摔倒扶不扶?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1

过度紧张,立马扶起

“哎呀,宝宝你没事吧!,怎么这么不小心,摔疼了吗,让妈妈看看!”

惊慌过度,是每个新手妈妈常犯的错误。

其实很多妈妈忽略了一个事实:很多时候宝宝摔倒不是疼哭的,而是被妈妈紧张情绪吓哭的。

小宝宝生活经验不足,摔倒后一般是不能很好的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如果宝宝并没有哭喊,但妈妈却过度惊慌,宝宝会被妈妈的惊慌吓到,就会认为:妈妈都吓成了这样,摔倒真是件可怕的事情!

于是,开启大哭模式。

而这种态度对宝宝的影响:

其实,小宝宝走路不稳,在玩闹中没有绝对的安全,受伤也不是小心就可以避免的。而家长紧张的情绪或是责备的语气都会令宝宝过度紧张谨慎,在下次运动玩闹的时候,孩子就会下意识的躲避,这样会阻碍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发展,也会践诺孩子以后遇事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孩子摔倒扶不扶?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2

打地、打门、打桌子……

相信大家经常会看到这一画面:

宝宝摔倒在地,旁边的的家长心疼的对宝宝说:“都怪这个地不平,把我们宝宝摔倒了,来,我们打他……”

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宝宝摔倒了,怪地不平;宝宝磕碰到了,都是桌椅太硬……

即使这样能够暂时安抚宝宝的情况,但时间长了,会给宝宝一种错觉:

别人应该为我的摔倒负责,如果情况正常的话,我是不应该摔倒的。

而这种态度对宝宝的影响:

你这是在教宝宝推卸责任。

遇到挫折或是失败都是“别人”的原因,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孩子遭遇挫折就会大发脾气,责怪他人或是物品,不能从经验中总结教训,如此,便无成长。

3

硬逼孩子“不许哭”

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家长,尤其是家有男宝:

“哭什么哭,男子汉摔一下就哭,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不许哭!”

然后宝宝委委屈屈,抽抽泣泣的看着家长。

“哭”其实是人最常用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没有性别、年龄之分,每个人都需要用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是宝宝。

而这种态度对宝宝的影响:

会憋出“内伤”

宝宝语言发育并不完善,最常用“哭”来表达自己的疼痛、不舒适,也需要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挫败感。而这些负面情绪都需要发泄出来。硬憋在身体里,长期积累耆老,宝宝容易生病。不仅如此,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法,不会表达,会给宝宝心理留下阴影。

孩子摔倒扶不扶?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4

打死都不扶

很多父母,为了让宝宝变的坚强,勇敢,不愿宝宝变得娇滴滴的,依赖父母而选择坚决不扶,也不许别人扶,必须要宝宝自己站起来。

这样的宝宝会产生一种错觉:我的爸爸妈妈怎么样都不会帮我。

而这种态度对宝宝的影响:

其实,宝宝在遇到小挫折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妈妈的一个拥抱。妈妈坚决不扶会让孩子进入非常不安全的状态,宝宝要首先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能力让自己变的勇敢,心里被爱充实了,才能变得坚强有力量。否则,形成过度好强、冷漠的性格——拒绝别人帮助,也不主动帮助别人。

孩子摔倒扶不扶?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这样看下来,似乎扶也不对,不扶也不对。宝宝摔倒后,到底该怎么做呢?

若宝宝摔得很严重,必须要第一时间马上处理;小磕绊的话,家长可以不用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自己站起来。

大多数情况下,要扶,但不要马上扶!

多数情况下,宝宝摔倒会觉得疼,但并没有太严重的安全问题,父母按照正常走路的速度走过去,扶起宝宝就好。这是家长记得要将担心藏起来,可以轻声询问一下:“宝宝,还好吗?”或是在扶起宝宝之后问一句“哪里疼?还能不能动?现在还疼不疼?”

类似的话是要表明两个态度:

摔跤很正常,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或责备;

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顾,我都在这里。

最后,在一起安抚工作结束之后,妈妈可以喝宝宝分析一下刚才为什么摔倒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怎么才能避免摔跤?引导宝宝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吃一堑,长一智”才能帮助宝宝真正的成长!

孩子摔倒扶不扶?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摔倒后扶不扶,看似是个生活的小问题,但是却关系宝宝好习惯养成的大问题。

好的习惯可以塑造宝宝良好的性格,形成优秀的品格。

好习惯,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