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祖,诸水之源——浙江磐安

磐安是年轻的山区县。1939年设县,1958年并入东阳,1983年恢复县建制,县名出自《荀子•富国》中“国安于盘石”之说,意为“安如磐石”。县域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人口21.31万人。下辖7镇5乡2街道、216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


群山之祖,诸水之源——浙江磐安


  区位独特,活力无限。磐安有“浙江之心”之称,是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辐射圈结合部,到四大都市区都在2个小时之内。正在推进中的金台铁路、杭温高铁、杭绍台高速均过境内。进入“高铁时代”后,40分钟即可到达杭州,不用2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区位条件不断改善为磐安加快发展、后发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建筑业、电子商务、清洁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62亿元,增长7%;财政总收入16.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分别增长12.7%和12.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621元、17809元,增长9%和10.2%。

  生态大县,天然氧吧。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灵江四大水系的共同发源地,是天台山、括苍山、仙霞岭、四明山等山脉的发脉处,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9%,林木蓄积量562.6万立方米,森林年生态价值达74.8亿元。出境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98.1%,PM2.5常年平均25 微克/立方米,县域负氧离子平均值3567个/立方厘米,被誉为“浙中水塔、天然氧吧”。

  旅游胜地,养生福地。旅游资源丰富,集原真山水、地质奇观、文化古村和奇特民俗为一身,有百杖潭、十八涡、舞龙峡等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10多处,以及25个古朴优美的古村落,大盘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有“玉山古茶场”“孔氏家庙”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赶茶场、炼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是非遗大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了“樱花谷、杜鹃谷、玫瑰谷”等“五大花谷”,推出了“共享农屋•磐安山居”等项目,大力培育森林生态养生、中药康体养生等系列产品,“乡村慢生活+中医药健康养生”的主体业态加快形成,“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的品牌不断打响。

  千年药乡,特产之乡。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则是全国唯一以中药材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有家种和野生中草药1219种,种植面积8万余亩,“浙八味”中白术、元胡、玄参、贝母、白芍主产磐安,俗称“磐五味”。“江南药镇”被确定为省首批特色小镇,“浙八味”特产市场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是第二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磐安是“中国香菇之乡”,年鲜菇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磐安是“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列入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共有茶园面积8.7万亩。磐安还是“中国香榧之乡”“中国高山茭白之乡”。此外,板栗、猕猴桃、山茶油、土鸡、高山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

  平安山城,道德高地。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先后涌现了感动中国人物、孝老爱亲模范陈斌强,最美母亲、把儿子背进浙江大学的韦慧娟等道德模范。社会和谐稳定,是首批省级“平安金鼎”县,有望实现省级平安县“十四连创”。

  当前,磐安正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以“往实处干、朝前列走、向潮头立”的姿态,矢志不移推进“八八战略”,朝着实现“五大愿景”、建设“五个磐安”目标迈进,全力打造身心两安“大花园”。

文物古迹:

【昌文塔】在县城安文镇北,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高43.68米,围24.58米,径7.85米。为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基用条石砌成,塔身全用特制砖,石灰夹缝,外用石灰粉饰,飞檐上翘,造型优美。塔每层有三个拱卷形门洞,塔内置有楼梯,铺设楼板,可盘旋而上。塔顶铁葫芦用四条铁索固定。建资由安文陈姓捐算。为风水塔,意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郭一鄂作有《昌文塔记》。原塔顶铁葫芦已倾斜,1987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88年完工,耗资近3万元。1984年重新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工堤】俗称万工城,位于县城安文镇文溪上游西南侧,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筑于宋。明景泰间,由陈仔堂加筑“高三丈,长三里,宽二丈,叠石为堤,亘石九重”。嘉靖间,又在城上加筑胸墙。墙内可配备火铳、台枪以防寇,遂为防洪、灌溉、防御之综合工程。因工大资巨而命名“万工”。建国后,重修三次。城上有“永济桥”,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溪桥】位于尖山镇夹溪岭下,明嘉靖十七年(1538)始建石桥,后屡屺屡建,今之轿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桥高15米,长38.5米,宽6.8米。两岩岸山势险峻,水势湍急,“凿山而垒,凌空而渡”甚为壮观。桥栏上有象征治水之三把石斧和蚊龙图案之雕刻。桥上可俯视“十八涡”之部分景观。明刘悫有记。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位于双溪乡梓誉村,朝东南,背山依水。初建于明祟祯四年(1631),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宗祠平面为一纵轴线布局,分别由牌坊式门楼、天井、前厅、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后厅组成,前厅、穿堂和后厅组成“工”字形。整条轴线长32.25米,宽12.4米,成一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后厅檐柱,内拄均虽棱形,有侧脚,柱身上端成卷杀,柱础鼓形,屋檐用勾头滴水。整座建筑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宗祠里尚存朱熹题赠的“理学名宗”匾额。1990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英堂】位于双溪乡梓誉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平面布局为一三合院的建筑,有正厅三间,东西厢房各六间,正厅拼柱全部用抬梁式,厅房拼柱用穿斗式,柱础为带圆点的鼓式形。1990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花台山】又名銮舆山、金交椅,位于县城安文镇西侧,今建有宾馆。明陈怀堂开基于山下,建中和堂(今县府招待所)。宋建炎初,陆游幼时寓居安文曾游此山。有“非乌”诗传于世。1951年中共磐安县委设于此。1983年磐安恢复县建制后,县委、县府又曾设于此。

【石霞岭】俗名西华岭,位于深泽乡、双蜂乡之间。《金华府志》(清·康熙)载:“有日月潭,广亩。”又载:“其上石壁,赤白相间,圆,各二三尺许,如日月状,故名。”

【长寿岭】又名长蛇岭、殊闲岭,为安文镇之东北屏蜂。康熙《金华府志》载:“长寿岭高七百丈。”岭上有二亭,中享有住户,施茶;上亭可憩。岭顶为台地狭长盆地,名曰殊闲,其境甚为幽雅。

【斤丝潭】位于云山乡陈华坑,离城15公里,由瀑布冲击而成。相传水深无底,曾有人以一斤蚕丝结铁放试,丝完而末到底。潭内有赃物沙石树木积存时,偶尔水从底部冲出将其物翻出,曰:“洗潭”。旁有龙王庙。四周林木蔽荫。

【安福禅院遗址】又名安福寺,古名安文寺,位于城区环城南路。建于唐代咸通八年(867)。开山僧为古心和尚,宋代绍兴间住持为葛禅师,陆游《别僧诗》。清代名僧为智员、雪山、普祥、普瑞等。今已废,其址已辟为粮库和粮油厂,山门外之大樟树仍踞于公路中。

【马鬃岭】位于维新乡龙溪村(现名孔家鸟)与仙居县交界处,离县城55公里。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台州。于岭上筑寨,屯兵以备。寇屡犯境,义勇陈百二率众迎战于破岗岭,挫其前锋,寇遂走。清·光绪《仙居县志》载:马鬃岭“延袤三十里为婺台之咽吭,草径崎岖,苍崖陡绝有似马鬃,故名。上为黄山瑞岩村。有药包岩、断井坑诸胜。明嘉靖间,婺人御侯寇于此,石垒犹存,伤呼风门岭。”康熙《金华府志》载: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筑马鬃岭寨,以御倭寇。

大盘、高二及始丰溪、溪沪港流域地区高山重叠,为古代统治者“鞭长莫及”之地,又是至天台、仙居要道,古代名人多有隐居,胜迹较多。今选载6处。

【大盘山】位于大盘、云山、墨林、双峰、仁川等乡之间,海拔1245米。山顶有湖潭,终年有水,旁有洞。旧志载:相传为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后入建腾云宫以志纪念。明陈修蟾有《大盆山诣昭明太子祠》诗,又清俞允撰有《盘山洞》诗传世。山岙有村,曰王隐坑.《民国东阳县志稿》载“昭明避谗寓居于此,故名。所遗金钟一枚,于宋时贡于朝廷。”后人以昭明为大盘山之神,称“盘山圣帝”。在大盘岭头建有应济庙,塑梁昭明太子像。庙前有古柳杉一裸,胸围8米余,高25米。高耸入云如华盖,传“为千余年物”。至今尚存。

【红军洞】位于高二乡栗树坑村坞导佑自然村(又名坞大义)以南1公里之大平头坑。左右与后都是悬崖绝壁,前有巨石阻挡。1940年底,范连辉等10多名红军战士曾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于此养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