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哲學中的科學(2)

前篇我們通過講解十事中的三事:(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我們再來看看餘下的7事如何理解,分析惠施的哲學思想

  •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翻譯:太陽剛才即在正中也同時歪斜,事物剛才出生也同時死亡。

    這句話有的人一聽就懂(有”慧根“),有些人一聽就覺得不可思議,那我們從哪方面去理解呢?

    我模擬一段對話大家就好理解了

    路人甲:惠施,你看看天上,太陽在我頭頂正中間,我人不動,不久以後太陽會發生偏移,這件事你怎麼看?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哲學中的科學(2)

    惠施:你說太陽在你正中間,我說太陽不在你正中也在你正中,第一,你位置發生變化(相對於現在的位置),或許你現在感受到的正中就偏移了;第二,任何事物都不會保持永恆不變 ,即使你位置不變,太陽其實已經在發生偏移,我們看到的正中其實是視覺影響,不然你想想太陽東昇西落,每一次時間上的偏移都是由無數個瞬間構成,而只有一瞬間是在你正中的,而那一瞬間你是感知不到,同時另一個瞬間馬上來臨,所以太陽是方中方睨。

    路人甲:惠施,你看看那顆剛出生的小樹,好有生機

    惠施:你說的不對,這顆小樹,你看起來是剛出生,其實都是一瞬間,小樹最後會變成老樹,樹葉會凋零,所以,剛出生僅僅是為下一步死做鋪墊,樹葉中的細胞在更迭,新細胞在不停替換老細胞,生死一瞬間。(惠施肯定不是這麼解釋,但是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惠施的這句話其實就是一種中庸的辨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同時,惠施哲學的思辨中含有佛學的影子(時間無涯,人生只是浩瀚時光中的一瞬間),但是那個時代佛教還沒有傳入到中國,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哲學家,在思想辯論上其實差不多,只是有些構建了自己的思想,有些流傳下來的就那麼幾句話

  • (五)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這個話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但是按照順序我們應該先了解大同”異“,根據惠施和莊子的關係,我們可以用莊子的話來講,萬物”自然“,也就是整個存在的物都是”自然“的結果,只有這麼去理解,才能清晰的解釋物的起源,否則深究下去沒有太多的意義,那麼大”同“之所以”同“,舉例說明就是,萬物雖歸”自然“,但是這裡的”大“是一個相對的大————從地球來看,大家都是地球的生物,從宇宙來看,大家都屬於我們這個宇宙,從另一個超脫宇宙的觀點來看,我們又都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物,這個”大“沒有界限,科技的探索會為人類解釋這套邏輯,而”異“是指:從”大“地球來看,人和樹不一樣,從"大"宇宙來看,地球的生物和外星生物不一樣,從超脫宇宙的世界來看,宇宙世界的物和另一個世界的物不同。

    我們在看看小同了:這個可以參看前文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或者”離堅白“論,雖然公孫龍的這套體系論證上讓人覺得不符合大眾觀,但是邏輯的論證上沒有問題。

  •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 《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我們先來分析這段話的含義,《說文》:或,邦也。那麼說明漢代採用的是區域(城邦),那麼我們去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空間區域中沒有地方放置尺子(也可以認為是點或者線),那麼說明這個區間是有限的,那麼就是有窮;如果空間一直都可以放置尺子(點或者線),說明這個區間無限,那麼就是無窮。

    通過我們前文講解惠施的思想,我們知道這哥們就是辨證看待事物,有些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在分析,劉利民教授認為:人的認知問題,導致我們思考的是有限的窮,無限的窮是由無數個我們認為的有限組成,它是惠施對無窮的定義。

    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簡史》中說道“在當時,南方無人瞭解,就像兩百年前的美國西部,當時的中國人覺得,南方不像東方為限,也不像北方、西方以沙漠為限,惠施這句話,可能是表現他過人的地理知識。。。。更可能是意味著:有窮與無窮也都是相對的”(這個觀點的猜測性結論。我實在不想說友蘭先生是懂哲學的)

    我個人觀點是,既然前面惠施的思想就是陰中有陽,陽中附陰,那麼我們換一個辨證的思維去思考,南方,既然人們不清楚,我們就假定是無窮的,但是人探索到一個階段以後會發現南方是有界定的,但是這個有窮又可以被無窮的思維打破,繼而在導致無窮,在探索導致有窮,那麼這個邏輯繼續下去之後就是無窮,這個有窮和無窮是和《墨經》類似的,只是在表達出來的語言上有不同,文字的描述上惠施會優於《墨經》,《墨經》是純粹的量化標準讓別人思考有窮和無窮的區別,而惠施則是用一種雙向的邏輯去描述無窮之後的有窮在到無窮到有窮。。。。在認知中的無窮中描述有窮;在有窮的基礎上描述了無窮的概念。

  •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 今天才到達越國,其實昨天就已經在越國了。

    這段話我是這麼理解的:今天抵達越國,其實是昨天就已經有抵達越國的跡象,不然我今天抵達越國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佛家說的“念”,而“念”一瞬間就產生,而產生的那一瞬間既是我沒有到達越國也是即將到達的越國的的時間性。很多學者分析這段話喜歡說昨天、今天、明天的相對性來說,其實這個話你可以說自己得到的哲學,但是惠施只是把今、昔做了對比,結合“十事”可以分析出惠施的邏輯不在於此,我在下文總結會講到惠施的思想。

  • (八)連環可解也。
  •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連環是不可解的,但是當他毀壞的時候,自然就解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毀壞也可以是建設。例如做一張木桌,從木料的觀點來看是毀壞,從桌子觀點是建設。。。。。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事物內部包含著反對自身的因素,連環因環各不相粘而又非連環,因而既有不可解之屬性,又有不必解之屬性,一說所謂"物方生方死",連環亦方成方毀,現為連環,忽焉而已非連環,故"連環可解"

    從馮先生的觀點來看,確實只有一句話是可以來拿用的,惠施辯論的觀點在於“連環不可解”,從1到2可以看出馮先生確實想解釋清楚這段話,而且是下了功夫,可惜的是方生方死的例子去解釋連環方成方毀,試圖破解了幾千年的連環可解難題,並且強塞前面的觀點,我不知道馮先生理解的毀,是不是像桌子一樣,需要把連環融掉,我現在用圖像的形式給大家看看連環怎麼解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哲學中的科學(2)

    此圖的1是由單一的一根鐵做成的環,此環是可解,此圖的2(1不解的前提下)是需要破壞才可以解,而惠施這句話僅僅是針對“連環不可解“而得出的,因為我們看待事物要保持相對性,而不可解是絕對性,那麼我們需要找出相對的理由去破解即可,也就是辨識上面我們需要抓住觀點的前提條件(人們認知上的環——2個環,和我能做成的環——1個環)尋找突破口,既是思維的方法,也是論證的邏輯。絕不是生搬硬套惠施的其他思想而影響此論點,因為惠施每一句話是有其獨立性,如果變成了共性,那他不需要說這些話,只需要擺明一個觀點即可。

  •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哲學中的科學(2)

    惠施同時代的人認為:中央即是燕(河北)之南,越(江浙)之北,壓縮到類似於華夏文化昌盛的洛陽

    而惠施認為的天下是沒有限制的,無窮盡的,那麼中央在哪裡?燕之北可以,越之南也可以,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中央

  • (十)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 這句話其實就是惠施的價值觀了:老子愛天下萬物,因為我懂了天地一體

    總結:惠施十事在《莊子天下篇》,這裡面其實是當時惠施和世俗結論爭辯的一些著名的話語,其中部分類似於西方的伽利略落球實驗,一般人的固定思維造成了很多荒謬的結論,而惠施通過自己的思維邏輯進行辯論。而辯論方式多采用事物的雙重性,第一重是大家的普遍認識觀;第二重是找到認識觀中的對立面,而進做邏輯推導:

    中國哲學淺談——惠施十事,哲學中的科學(2)

    1-2無厚不可積,導致的大小觀;

    3.天與地,山與澤,比較的標準;

    4.太陽,如何看待空間位置的變換;物,如何看待生與死的關係

    5.大同比較的對象,小同描述的事物

    6,南方到底如何定義,有窮和無窮如何循環往復

    7.時間的標準型比較

    8.一般性常識錯誤:連環不可解

    9.大家常識性的中央認知,以及惠施對中央的解讀

    10.儒道的融合,仁愛與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