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他用弱点去爱你

情人节与其说是过节,不如说是很多人的渡劫。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人来说。一到过节,一部分人自动转变成怨妇模式(

以女性居多,谁叫女性天生是强烈需要情感满足的可爱动物呢?),看着朋友圈的各种爱意展示,默默种下一片柠檬;有的会以各种方式来明示暗示伴侣送礼物发红包等……


起码我在知乎上看到n个问题邀请我回答此类问题:“ 男朋友不发红包给我我该不该和他生气?” “ 男朋友没有准备礼物该怎么暗示他?”


各种为什么对方不那么做,不想陈述过多解释,最没用也最万能的答案就是:“你们不同,他与你不同。”


我曾经把“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看了三遍(也是因为经历那种怨而不得的痛苦),然后按照查普曼博士的研究分类,默默地把我的男朋友女朋友,暧昧对象归类到拿5种语言中去。


普曼博士发现人们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两性间许多误解、隔阂、争吵都是由于不了解,或者忽略了对方的主要爱语造成的。


别逼他用弱点去爱你


有道理,同时这几种语言哪有那么泾渭分明,剑走偏锋的往往是少数,只能算是大家偏好不同,还是那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有的人很喜欢送礼物收礼物,这很好(是我没错了。);换一个人觉得烦死了,每次过个节都要买买买,放礼物的那一平方米地板比礼物都贵;有的人几乎不善于表达,说一句情话全身鸡皮疙瘩三天消不了;有的人一天叫他不说话简直就是酷刑。


严格来说,没有所谓的弱点之说,大家只是各自特质不同,导致表现出来的就不同,有的特质刚好符合了目前的主流社会的评判标准,所以成了相对的“优势。”


比如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外向,至少我好些学生的家长和来访者都这么表示,他们经常带着羡慕的神情,遗憾地叹口气,说:“为啥他就是这么内向,不善于交流呢,当然是外向好呀口才出众好呀。”


很多人对于某种特质的追随,导致他们看不到这个特质所带来的优势,内向的优势在于独立自主性强,能集中心力钻研一个事物。


放在情感中也是,没那么会说的人,往往愿意去做一些实事来表达。他们的表达很含蓄,小到去超市买橙子,买了好几种,看起来一样,但其实不一样的品种:又酸又 甜的,先酸后甜的,一直甜甜甜的,买回来后对你说:” 这个橙子好贵啊。一个10元钱。“ 你调戏他:“ 哎呀亲爱的,你这么爱我呀你到底有多爱我呀?” 他脸一红,瞬间就歇了菜。


别逼他用弱点去爱你


在歌曲<>的酷狗评论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个女孩打开门口,发现门口竟然有条死鱼,她感觉十分晦气,于是把它装进垃圾扔了。过了一天,又有一条鱼躺着门口,她还是把鱼扔了。为了抓住做恶作剧的那个人,她选择第二天在楼梯口那里盯着不久,一只猫走了过来,把嘴里的鱼放在了门口,有些不舍地走了。她看着那条鱼,想着那只自己曾经救过的猫。


——也许你不喜欢,可他已经给你了他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


人也一样,了解了他,才了解他已经给了他认为的最好的东西。


你总算明白了,对于有部分比例的人就是这样,吹上天的甜言蜜语才被识别为爱。但了解了有什么用,你还是不甘心,一头陷入了对“被爱的证明”的找寻的执念,然后又陷入了一个“要改造他人”妄念之中。


别逼他用弱点去爱你


姐姐几天前发给我一个讲道,里面说到一句话:“ 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别人的,生命的改变是上帝的事情。” 没有信仰的人比较难理解和赞同,但这里可以理解为:


生命的改变是各种因缘聚合的结果,我们的感情悲剧的地方很多时候就在于妄图改造其他人,把上帝的工作给揽过来了。


人妄图做神的工作,怎么可能不失败?没有一个人愿意被改变。


妄图改造他人的目的,无非是想满足自己的自恋,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要向外面去要来证明,因为自己给不出,然后亲密关系中的那个人就成了替罪羊。


别逼他用弱点去爱你


有其他选择吗?当然有。他们经常说就是要么完全忍要么干脆滚。但中间还要一个叫引导和磨合,高段位的选手往往出于此


出于无奈不能离开而凑合苟且,还是为此愿向爱妥协后打磨属于两个人的中间舒适值,是很分明的事。


就像写文章。我觉得写字就像我的天命之一,但我不愿意因为某种利益而完全妥协,写给其他的可以换钱的媒体老老实实按结构走:加热点话题,加强情绪,激发焦虑,给出解决方案一二三四。因为大部分读者就想看这些觉得有技术增量的东西,但在自己的日记本和公众号,我只想任性。


我愿意为此作出一些妥协,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但也接受在那座山唱的民谣吸引不来爱摇滚的人。我尽量说服自己接受这种美中不足,也欣赏这种不足的美。


《红楼梦》里说,一僧一道告诫灵性已通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既然不完美是永存的,那让凑合苟且的在苟且中见面,让妥协打磨的在打磨中相遇。


作者:蔷的薇薇,一个擅长外语和穿衣打扮的心理咨询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