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選擇權和知情權,人臉識別還值得信任嗎

沒有了選擇權和知情權,人臉識別還值得信任嗎

沒有了選擇權和知情權,人臉識別還值得信任嗎
沒有了選擇權和知情權,人臉識別還值得信任嗎沒有了選擇權和知情權,人臉識別還值得信任嗎

No.2 典型現象和問題分析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身份核驗也好、安全風控也罷,其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採取強制,或者以提升其它操作方式複雜度“變相”強制方式獲取人臉信息,既沒有足夠充分的法律依據,也沒有照顧用戶的隱私體驗。面對新興的人臉識別技術,用戶往往處於“到處在收,卻沒得選”的境地,怎能不讓用戶心存芥蒂,杭州動物園強制使用人臉識別被人起訴成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是最好的例證。

2. 未清晰說明收集使用人臉信息的規則(佔比約90%)

既然人臉信息的收集往往不可避免,那麼如何處理、保護人臉信息自然成為網友們關心的問題。就從身份核驗的目的出發,完全可以在提取人臉特徵信息後,及時刪除原始的人臉圖像,以避免數據洩露造成影響,如果能夠告知用戶能及時刪除人臉信息或直接核驗不做保留,相信大家對其接受度會有提升。可見,清晰、合理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可以讓用戶瞭解原委,為使用人臉識別的功能建立信心。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然而,核驗發現,絕大部分相關App只在隱私政策中籠統提及“個人信息的保存將在法律法規要求的最短保存限期內,當超出上述保存期限,會對其進行匿名化處理”、“我們收集的個人信息,將在中國內地存儲和使用”等,對於用戶關心的人臉信息是否會留存原始圖像信息,留存多長時間,使用範圍如何,是否向第三方提供,採取了何種安全措施等均是隻字不提。有網友問及App客服人臉信息是否會被保存時,卻被告知“公司會使用加密方式保證客戶信息安全,但因商業機密拒絕提供人臉信息識別出處、處理方式等”。一方面,面對完全“黑盒”的人臉識別功能,另一方面,面對時常曝光的人臉原始照片被販賣的新聞,怎能不讓用戶心生戒備。

3. 沒有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使用人臉信息的方法(佔比接近100%)

有網友在嘗試使用人臉識別的功能後,擔心人臉信息被挪作他用,想撤回之前同意提交的人臉信息,可以與客服溝通發現,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撤回機制。實現撤回同意的機制往往被視為保障用戶選擇權的重要體現,比如,手機提供了控制提供可收集個人信息權限的機制,用戶可以通過關閉地理位置、攝像頭等方式改變之前的同意決定,防止個人信息被繼續處理。

就人臉識別而言,對“撤回同意”的理解與實踐存在一定的複雜性。比如,由於在App端,用戶自行決定不再使用刷臉支付可以避免人臉信息被繼續處理,是否算是對刷臉支付的撤回?因此就無需額外提供人臉識別的撤回機制。然而,這個理由所闡述的邏輯並不完備,如果用戶計劃以後不再使用人臉識別功能,而又無渠道和機制向App運營者反饋其意願,而App運營者則可能以其不清楚用戶是否還會再次使用為由,“在服務期間”長期保留用戶的人臉特徵信息,而事實上,所保留的這些信息已經超出達成前期的處理目的需要,有不符合最短期限內存儲原則的嫌疑,無意之間增加了洩露、濫用隱患。因此,向用戶提供撤回收集人臉信息的明確方法和機制是一種向用戶負責的體現。否則,用戶面臨“一旦提供人臉,則無追回餘地”的境地,怎能不讓用戶心生顧慮。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此外,人臉識別技術準確性的問題也不可忽略,此前“小學生使用打印照片破解人臉識別功能的新聞”讓人大跌眼鏡。當然,人臉相關的原始圖片、特徵信息等還可能應用到人臉識別相應技術、模型的訓練、優化,這些雖然與為用戶提供服務不直接相關,但又與服務過程的安全息息相關。此時,如果希望得到用戶理解與支持,將規則透明化則顯得尤為重要,否則換來的可能是更多的猜疑和反感。

而除了App普遍存在的以上現象和問題,其他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場景下,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喪失也非常普遍,由此帶來的用戶對大數據時代下隱私保護現狀的“失望”,是對利用大數據造福社會的一種“看似無形”而又“無法忽視”的阻礙。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