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我和很多朋友一樣,最開始對於清朝的瞭解都是通過清裝劇。在劇中總有一些聰明的好人和沒那麼聰明的壞人,好人總是把壞人耍的團團轉,壞人總是落得個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下場。

要說清裝劇裡的黃金反派第一名,那毫無疑問首推和珅和大人。和大人在各種不同的清裝劇中跟各路忠臣良將都過過招,什麼劉羅鍋、紀曉嵐之類的都曾經是和大人的對手。在這些劇中,和大人也不負眾望的被這些忠臣玩弄,最終讓大家開懷一笑。這可真是“鐵打的和大人,流水的忠臣”啊。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後來直到我真正接觸了歷史記載以後,我才知道那個在各種電視劇中被各種忠臣耍的和珅在歷史上其實是一位能力出眾且權勢滔天的人物,而那些在電視劇中嬉笑怒罵跟和珅鬥爭的忠臣其實大多都選擇對和珅避其鋒芒,隱忍不言。劉羅鍋、紀曉嵐歷史上並沒有真的跟和珅發生過那些鬥爭和衝突,更別提耍的和珅團團轉了。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那麼,歷史上難道就沒有人敢於跟和珅鬥爭嗎?其實還是有的,不過他並不是劉羅鍋、紀曉嵐,而是一位遠遠沒有他倆著名的一位老陝,他就是大清朝唯一一個陝西籍狀元——王傑。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王傑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這位“狀元宰相”,看看他的那些戰鬥在懟和珅的第一線的歲月。

一、從天而降的狀元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正在閱讀著由本次恩科主考官劉統勳和劉綸所呈送上來的擬定前十名的考卷,從這些卷子中,將要產生這一科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皇帝的一念好惡,將要決定這些帝國未來的棟樑今後的仕途。

在進呈這一批考卷之前,其實主考官內部是有一個排名順序的。乾隆打開主考官推薦第一名的卷子,見上面寫著名字叫趙翼,籍貫是江蘇武進;第二名名叫胡高望,籍貫是浙江;第三名叫王傑,籍貫是陝西韓城。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

主考推薦第一名的這位趙翼,後來成為了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在清代文壇可以算一位巨匠級的人物。為了這次考試,他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本來在去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趙翼已經中了進士了,但是他不服氣,誓要奪下狀元。

由於在乾隆二十五年的科考中,狀元畢玩,榜眼諸桐嶼及進士趙翼三人,都是軍機處的工作人員。這就讓社會輿論對於軍機處頗有怨言,懷疑軍機處涉嫌徇私。等到了乾隆二十六年科舉,主考官劉統勳和劉綸又都是軍機大臣,所以軍機處同事趙翼的二次參試,讓二位主考官感到壓力山大。為了防止二位主考官因為輿論原因壓制自己,趙翼這次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文風和字體,這麼一來主考就沒有發現趙翼的文章。最後他們只好把擬選的前十名卷子直接呈給乾隆。

乾隆看了看考官擬定的前三甲的卷子,突然發現擬定第三名的王傑的筆跡似曾相識。原來,王傑年輕的時候曾經給陝甘總督尹繼善當過一段時間幕僚,因為字寫得好,經常為尹繼善寫奏摺和公文。乾隆因為見過尹繼善的奏摺,所以認識這筆好字。於是將王傑第三名的卷子和第一名趙翼的卷子調換了,以王傑為第一名狀元。清朝人阮元所編撰的《王文端公年譜》中這樣記述這件事情:“進士呈十本,公卷擬第三。上閱至第三卷,熟視之,若素識者,以昔在尹文端公奏摺內見。字體曾蒙嘉獎,且詢知人品。即顧左右,謂此卷甚佳,親拔第一。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考試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卷面,一筆好字真的能夠影響你的前途的。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王傑的書法

當然,乾隆作為一國之君,選人當然不會這麼草率決定。其實乾隆選擇王傑作為狀元,也有著其他的考量。在王傑之前,陝西只在明朝出過一位狀元康海。乾隆二十六年,西北的回亂剛剛平定,整個西北經歷了激烈的戰事後都需要休養生息,此時如果有一位陝西的狀元,就能大大激勵西北士子認真讀書,更能傳達朝廷偃武修文的深刻寓意。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王傑的陝西籍貫要比他的一筆好字更讓乾隆注意。

對此,王傑的競爭對手趙翼在《簷曝雜記·辛巳殿試》中是這樣描述的:“上是日閱十卷,幾二十刻。見拙卷系江南人,第二卷胡豫堂高望浙江人,且皆內閣中書,而第三卷王惺園傑則陝西籍,因召讀卷大臣,先問本朝陝西曾有狀元否,皆對雲: 前朝有康海,本朝則未有。上因以王卷與翼互易焉。”趙翼認為乾隆因為本朝陝西沒有過狀元,所以給了王傑一個狀元。而乾隆自己此次科考後寫的御製詩《四月廿五日御殿傳臚紀事》中也有云:“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

”。意思說給了西北一個狀元以後,西北人應該知道朝廷“偃武”的意思了吧。

不論乾隆是何等用意,總之,天時地利人和都砸在了王傑一人的頭上,王傑得到了一個從天而降的狀元。乾隆也許並不知道,他這次的選擇,為他的國家選擇了一位真正的棟樑,這位老陝狀元,永遠秉持著自己的初心,在朝中萬馬齊喑的時刻,始終與黑暗鬥爭到底。

二、幾度執文柄,兩入紫光閣

王傑( 1725—1805) ,字偉人,號惺園、葆淳,陝西韓城廟後村人。 要評判王傑一生的功績作為,離不開“文武”二字。在“文”的方面,他歷任翰林院修撰,內閣學士,歷任歷任吏、兵、刑、工、禮五部侍郎, 後授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要職, 位極人臣。在“文”的方面可以說是到頂了。在“武”的方面,他曾經先後作為平定臺灣、廓爾喀部的功臣兩次畫像紫光閣。在“武”的方面也算是可以了。下面我們就來從“文武”兩方面來聊聊王傑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電視劇中的王傑

01 文:“持文柄者十二次”,帝師我都當過

王傑雖然前面我們說了,曾經當過很多要職,位極人臣。《清史稿·王傑傳》中說他:“

尋直南書房,屬司文柄。五遷至內閣學士。三十九年,授刑部侍郎,調吏部,擢左都御史,四十八年,丁母憂,即家擢兵部尚書。”但是真正讓他為天下文人敬仰的,則是他在文化教育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王傑出身比較寒微,憑藉才學一朝登科入仕,這本身就是激勵士子的最佳榜樣,再加上他本人兩袖清風,剛正不阿,更加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也正因為如此,乾隆才放心多次讓王傑主持地方科考工作。為此,在朱珪所撰寫的《東閣大學士文端王公墓誌銘》中這樣稱讚他:“遊歷魁臺四十年,受兩朝知遇,始終無間,持文柄者十二次,人不敢幹以私。”這裡所謂“持文柄者十二次”指的就是王傑一生中多次主持科舉考試的經歷。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王傑一生四任鄉試考官、三任會試正考官、四任殿試讀卷官, 另外多次擔任福建、浙江學政等職,如果按照古代科舉的規矩,此科考上的學子奉主考官為恩師,那王傑可以說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了。清朝姚鼐所著的《惜抱軒文集》中這樣稱頌王傑:“所進多佳士,其於門下士相愛甚篤,然未嘗少涉私,引教之必為君子而已。”指的就是王傑為國家選拔了不少人才。

做主考官,看起來威風八面,其實責任重大。我曾經在《 》一文中說過古代科舉作弊的手段,而作為主考官的責任,首先就是要對付這些層出不窮的作弊手段,讓它們無所遁形;還有最重要的,那就是要主持閱卷工作。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有做教師的讀者朋友一定對閱卷這件事情感受深刻,這無疑是整個考試過程中最累的工作。作為主考官,要把所有的考生的文章全部看一遍,還要評出三六九等,點評優劣高下,這要是沒點底蘊,還真難以勝任。

嘉慶六年(1801年),這一年王傑已經76歲了,他再次出任順天府鄉試主考,作為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王傑仍然堅持每天凌晨三點開始批卷,無論是水平多次的卷子他都認真在旁邊用小楷寫上評語,一絲不苟,毫不懈怠。這也讓其他考官們甚為歎服。

王傑淵博的知識和剛正的品質,讓乾隆非常賞識,因此,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正式任命王傑為上書房總師傅,教導各位皇子讀書,其中就有後來繼位成為嘉慶皇帝的皇十五子顒琰。王傑一下從很多考生的恩師,成為了帝師。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王傑當了帝師仍然是一絲不苟,即使是教皇子也是經常教訓。據傳說,有一次皇子沒完成作業被王傑給罰跪了,正好被溜達過來的乾隆碰到了,乾隆心疼自己的兒子,訓斥王傑道:“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意思是你教不教他將來都是要做天子的,難道你就沒有君臣尊卑了嗎?王傑不卑不亢的回答道:“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意思是雖然他將來是要做天子的,但是是當明君還是當昏君就得看老師的教導了。

乾隆一聽這話,也沒辦法。碰到這樣的師父還有啥好說的啊,再說你兒子就成了昏君了。乾隆只好讓皇子再跪回去。由此可見,王傑可以說是現在所謂“教師懲戒權”的先行實踐者了。

02 武:兩次繪圖入紫光閣

在武的方面,王傑也為國家立下過大功。當然,作為一位文臣他是不能上戰場殺敵的,他所起到的作用主要還是在後方出謀劃策以及戰略規劃的方面,類似參謀一類。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影視劇中的王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臺灣叛亂被平定,王傑因為在閩浙學政任上對臺灣的教化有方,以及對臺灣的民俗風土的瞭解,為平定叛軍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因此被列為平臺功臣賜圖像入紫光閣。乾隆皇帝親自為王傑寫的“頒獎詞”是這麼說的:“典學七閩,肅正士風,臺灣民俗,頗悉心中,山海險夷,參畫具通,有佐樽俎,圖貌紀功。

到了第二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西北廓爾喀叛亂平定,王傑再次因為在後方的運籌帷幄和軍機處置,位列平叛功臣賜圖紫光閣。這一次,乾隆御製的讚詞是這樣寫的:“司學閩疆, 臺灣事曉。海洋進退,頗亦了了。短詩長紀,晝夜謄章,無暇贊策,人各用長。

遺憾的是,我們在史料中並沒有找到王傑作為兩次戰事的功臣,實際做了什麼真正有作用的行為記載。我想既然王傑能夠受到繪圖紫光閣這樣的榮譽,一定是在戰爭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至於史料模糊的原因,我認為也許是因為乾隆並不喜歡臣子功勞太高。他曾多次提出“本朝無名臣”的說法,所以乾隆年間很多大臣的事蹟都記載寥寥,比如劉墉的父親劉統勳,那可是諡號“文正”的人物,作為乾隆深信的臣子,他的事蹟也很模糊。

但是,功績也許可以掩蓋,但是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是無法掩蓋的,王傑在歷史中還是驚鴻一瞥地留下了一些痕跡。我們從史料中的另外一條記載中,還是可以管窺一些王傑的智慧的。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影視劇中的王傑

嘉慶初年,川陝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軍卻遲遲不能平定叛亂。王傑此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為嘉慶皇帝上了一篇疏,對平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清史稿·王傑傳》中幾乎是原封不動引用了這篇上疏。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清代的奏摺

王傑在疏中,首先就直接指出了叛亂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賦稅太重,官吏盤剝太盛,老百姓日子太苦。他在上疏中說:“三年之內,川、楚、秦、豫四省殺傷不下數百萬······若再計畝徵輸,甚至分外加派,胥吏因緣勒索,艱苦情形無由上達聖主之前。”接下來他又指出了清軍作戰的兩個弊端:一是統領不專,賞罰不明;二是吃空餉嚴重,打仗主要靠鄉勇(就是民兵)。

那部隊這個情況,怎麼才能打勝仗呢?王傑認為,應該給主要參與戰事的民兵“轉正”,改為募兵制。這樣好處很多。第一:減少叛軍人數,老百姓嘛,能吃糧肯定不樂意造反。“多一為兵之人,即少一從賊之人”。第二:本地鄉勇,召集也方便,地形也熟悉,有助於作戰。“就近召募,則旬日可得”。第三:鄉勇原來沒有編制,說逃就逃,一旦成為正式軍隊,便於軍事化管理。“

鄉勇勢不能敵,則逃散無從懲治,召募之兵退避,則有軍法。”這乾脆連解決方案都給提供了。

但是有了解決方案,這費用也是個問題。王傑接下來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如謂兵多費多,獨不思一萬兵食十月之糧,與十萬兵食一月之糧,其費相等而功可早奏也。”這意思是少派兵打不贏其實跟比多派兵一次打贏預算差不多,從經濟角度來看,多派兵一次性打贏卻能夠早取得勝利,這無疑是更為省錢的做法,這可算是連預算問題都給嘉慶考慮到了。

這一封上疏,有問題概況,有原因剖析,有解決方案,有應對措施,甚至連節約預算都考慮到了,可以說是一份非常全面深入的報告,讀完了也讓我們對王傑的思維深度和犀利眼光有了一些瞭解。

這封上疏徹底說服了嘉慶,於是嘉慶採用了王傑的辦法,很快就有了成效。終於在嘉慶三年(1798年),四川白蓮教的首領王三槐就擒。為此,嘉慶還專門封賞了王傑。

三、懟天懟地懟和珅

王傑是乾隆二十六年(1760年)中的狀元,在他立身朝堂十餘年以後,有一個人步入了政壇,隨即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升官,成為了整個朝野首屈一指的人物,此人就是和珅。和珅在乾隆朝中晚期依靠皇帝的寵信,在朝中營私舞弊,貪汙腐敗,結黨營私,打擊異己。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影視劇中的和珅

當時朝中大臣,很多都選擇與和珅同流合汙。那些不願意與和珅為伍的,大多也懼怕和珅的威權,只好來個123木頭人,閉口不言,隱忍不發。比如說當時另一位朝中重臣阿桂,那可是軍功赫赫的大將軍,首輔軍機大臣,雖然看不慣和珅,也就只不過能做到“不與同止直廬”(《清史稿·和珅傳》),意思就是不跟他一個辦公室上班。這也僅僅只能做到表明一個態度而已,並不能從實質上打擊和珅什麼。

不過有阿桂在和珅好歹還收斂點,後來阿桂去世以後和珅更加肆無忌憚了,甚至在軍機處的奏摺中只寫自己的名字,根本不把軍機處這老幾位放在眼裡。也曾經有過官員敢跟和珅作對的,比如曹錫寶、尹壯圖,可是他們不是被和珅整慘,就是被乾隆下獄,這幾位下場在前,滿朝文武簡直就是萬馬齊喑啊。《清史稿·和珅傳》中說:“無敢昌言其罪者。

然而, 在大家不敢說話的時候,王傑卻始終堅持用生命懟和珅。作為一位生冷硬倔的老陝,王傑面對和珅的權勢滔天,仍然能夠據理力爭。《清史稿·王傑傳》中對此事這樣記載的:“傑在樞廷十餘年,事有可否,未嘗不委曲陳奏。和珅勢方赫,事多擅決,同列隱忍不言,傑遇有不可,輒力爭。”和珅總是自己就把事定了,其他人都不敢說,但是王傑有不同想法就一定要直接懟回去,搞得和珅有時候也無可奈何。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影視劇中的王傑與和珅

除了在軍機大事上懟和珅,王傑在生活中也經常不給和珅面子。《清史稿·王傑傳》就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和珅有一次可能是想拉近一下同僚關係,看到王傑獨自坐著,就過去想跟王傑聊兩句。和珅就拉起王傑的手,說了一句:“這手皮膚真好啊,又白又嫩。”我估計這也是和珅沒話找話說,王傑到這會都五六十了,手再白還能白哪去。王傑不卑不亢的懟道:“王傑手雖好,但是不能要錢有啥用啊?

這話說的真是,你品,你細品。

和珅被懟的無話可說,只好就露出下圖一樣的微笑。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那麼,和珅難道還怕一個小老頭不成?他難道就沒有像陷害曹錫寶、尹壯圖一樣陷害一下王傑嗎?答案當然是有的,和珅經常在乾隆面前說王傑壞話,可是也怪了,乾隆對於和珅誣陷別人的話都信,可是唯獨說王傑乾隆就是不信。所以,和珅最終也沒陷害成功。清姚鼐的《惜抱軒文集》中這樣評價此事:“公以大體接之,不為壯頄悻悻之事,而遇所當執,終不與和珅附。公素行無瑕疵,純皇帝知公深,和珅雖厭公,亦不能去也。

說到這裡,很多讀者朋友一定也會有我當年讀史時一樣的疑問,憑什麼別人懟和珅都不是貶官就是下獄,只有王傑能夠全身而退呢?和珅在乾隆面前誣陷王傑的話,為什麼乾隆就不信呢?我想,答案大概就是現在很紅的一個詞叫做“人設”。乾隆之所以不相信和珅的話,是因為他太瞭解王傑了,正如上面說的“純皇帝知公深”,他知道王傑一定不會做出貪贓枉法的事。乾隆之所以這麼瞭解王傑,主要是因為王傑的“人設”立的太穩了,從來沒有崩塌過。

王傑:大清唯一陝西狀元,數執文柄兩入紫光,戰鬥在懟和珅第一線

王傑的“人設”是什麼呢?《清史稿·王傑傳》對此這樣概括:“和靄近情,而持守剛正,歷事兩朝,以忠直結主知。”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清正廉明、正義凜然。王傑到底有多正氣呢?舉個例子:王傑可是做到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的重臣,又主持了那麼多次科考,可是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獲得多麼高的功名和官位,這是為什麼呢?

在清朝徐珂所著的《清稗類鈔》中有這樣的記載:“王文端公傑與和珅同朝······每屆秋闈,先期謂眾曰:‘誰薦中吾子者,吾即劾之!’子無奈,回陝,欲應本省鄉試······中丞視其文可中,乃袖置己室,不發謄錄。”王傑自己是軍機大臣,可是每屆考試都跟所有人說:“誰要是錄取我兒子,我就彈劾誰!”搞得他兒子沒辦法只好回老家陝西參加鄉試,後來王傑見到了自己兒子的卷子,乾脆收起來,連閱卷都不閱了,那就更不提什麼考中的事,這可是說是非常“坑兒子”的了。你說就這樣連自己兒子都不讓沾自己一點光的人,他能貪贓枉法?你要是乾隆你也不會信的。

後來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駕崩,很快和珅就被下獄待罪,此時已經七十多的王傑又參與了對和珅案件的審理,最終審定了和珅二十條大罪,將其抄家。才有了那句著名的“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話。在嘉慶親政以後,王傑做了一年的首輔軍機大臣後,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最終告老還鄉。王傑辭京還鄉之日,嘉慶皇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鳩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器重。詩中寫道:“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

嘉慶九年(1804年),王傑過八十大壽,嘉慶命陝西巡撫方維甸專程帶賀詩、匾額與珍寶到韓城登門祝賀。次年正月,王傑進京謝恩,卒於京師。嘉慶帝傷心不已,追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諡文端,並賜銀二千兩,將王傑葬於韓城柿谷坡上。


王傑一生,出身貧寒,但是憑藉著才學和一點點微妙的運氣,成為了清朝唯一的陝西狀元,在乾隆、嘉慶兩朝把文官能做的各種高官做了一個遍。 歷任翰林侍讀、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又為南書房行走、經筵講官、上書房總師傅、東閣大學士等近臣;同時多次在閩浙一帶督理學政,擔任各省鄉試、會試考官及殿試讀卷官;主管武英殿、國史館、實錄館的典籍工作,並負責《四庫全書》的編修。

但是他這個人最讓我感到動容的,是他明知勢力不敵卻仍然要站在與和珅鬥爭的第一線上。當王傑說出那些反對和珅的意見的時候,他自己其實並不知道乾隆會不會信和珅的誣陷,他所能瞭解的就是曹錫寶、尹壯圖都已經因為反對和珅而被下獄治罪了。這就是說,當王傑決定懟和珅的時候,他是懷著一顆必死的心去進行鬥爭的。可是即使知道可能不會有好的結局,王傑仍然決定把對抗和珅這件事情做下去。

因為他不怕,這種不怕,不是因為“無知”,不是因為有所依仗,而是因為他相信只要有更多人站在正義的一方,那些骯髒和齷齪終有一天會被盪滌。黑暗終將消散,光明必能永存!

所以,王傑敢於懟和珅,不是因為“有恃無恐”,也不是因為“無知者無畏”,而是因為——“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王傑最終全身而退,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因為他得了善終,就忘記了他決定誓死對抗和珅的勇氣。

我想,這也就是今天我們要來聊這個故事的意義之所在吧。


參考文獻

1、《王文端公年譜》、《簷曝雜記·辛巳殿試》、《四月廿五日御殿傳臚紀事》、《清史稿·王傑傳》、《東閣大學士文端王公墓誌銘》、《惜抱軒文集》、《清稗類鈔》等

2、《王傑年譜疏補》 孫靖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持守剛正:清代名臣王傑的仕宦生涯》 許若冰 廉政文化研究 2019年第3期

4、《陝西明清兩狀元》 吳根洲 教育考試 2009年第1期

5、《趙翼與王傑的狀元之爭——兼論清代乾隆朝的殿試閱卷制度》 潘中華 圖書館雜誌 2011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