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井陘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梁德林)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其在位37年間曾五次巡遊天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公子胡亥、丞相李斯、中書令趙高及其一行人等,開始了第五次巡遊。從都城咸陽出發,經武關(在今陝西丹鳳東南),沿丹水、漢水至雲夢(洞庭湖一帶),再沿長江東下,經錢塘(今浙江杭州西),登會稽山(在浙江中部),祭大禹,刻石留念,向北至琅琊,東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時突患重病。七月丙寅返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境內)平臺時秦始皇駕崩。

丞相李斯以為馬上宣佈這個消息會引起諸公子爭位及天下大亂,故秦始皇駕崩一事秘而不宣。遂將屍體安置於轀輬車中,諸事如常,以防洩密。車隊人馬一路向西直奔京都咸陽。依據資料記載,時至7月盛夏天氣炎熱,車駕行至井陘古道時,死屍業已腐爛發臭。為了矇蔽下屬及百姓,李斯等人下令將120斤鮑魚放入車中,以鮑魚之臭掩蓋屍腐之臭。就這樣散發著臭氣的轀輬車過井陘口,經幷州(太原)、雁門直抵九原(今包頭),然後沿著直道回到了京都咸陽。

井陉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然而,民間傳說卻與史料記載大不相同。井陘核桃園村自古至今一直有秦始皇葬於核桃園山間的傳說,在我小時候就常常聽老人們講說這件事情。其大意是說秦始皇駕崩,正值七月盛夏天氣十分炎熱,車駕馳平川跨溝澗急速行進,當行至井陘古道時,死屍業已腐爛發臭。為了矇蔽下屬及沿途百姓,李斯等人下令將120斤鮑魚放入車中,以鮑魚之臭掩蓋屍腐之臭。等大隊人馬簇擁的轀輬車到了井陘西部的核桃園村以後已經是人困馬乏,而且從轀輬車內散發出的臭味越發濃濁難聞。丞相李斯看著眼前的情景卻無計可施,遂命令一行人等就地歇息,並向村民探詢前面的道路狀況,方知再往前行就進入山西地界,其道路同井陘一樣,依舊是在山間穿行,上坡路段更多,而且陡窄危險。李斯聽後更覺為難,便與中書令趙高及公子胡亥商議對策,李斯等人已考慮到事態的嚴重性,如果就這樣繼續載屍前行,等到車隊千里迢迢返回秦都時,真正能夠葬到驪山墓中的,除了滿棺的蛆蟲和一堆白骨之外,恐怕不會看到別的遺存之物了。無奈之下他們決定暫不前行,就在核桃園村西口駐紮宿營。在村西口駐紮宿營期間,山口派有兵丁把守,村民及其他人等一律不準進山,秘密的為秦始皇做掘墓埋葬工作。

井陉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後來有人發現村莊西北的山腰間住有兵丁,經過打聽說是有一位大官半路因病而死葬於此處,當時人們信以為真。

丞相李斯等人經過商議暫且將秦始皇埋葬於核桃園村西北的山間。葬畢,帶領一行人馬晝行夜宿風雨兼程回到了京都咸陽。告示天下,始皇帝駕崩。九月將秦始皇葬於驪山,胡亥繼位做了秦二世皇帝。此時人們方才明白,當時埋葬於井陘核桃園山間的所謂大官其實就是秦始皇。

從此之後,人們就把埋葬秦始皇的這座大山叫成了皇家陵,也有叫黃龍嶺的。千百年過去了,由於方言口語及對前事的淡漠,人們漸漸地把個“皇家陵”叫成了現在的“黃尖嶺”。這黃尖嶺處還有個地方叫“黃場”,其下有段彎彎曲曲的山路人們都叫它“黃河柺子”(也叫黃道)。黃尖嶺、黃場、黃河柺子這些名稱中都帶有一個“黃”字,應該是黃色的黃呢?還是皇帝的皇呢?只有把事情弄明白了才能說得準。

井陉一村曾埋葬一位古代皇上?

品悟——

《秦始皇埋葬地的傳說》一文屬當地民間傳說,事情發生在公元前210年,距今長達2200多年之久,年代久遠且又無文字記載,單憑口口相傳,故而真假難辨。同時也正如民諺所說:“東西是越捎越少,話是越傳越多。”我想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有缺失誤傳或添枝加葉的現象存在。這就給辨別斷定事情的真偽虛實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也不可否認民間傳說的可靠性與真實性,比如在核桃園村民中關於祁雋藻的傳說就是一段可靠而真實的史料傳說。所以說我們在對待民間傳說這個問題上應當慎重審視科學考證,既不能輕率的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的全盤接受。一切事物都應該運用科學的唯物的實事求是的方法去鑑別判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會逐漸顯現。誰都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是十分複雜的,努力了,盡力了,不一定就會有圓滿的結果了。世界上不是就有很多至今難解的“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