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1967年2月15 日,一個孤獨的老人擱下了他一生未輟的筆,驟然離去,與這個對他冷落半生的世界溫柔告別。

他叫張恨水,一個被老舍譽為是"唯一一個舉國知名的作家",他的繾綣在他留下的文章裡,他的溫存在他雋秀的文字裡,他的纏綿在他長達72年的春秋裡。

如今再提起這個人,已經很少有人知曉,但如果提起那曾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金粉世家》,很多人塵封在心底的回憶會被瞬間釋放出來,還記得童年裡的那些午後,大家就這麼圍坐在電視前,被《金粉世家》裡的纏綿悱惻深深吸引。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電視劇《金粉世家》劇照

除了《金粉世家》之外,張恨水還創作了包括《啼笑因緣》在內的諸多經典作品,以一人之力推動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章回小說走向繁榮,張恨水功不可沒。

但身後的張恨水似乎並沒有收穫應有的聲譽,就像傳記作家解璽璋感嘆的那樣:"現代文學的課程設置中沒有張恨水的位置"。

關注底層人的悲歡,感知大時代的離合,這是張恨水文章始終不變的主題。在那個新舊思想相互交織的時代,慣寫風花雪月的張恨水成了因循守舊的封建餘孽,而他代表的文體也被當時所謂的文學上流譏諷為"鴛鴦蝴蝶派"。

但這一切都與張恨水無關,他就這麼靜靜地坐在那裡,繼續用他的筆書寫著自己"平淡如斯,實在如斯"的快意人生。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年輕時期的張恨水

01

出生於武術世家的張恨水並沒有秉承祖輩血脈裡尚武的精神,反而反其道而行之,對文學充滿了興趣。因為父親的工作原因,從幼年起張恨水便隨著父親輾轉各地,見識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也養成了他博覽群書的好習慣。隨父奔波的日子,讀書慰藉了他孤獨的心靈,而多年的閱讀積累,也為他日後的章回體小說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那個新思潮湧動,外來文化不斷傳入的時代大背景下,張恨水得以閱讀了大量的國外名著小說,後來家中雖然有意送他去國外留學,但這一切都隨著父親的去世化為泡影。驟然劇變的家境讓張恨水不得不選擇輟學,從十八歲那年起,他便輾轉於各類報社,以文字編輯為生,工作之餘他還在報紙上發表小說,以此來賺取稿費補貼家用。

小地方對於文學的訴求並不多,為了獲得更好的收入來維持生計,張恨水不得不選擇北上,做了一名"北漂"青年,而在每天工作繁忙之餘張恨水仍握筆創作, 隨著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春明外史》的發表張恨水他一舉成名,伴隨著井噴式的創作,他的聲望更是被推到巔峰。


老舍評價他為:"國內唯一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1930年《啼笑姻緣》刊發沒多久,便成為了現象級鉅作,此後連續加印26版,而到迄今為止,這部小說已經被14次搬上了銀幕。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張恨水現象級鉅作《啼笑因緣》

有人評論說:"1931年不妨稱為張恨水年,《啼笑因緣》中的沈鳳喜、何麗娜、關秀姑、樊家樹間的恩怨情仇,牽動著無數男女的心思。小說出版後,電影、話劇、彈詞等種種媒介順勢改編,受歡迎程度持續10年而不墮。"

彈詞大家姚蔭梅在後來回憶道:"我1935年演唱《啼笑因緣》,來聽書的八成手中都捧著這本書,我唱一句,他們對一句……"

大眾對張恨水小說的痴迷,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追文熱潮。上有鴻儒,下至白丁,張恨水小說吸粉無數,大家都緊追故事的進展,小說中的人物走向也成了每天街頭巷尾百姓熱議的主要話題。

因筆下的痴男怨女情感糾葛,讓人非議其小說盡是"風花雪月,鴛鴦蝴蝶",魯迅曾多次發文抨擊張恨水文章,可回家又免不了母親一通教誨,因為魯迅先生的母親是張恨水的鐵桿粉絲。

但面對他人詬病,張恨水總是泰然自若:"不管是捧我的,還是罵我的,都是在為我做義務廣告。"

不辯不爭,潛心創作。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潛心創作的張恨水

02

小說的成功並未讓張恨水放慢寫作的腳步來享受片刻清閒,他仍筆耕不輟,從清晨到靜謐的夜晚,張恨水沉浸文字中,執筆構建自己的小說世界。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人生的長度有限,流水逝去追不回。張恨水取此筆名,就是為了告誡自己珍惜時光。從文一生,他全憑手中一支筆養活全家幾十口人,養育兒女,供弟妹讀書,作為家中長子和家庭頂梁,張恨水深知肩上責任重大,他不敢懈怠。

他一生共計寫了通俗小說一百餘部,約有二千餘萬字,再加上短篇小說、雜文、時評、詩歌、散文等作品,這位民國第一暢銷書作家一輩子寫了將近三千五百萬字左右的作品。

相對於創作才能極高但仍孜孜不倦的張恨水,"很多的人的努力程度遠達不到拼天賦的地步。"

從未放棄學習的張恨水在結束晚上的寫作後,會在睡前再看書至少兩個小時,文藝、哲學、科學,涉獵廣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必須'加油'才能跟上時代,理解時代"。

哪有什麼天賦異稟,只是多年如一日的堅持與熱愛,優秀的人向來都只是在孤獨的翻山越嶺。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從未放棄學習的張恨水

細算起來,張恨水的愛情小說多是悲情結局,藝術來源於人生,這與他曲折的情感經歷不無關係。

民國時代,眾多文人飽受包辦婚姻之苦,張恨水也不例外,十八歲的張恨水無奈輟學後,母親開始給他張羅婚姻大事。"孝"字當頭,母命難違。父親過世後,他懂得母親的操勞和不易,他沒能像魯迅那樣倔強而決絕的抗爭,面對母親的苦苦相勸,他只得無奈答應,這便有了張恨水的第一次婚姻。

後來遠離家鄉的張恨水,在北平遇到了第二任妻子,她容貌清麗,性情直率,給了張恨水些許家的溫暖,可惜她並不認識字,不能進行更深度的思想交流,這讓他心生孤獨。

他的行為用現在的道德標準來看有"渣男"的嫌疑,對於前兩任妻子,張恨水也一直在儘自己的責任,安排住處,每月寄給他們豐厚的生活費,確保生活富足。

尋覓真愛的張恨水,終於在他36歲的時候,遇到了美好的愛情,這就是他的女學生周南。初次見面兩人聊文學,談歷史,才貌雙全的周南讓張恨水驚喜不已,互生情愫的兩人衝破年齡的枷鎖,最終走到了一起,張恨水過起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幸福生活。但事與願違的是,周南生病早逝,而張恨水也終此一生再未有風月。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張恨水與妻子周南

03

小說不僅給張恨水帶來超高名氣之餘,同樣也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入。提及民國時期收入最高的文人,非張恨水莫屬。充足的稿費讓他得以舉家安置在北平,衣食富足。

當不需再為生計操勞時,他終於有了閒情逸致,來做讓自己內心歡喜的事情。張恨水常去古玩和舊書攤,一次見到舊書攤中的《四庫備要》如獲珍寶,毫不猶豫掏出20兩黃金買下,欣然離去,令賣主目瞪口呆;寫作之餘,張恨水喜歡飲茶,熱衷養花作畫。在當時的賑災書畫義賣活動上,他的菊花圖被拍賣了20萬,鉅款悉數捐出,一時成為京城美談。

飲茶賞花,吟詩作畫,修身養性,怡然自得。但比起詩酒人生,小酌幾口嘆人生百味,張恨水更喜歡一座庭院,一壺清茶,幾塊點心的悠然茶生活。

"花盆爐子的火,燒得旺旺的,碧螺春的茶香飄散在滿屋,似乎聽不到外面呼嘯的西北風,和'打倒'的喧囂。"

兵荒馬亂的時代下,仍能花間一杯茶,這般的泰然難能可貴,生活依然繼續,而這也是對殘酷世間最好的告慰。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悠然茶生活

"書生頓首高聲喚, 國如用我何妨死。"在那個烽火硝煙的年代,張恨水遺憾自己"百無一用"的書生身份,不能為國家貢獻更大力量。於是,以筆代刀,轉變方向開始寫抗戰小說,要以語言喚醒國難臨頭下懵懂的國人。

他自費出版了《彎弓集》,表達了一個作家愛國的赤誠之心及堅定的使命:"今國難臨頭,必興語言,喚醒國人。他歌頌抗戰英雄,"為陣亡的戰士以及奮起抗日的中華兒女"創作抗戰紀實小說,鼓舞前線將士,號召全民抗戰。

戰亂時期,他住在重慶,一邊提防天上的敵機轟炸,一邊忍受當地蚊子叮咬後的起泡劇痛。縱然生活陷入困境,住一間漏雨的小茅屋,每天戴著老花鏡撿米里的沙子,條件異常艱苦,張恨水仍未放下筆桿。像個孤勇的戰士,他一邊為報紙撰寫連載小說,一邊發佈一些時文雜評,文字中洋溢著滿懷的俠義,對於他犀利的評論時事的文章,連當時以激進著稱的陳獨秀都曾勸說其"收斂一些"。

老舍先生曾說"恨水兄就是重氣節,最富正義感,最愛惜羽毛的人。所以,我稱他為真正的文人。"

晚年的張恨水通過詩來總結自己幾十年的寫作生涯"鴛鴦蝴蝶派或然?孤軍作戰廿餘年。賣文賣得頭將白,未用人間造孽錢。"

張恨水:“鴛鴦蝴蝶”下,被忽視的俠之大者,被淡忘的文學巨匠,

張恨水書法作品

04

文學評論家解璽璋曾這樣評論道:張恨水年輕時代讀的那些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塑造了他獨特的文人氣質,和清高雅緻的文學追求。回首中國文人歷史,你能看到,只有他一人落落寡合地站在一方清幽"

晚年的的張恨水是落寞的,因"復辟章回體舊小說""鴛鴦蝴蝶派"標籤在身的張恨水沒有稿約,被世人冷落和遺忘中,一代小說大家靜靜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雅俗之間,張恨水終生只是靜靜地握著手中的筆,在文學世界抒發自己的一腔熱忱,然後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真實的,光怪陸離的民國世界,也給後人留下無盡的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