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曼施坦因的军事才能远超隆美尔,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斐铭nl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略家,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

曼施坦因生于军人世家,普鲁士军官团的后裔,这也就注定了他职业军人的命运,也注定了他将是一位不平凡的军人。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名门贵族、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普鲁士的炮兵上将。曼施坦因不仅其父是普鲁士的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都是普鲁士著名的将军,他的舅舅同样也是将军,而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正是曼施坦因的伯父。

曼施坦因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德军的三大名将之首,即使是对手也对他推崇备至。

曼施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而且对于各种战术都是运用自如。曼施坦因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经典杰作,尤其擅长组织计划周密的闪击战,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而他这些对战争超前的预见和独到的战术,在随后的战役之中,几乎是言无不中。

“追求多个目标,然后使资源消耗完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必须牺牲不重要的目标来换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曼施坦因参加了德军的东、西两线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曼施坦因作为军事精英被留在了军队之中,他的军事才华也由此被展示了出来。1936年,曼施坦因参与制订了入侵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战方案,1939年,曼施坦因又策划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事实上,曼施坦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热心,他认为把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这也将避免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而后来德军于两线作战的窘境,果真不幸被他言中。

“一个目标实现需要与它的时间、人员配备、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是相关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调查而不是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1939年末,曼施坦因再次策划出了西线作战方案(后被称为"曼施坦因计划"),后被希特勒采纳并实施,曼施坦因计划直接导致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战败投降。美中不足的是,德军并未完全按照曼斯坦因的计划具体执行,而是在希特勒的盲目自信,在戈林元帅信誓旦旦的保证之中,于敦刻尔克放走了30多万英法联军。这个因为盲目自信而导致的致命错误,最终使德国人吞下了战败的苦果。

“真正的斗争中是需要冒险的,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战争和政治生活中都是这样的”;

1941年,希特勒启动了他企盼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500多万德军分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进攻。曼施坦因终于如愿以偿的指挥一个装甲军,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他率领第56装甲军在开战后的4天之内,就入苏联境内200多公里,打得苏军措手不及,几乎是跑着冲向了列宁格勒,将勇气与冒险发挥到了极致,但因为上司的严厉斥责而放缓了攻击速度,最终错过了拿下列宁格勒的最佳时机。

“当面对不愿意面对又无法避免的决定的时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么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为该面对的终究还是要面对”;

因为曼施坦因卓越的指挥才能,他被任命为第11集团军司令,而他的儿子却阵亡了。但他没有沉浸在丧子之痛里,马上组织了克里木战役,歼灭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光俘获的苏军就超过46万人,并晋升为陆军元帅。随后曼施坦因又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拯救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发动哈尔科夫"反手一击",库尔斯克大会战以及"科尔逊口袋"突围等经典战役。

“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知之明甚为重要”:

希特勒作为二战中德国的最高统帅,不可否认他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军事上,希特勒一方面是过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却又缺少必要的冒险。德国在二战中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也有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但是在几个重大方面出现的错误,导致了德军的最终失败,这也难怪曼施坦因曾欲哭无泪的说道“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都因为统帅部的干预而失之交臂”。


王铭苇


把隆美尔和曼施坦因放在一起,确实是火星撞地球一般的比较,这两个人都太有代表性了。

隆美尔和曼施坦因都是历史上非常优秀的职业军人,都在二战中为纳粹德国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他们两个其实有本质上的区别。

曼施坦因是出身世家的战略级的“资深专家”,隆美尔是因为希特勒简拔,战争媒体包装的“网红明星”。

我们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合格的德国军人,曼施坦因和隆美尔两人都是今天职业军人的楷模和典范,纵观他们整个一生,两个人都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了全部的青春,然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里,冒着枪林弹雨驰骋疆场,置生死度外。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忠于祖国,严于律己,精于业务,善待属下,身先士卒。作为军人来说,他们是称职的。

但是上升一个层次,和历史环境相结合来说。曼斯坦因更胜一筹,命运的轨迹更优越,隆美尔却颇为起伏波折。

出生上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标准的出生世家的普鲁士职业军人,父亲是将军,爷爷是将军,舅舅是将军,他的家族和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还是近亲。所以曼施坦因从小就是在军人世家里耳濡目染,自己的一辈子也注定要投身戎马为国效力。

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13岁就参加了少年候补军官团,19岁成为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的见习军官,20岁升少尉,26岁进军校学习,一战中,也就是1918年,他以参谋人员的身份志愿参加布莱斯劳的“前线自卫军” 并服役到1919年。到二战时,1939年,时年52岁,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曼施坦因已经是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参谋长了。

隆美尔出生于教师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是老师,家里是没有军人传统的。隆美尔年少的时候身体也很羸弱,实际上,他刚刚参军,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也曾经因为胃病晕过去。隆美尔本人是非常不想从戎的,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飞机工程师,无奈他的父亲很希望他成为军人。实际上,隆美尔的出生阶级在看重贵族出身的德意志帝国陆军中是十分不利的。

隆美尔1891年出生,19岁作为下级军官候补生加入了符腾堡皇家陆军“威廉一世皇帝”第6步兵连。也就是说,作为高帅富的曼施坦因13岁就做的事,隆美尔晚了6年才步其后尘。而一战中,当曼施坦因已经在司令部里面画图纸的时候,隆美尔还带着自己的士兵在波雷(Bleid)村这样的地方滚泥巴。

和希特勒的关系

德国陆军中有一大批的贵族将帅是不太把小胡子放眼里的,实际上小胡子瞎比划乱指挥不尊重人也是出了名的。曼施坦因就是一个不太配合纳粹党的代表。

1936年10月1日,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受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的直接领导,一起抵制纳粹党对军队的渗透。就是因为这一点,曼斯坦因得罪了希特勒,被调离柏林的陆军总部,到西里西亚的李格尼兹的陆军第十八师任师长。

正是因为这些老派贵族的不合作,才有了隆美尔这样的草根的机会。

隆美尔在一战中作战英勇,因此先后获得过优秀军人应该获得的二级铁十字,一级铁十字勋章,1917年,在意大利,更是获得了德国一般军人所能获得最高级别荣誉的勋章蓝色马克思勋章。

隆美尔的个人能力因此体现。

但是,千里马需要伯乐,隆美尔的伯乐就是希特勒。

纳粹政权上台以后,隆美尔有了接触到希特勒的机会。1936年9月,隆美尔担任纽伦堡党大会的护卫部队(即元首卫队)指挥官,他严守希特勒“在我之后最多只能有六辆车跟着”的命令,制止了试着追随希特勒的党内干部车辆,由于他的并公执法和严守命令,深得希特勒的欣赏,由此得到关注。1937年,出版《步兵攻击》一书,其中的理念和希特勒的理念一拍即合,由此得到重用。

接下来,隆美尔担任了元首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元首装甲护卫师师长,也正是因为贴近元首,在闪击战开始初期,希特勒希望自己手下有人去前线立威,才有了隆美尔的机会。隆美尔请缨指挥装甲部队,但是陆军部的人觉得步兵出生的军官不适合,经过希特勒特许,1940年2月15日,隆美尔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

可以说,没有希特勒,曼施坦因照样是帝国陆军的优秀军官,但是没有希特勒,隆美尔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具体能力上


曼施坦因的战功,是靠学,思,行积累寄来的,隆美尔的神话,是靠打,疯,宣制造出来的。

二战初期,比如进攻法国时,曼施坦因是制定整个作战计划的,而隆美尔是在前线冲的。可以说一个是战略理论的谋划者,一个是这个理论最优秀的战术实践者。

而纵观两位军人在二战中的表现,曼施坦因一直都是负责制定宏观的作战计划,闪击波兰,闪击法国,巴巴罗萨,克里米亚,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第聂伯.....曼施坦因不但亲自制定作战计划,从法国以后,更是带兵更最难打的毛子直接pk。即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他的很多决策都是绝对正确,为大局考虑的。无奈希特勒不领情,把人家免职了。

相对来说,隆美尔没有制定全面宏观的战略计划的经历,其次也没有怎么和苏联的虎狼之师交手。但是隆美尔的点点功绩,都会被纳粹的宣传机器大肆表扬和宣传。因为希特勒就是要把一个听话,不和自己作对,勇敢执行进攻命令的下属打造成全军,全国的神话。

隆美尔的崛起,是因为他在非洲的猛打,但是,德国的主要精力是在东线,希特勒不可能把战略重心放到非洲,实际上到了后期,非洲的局势也是焦头烂额,隆美尔也无法避免颓势,被调走守西线。从这里其实可以反映出来,在整个战略布局上隆美尔是不如曼斯坦因全面的。事实上,曼斯坦因在东线的很多策划是非常棒的,如果不是因为小胡子瞎比划,那么也有可能达到既定计划。

可以说,一个师,一个军团离不开隆美尔,但是德国陆军离不开曼施坦因。

最终,曼施坦因和隆美尔都和希特勒产生了分歧,不同之处在于,靠希特勒一手提拔起来的隆美尔最后被逼自杀,而一直就不怎么鸟希特勒的曼施坦因活到了战后,并且还风生水起,

纽伦堡审判期间没有被起诉,而是以证人的身份出席。1949年,迫于苏联压力入狱,1952年由于健康原因而提前释放。而冷战期间,1956年,获聘为西德国防部高级顾问,继而成为北约的军事顾问。怎么搞事情,整个北约,甚至英美都得像曼老爷子请教,这个已经算是无冕之王的至高荣誉。

今天的更多人喜欢隆美尔,更多可能是因为他是个草根,而时势造英雄,在战争中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自己的阶级,过后又因为命运的戏弄陨落。这比起曼斯坦因生下来就带着光环的一生更令人唏嘘感慨。


HannibalLecter


个人观点也是认为曼斯坦因的军事才能在隆美尔之上,曼斯坦因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管在哪个战场,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战术战略出来,然后总感觉如果能按曼斯坦因的战术执行下去,就能带走最终的胜利。最后德国输了,曼斯坦因却非常不服气,二战后成为战犯被判监禁,在监狱的日子没事就写书,其实就是骂希特勒,骂戈林,骂总参谋部,一群傻 B瞎指挥。而隆美尔也是军事天才,总能以少胜多,在法国战场被称为魔鬼师长,在北非被称为沙漠之狐,但是结局比较悲剧,最后被希特勒怀疑参与了刺杀行动而被赐死。个人觉得两人在军事上的天赋还是曼斯坦因要厉害一些!


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给人的感觉就是军事完美型的天才(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即使是德国公认的三大军事天才中,曼斯坦因也绝对是最璀璨的那一个。曼施坦因是军人中罕见的全才,一流的军事指挥官也是一流的参谋长,在进攻法国的作战行动中,希特勒采纳了他制定的战略而大获全胜。而在东线战场对苏作战中,特别是后期作战,曼斯坦因的战略思路和希特勒的完全不一致而遭到了否认,这应该是德国的一大遗憾吧!曼斯坦因的思路是集中兵力采取大迂回、大机动真去主动消灭苏联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思路,大胆灵活作战,要打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在进攻中,要敢于放弃次要目标,要凭借德军高机动性快速大量的歼灭敌人;而在防守中也要敢于放弃,保全自己,看准时机集中兵力、断敌后路,围而歼之,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通过高度机动和灵活运动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与希特勒强调的打正面战,不许后退一步的保守思路完全不一致,因此并没有得到采纳。

在曼斯坦因的为主导的各大战役里,往往都是以少胜多,非常擅长以快速机动、高度灵活的机动方式作战,是这方面的一个鬼才,他只会克里米亚战役面对4倍与己的苏军取得大胜,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会战都出自这位元帅的手笔,总是能根据不同环境制定不同的战略,整个东线战场有曼斯坦因的德军和没有曼斯坦因的德军那绝对是两个概念,个人觉得他至少延缓了德国失败1~2年的时间。

曼斯坦因是比较传统的德国军官,即使不满希特勒、戈林、总参谋部制定的战略,也会绝对的执行;他对自己的部下将领非常的信任,基本都是制定总战略,而不大去干预前线作战(这可能和希特勒总是干预他的作战思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将帅和睦融洽,也非常听从他的指挥。如果非要找他的缺点?他的缺点就是对希特勒、戈林、总参谋部非常的不满,总认为他们实在瞎指挥,这在他坐牢的日子里写得书中就能明白。曼斯坦因确实是军事上的奇才,他和古德里安一起将闪电战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成功的建立了坦克军种实际作战体系,火炮应用等发挥到极致,他的陆军的多兵种合作等机械化作战理论的意义是具有划时代的。不过大势这个东西也不是曼斯坦因能违逆的,当世界都团结起来反对德国的时候,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逆的!


隆美尔

而隆美尔是另外一种战术天才,他总是不按常规出牌,他和那些传统的德国军官有着天然的区别,有点《亮剑》里的李云龙,作战前总是亲自坐着飞机观察地形,甚至坐着飞机去侦查敌人的动向;作战时他每天就开着车穿梭在各个前线,亲自对前线将士下达作战命令,前线效率高得惊人;而且统帅总在前线,前线的士气也是高得惊人,希特勒为此专门几次找他谈话,担心他的安全问题。他在实战中不按常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觉得什么好用、实用就执行,比如他给部队进攻制定代号,一个代号代表一个命令,在指挥时简化了程序,特别是火炮对前线的支援就快速了很多;他还让前线部队留下路标,后续部队跟着前面部队路标行军等等,这些都是那些传统的德国将军们诟病他的地方!

但是隆美尔有些过于蝶傲不驯了,有些过于看重战功,与希特勒的关系又太好,有时候不大听从前线总指挥的调度,认为对的就会去做,在进攻法国时就有些冲得太靠前而与后续部队有些脱节,在北非更是天高皇帝远,连希特勒和总参谋部的命令都敢违逆,德国在非洲的战略是守,将英国的军队拖在非洲,而隆美尔却“玩”得很大,一路进攻至埃及的阿拉曼,造成部队补给线过场,意大利的补给又有些坑爹,最后大败而归。而整个过程德国参谋总部的战略方针只是守住非洲而已。后来希特勒要求隆美尔死守,但是他来了一个千里大撤退退回利比亚!他的战略思路和德国参谋总部的战略思路完全不一样,当元帅还是缺一点整体战略思路,缺少对大局的掌控!

而且隆美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有些贪功,在他还是一个士兵时就如此了,为了一个“十字勋章”耿耿于怀一辈子,在法国战役进攻中也是如此,他在表述战功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那些配合他作战的兄弟部队,功劳都是我的,其他部队的作用不提也罢!因此和兄弟部队的关系总是搞不好。在北非前期也和一个师长关系闹僵并将其调离,还有些听不进部下的建议等,好像毛病说得有点多,但是其实个人是很喜欢隆美尔的!


曼斯坦因和隆美尔算是两个特点有些相反的元帅吧!如果将曼斯坦因和隆美尔互换一下,有曼斯坦因去北非,隆美尔攻打苏联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一个在需要坚持自己战术的地方服从了命令,另一位则是无论如何也要坚持自己的主见,隆美尔可不会像曼斯坦因一样的总参谋部的命令绝对执行,而曼斯坦因一定会在非洲贯彻希特勒的命令,两者角色互换不知会有怎样的改变?


狼烟火燎


这个不需要问为什么,看看他们的对手和战绩,必然得出这个结论,隆美尔从没在东线作战过,而曼施坦因一直在东线作战,创造过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隆美尔是战术天才不假,但战役战略层面的大局观比曼施坦因差很多。这和两人的出身和经历有很大关系。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7年担任上尉连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部队主官和军校教员、校长之间交叉任职,1938年任元首大本营司令,并晋升少将,1940年担任第7装甲师少将师长,1941年担任德国非洲军团司令,该军团巅峰时期在10万人左右,1942年5月,因为在北非的巨大成功,隆美尔升为陆军元帅。曼施坦因1887年出生于将门世家,1915年晋升上尉,1920年才担任连长,比起年少得志的隆美尔,成长经历更加够重,由于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并在陆军参谋部任职过副总参谋长,曼施坦因的战略战役级作战筹划水平远远超过只有基层部队和院校任职经历的隆美尔,虽然早年的晋升落后于隆美尔,但1939年时,他担任伦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参加了波兰战役,1940年,作为38军军长,入侵法国,同时也是入侵法国的计划制定者。1941年作为装甲军长入侵苏联,1942年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基辅战役中,以55万兵力对阵苏军85万兵力,最终歼灭苏军65万人,德军损失仅有12万人。


五星红旗荡倭平夷


隆美尔虽然和曼施坦因同为德国陆军元帅,可是在隆美尔最辉煌的非洲作战生涯里其指挥的军队从未超过10万人,兵力相当于集团军的级别,顶多算是一个战役级别的作战。虽然后来担任了非洲集团军群的司令,可是并没有做实质的指挥,在关键的突尼斯会战中隆美尔也远在德国。之后在抵抗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时任B集团军群司令,巧的是在登陆那一天隆美尔还是没在前线,之后回去不久即遭盟军轰炸受伤。


而曼施坦因指挥的几次战役如克里木战役、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会战都堪称东线最经典的战役,尤其以哈尔科夫反击战最为意义重大,让德军的溃败至此止步,重获东线战略主动权。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其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也是突破最深的,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得到了众人的公认,被认为是出任陆军总司令最合适的人选。

隆美尔和曼施坦因的指挥风格也截然不同,隆美尔很少待在他的军团司令部,而是经常在前线的各师之间穿梭,直接干涉前线指挥官的指挥,而他自己由于不经常在司令部其日常命令大都由其参谋人员下达,这同德军上级一般不干涉下级指挥的传统相违背,这一点遭到了许多德军将领的指责。曼施坦因则是典型的德军参谋总部人员,很少下达具体的作战计划,尽可能提高下一级军官的能动性,这也是他得到绝大部分德军高级将领认可的关键。



平心而论,隆美尔的军事才能并不比曼施坦因差多少,曼施坦因代表的是德军参谋本部的传统,而隆美尔则是更加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人们总是喜欢尊崇正统。


战略论


不是有人说,本来就是。曼施坦因可以说是德国的头号战略家。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还有古德里安之所以在法国打得如此顺利都是他的功劳。

都说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心甘情愿的接受他的领导。

苏联前期朱可夫是斯大林的救火队员!后期曼施坦因就是希特勒的救火队员了!

你就可以想象曼施坦因有多厉害了!


王浩田1


曼施坦因是德国总参谋部培训出来的优秀人才,具有极强的全局观和战略思维,在东线战场上能够以战略观念考虑战术问题。而隆美尔战术能力强,但战略观念几乎没有,且隆美尔不懂政治。


志摩37918289


在曼斯坦因这些普鲁士军官团眼里隆美尔就是佞臣 有些太狂妄不羁了 其实总战力都差不多 不要扯兵力 希特勒也没给隆美尔那么多人 还是被希特勒亲手提拔的 本来就是两个极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