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都城到底在洛阳还是西安?

737_硬翅


关于西周的都城在西安还是在洛阳的问题我来作答,相信初中历史课本早就给出了答案,再有《新华字典》也有简单的图解,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有专业解读——。现在是网络时代,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我是来看评论的。”。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丰镐遗址”文物保护碑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以至于影响了我们村乃至我们街办的拆迁开发等工作。如果河南洛阳朋友要争,建议先去国务院,先摘掉我们这里的帽子,然后爱谁谁去。官方的解释西安,古称长安,丰镐等,其中丰又作沣,大部分在今陕西西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街办,位于沣水(河)西岸。镐在沣河东岸,归沣东新城斗门街办辖。咸阳是秦都,汉隋唐叫长安,西安是明朝以后的称呼。西周王朝是奴隶制国家,在现在看来,可以是一个大的部落群体,以农耕文明为主,兼有游牧性质的群体,在建国以前,在今甘陕境内经历过不下四五次大的迁徙,同时那时候的城市有市无郭,城市布局可以是方的,也有可能是圆的,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受人口的限制,不可能达到今天一个县城的规模。如果你是不友好的朋友,整天这个戎那个戎的,只说明在周以外还有很多别的部落,这几点也是大家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原因,就是把原来文明夸大了,放大了。


王伟2361


悦史君能明白题主的意思,问的是西周王朝的都城问题,但实际上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东周的诸侯国西周国,简称也是“西周”。所以,下面话分两头,逐一说明详实。

首先说西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都城。

第一,西周王朝的都城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

第二,周文王时期,率部灭崇(位于陕西关中)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

第三,周武王时期,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今西安)。丰京是西周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两者合称丰镐。

至此,西周王朝的都城是西安无疑。

第四,周武王灭商后,感觉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想在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但这一想法尚未实现,周武王突然病逝。

第五,周成王即位后,继承了周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都,“宅兹中国”。为此,周成王还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

第六,周公东征结束后,按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第七,东都洛邑建成后,也成为了西周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第八,西周时期,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综上所述,周武王灭商建周,到周成王兴建东都洛邑前,西安是西周王朝唯一的都城;东都洛邑建成后,西周王朝实际上实行双都制,西安和洛阳同时成为都城。

也因此,在犬戎之难后,周平王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成周洛邑,开创东周王朝。

再说一下西周国(公元前440年-公元前256年)的都城。

第一,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都城就在东周都城洛邑附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

第二,公元前367年,在公子根的叛乱后,赵成侯“与韩分周为两”,东周王畿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西周国的都城仍在现在的洛阳。

第三,公元前315年,东、西周分治,周赧王徙都西周,西周国的都城还是在现在的洛阳。

第四,公元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君投降。

第五,同样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夺取九鼎,东周覆亡。

由此可见,西周国的都城一直都在现在的洛阳。


历史这样说


西周的都城经历了数次迁徙,但是总体看来,都是在关中平原范围内移动。

其中比较重要的定都点有两个,丰邑和镐邑,两地均在今西安辖内。

由下图可知丰、镐二京和今西安的相对位置。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节选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周文王初期居于岐邑,而在其征伐崇侯虎之后,开始营建丰邑,周之国都也从岐迁至丰。至于丰邑的位置,经过现代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丰邑在今天西安南部沣河中游西岸。具体位置在今客省庄、马王村、西王村一带,东以沣河为界,西至灵沼河,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到新旺村、冯村,遗址的总面积大约有12平方千米。丰邑地处渭水中游,相对于岐邑,丰邑地形更为开阔,且有关中平原最大的河流——渭水作为交通线路,显然更适合作为国都的落址之地。

文王逝后,武王继立,再次迁都于镐邑。

《诗经》中有记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水经注》云:“渭水又东北与鄗水合,水上承鄗池于昆明北,周武王之所都也”。

镐京的位置在沣水以东的滈池附近,即今天陕西省沣河中游的东岸,北至洛水村,南至斗门镇,东达昆明池故址,西靠鄗水故道。文王所建的丰邑在今陕西省西安南沣河中游西岸,而镐邑就位于今陕西省沣河中游的东岸,所以两邑之间的距离很近,可以说只是中间仅隔着一条沣水。自武王建立镐京以后,丰邑仍继续使用,西周早、中期诸王和大臣常有居于丰邑处理国事的。武王之所以营建镐邑,学界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武王在克商后感到了原来的丰邑不敷应用,所以才向东边扩展,另建镐邑。

丰镐遗址位于沣河两岸的二级阶地上,早已为考古工作者所证实。在周平王东迁以前,丰镐一直是西周的都城。所以,丰镐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三四百年之久。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在关中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西周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强盛时期,那么丰镐便是这个强盛时期的标志,关中平原也因这座都城的出现而受到世人的关注。


历史宝藏


又见西安洛阳日常撕。。。先声明不是陕西河南人,不要乱发户口本了。

今天的首都就是北京一个没问题,但是古代长期是两都甚至多都制,不同城池的承担不同的中央行政职能,那就可以说是都城。

至于西周,周天子直属的除了一些零散的小邑,其实只有三四个大城:一个是岐周,今天的陕西岐山一带,宗庙所在地,而最早的都就是有先君宗庙的地方;一个是镐京/沣京,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西方的行政中心;一个是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东方的行政中心。这几个大城实际上都是西周的都城。

洛邑是都城,或者说东都,根本没什么问题。出土青铜器《何尊》铭文就说“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武王灭商后就考虑以这里作为东方的居住点。“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后来成王营建洛邑并定居,把象征王权的九鼎也迁到了这里,周召分治时,周公也是以洛邑为基地辅政的。

从逻辑上讲,洛邑也应该是周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因为周初和西北戎狄关系尚可,而更需要统治的是东方部族,加上中原也是夏商以来认为的“中国”。这也是周武王当初考虑的原因。日后的周天子经常往来于东西二都,比如周穆王出游就是以洛邑为起点,周幽王的太室之盟也在洛邑附近。所以洛邑作为都城也是可以认同的。


林屋公子


周武王灭商后,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申侯和犬戎杀死周幽王,西周退出历史舞台。次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阳,延续西周政权,史称东周。西周和东周合称周朝。



关于西周的都城所在地,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由此引发的新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在今西安沣河两岸建立丰京和镐京,合称丰镐,又叫宗周,是周朝的都城。周朝的第二代国君周成王又在今天的洛阳境内建立东都洛邑,包括王城和成周两座城,应该是周朝的陪都,丰镐才是西周真正的都城。

也有很多人认为丰镐和洛邑都是都城,丰镐是西都,洛邑是东都。也有人认为洛邑才是西周的都城。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依照后来 “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的历史,可以看出,西周的都城应该是丰镐,以上的两种观点的缺陷就显露无疑。


所以说西周的都城应该在丰镐(今天的西安境内),是第一性的,而洛邑只是西周的东都,属第二性的。


先秦史


武则天代唐建周,在洛阳登基,改洛阳为“神都”。关于武周王朝的京师《全唐书》记载:武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才诏告天下;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长安为西京,神都洛阳为东都。

长安是“京畿府”!洛阳归属于“河南府”!长安是“京”!洛阳是“都”!历史上“京”是大于“都”。个人认为:长安是武周集团办公总部,洛阳是武周仅次于长安的办事处!


睁眼看西安


找到了西周王陵,也就大致可以推断出西周的国都。遗憾的是到现在一座王陵没有找到。成周洛阳没有什么争议,宗周在宝鸡或西安还不能肯定。另外把九鼎放在成周洛邑,其含义也是很明确的。不要再说什么陪都,西周青铜铭文和春秋战国的典籍中只有宗周和成周之说,没有陪都一说,那只是一部分人的意淫的想法。


一边是荒芜一边是繁华


你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就有错误!西周不属于西安,也不属于洛阳,他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成熟期,西周文化发源于陕西宝鸡,在宝鸡岐山孵化、生长、成熟,最终推翻殷商“定都”西安镐京。至今长安阿迪村一带还有“文王灵台”马王一带还有“西周车马坑”,周围还有庞大的“丰镐遗址”保护区及西周陵墓群。


红星闪闪耀秦川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一、先王时期

1、豳地。

公刘继承祖业,用心经营,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庆节即位,在豳地(现今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建国。

豳地是夏朝西部与戎狄接壤的地区。

(1)当地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容易接受农耕文明,跟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匹配;

(2)在政治上属于是“三不管”的地界,适合国家发展初期;

(3)当时是夏朝末年,商朝在东部崛起,在吞并周边小国之后,挥师西向,中原地区战火纷飞,西部相对稳定,没有太多的军事行动。

2、岐下。

古公亶父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借戎狄入侵之际,利用民众趋利避害的心理,迁移到岐下(今中国陕西宝鸡的东北部)。

与西安同处于关中地带,而西安则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十六朝古都。当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地势险要,戎狄要攻打的时候会相当困难,离商场的国都又比较远,非常适合建都。

二、西周时期

1、丰(今西安西南)

西伯昌在被释放且获得“征伐诸侯”的权利后,励精图治,之后伐犬戎和密须解除了周朝北部和西部的威胁;伐耆国(黎)和邘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伐崇侯虎,避免周军出征商朝,国内空虚的时候,崇侯虎趁虚端了周朝的老巢。再次迁都到丰(今西安西南),加强对关中地带的控制,也为攻打商朝做好准备工作。

2、洛邑(今河南洛阳)

(1)武王时代:牧野之战后,武王为了加强太行上以东地区的管理,在洛邑修建周都进行了测量规划,之后离去。

(2)成王时代:成王住在丰邑,派召公再去洛邑测量。周公又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里。成王把殷朝遗民迁徙到洛邑。

(3)西周时期只是营建了洛邑,但都城一直在丰(今西安西南)。

三、东周时期

平王登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西周结束,开始进入东周阶段。

总结:

1、周朝都城总共经历了四次迁徙,一路向东。前三次都是顺应国家发展趋势主动迁移,最后一次是被迫迁移。

2、西周都城是丰(今西安西南)。


师说历史


现的洛阳和西安,曾经的洛邑和丰镐,都能算得上是西周的都城,或者不只如此。

周室先祖名弃,后稷或说是官名或说是指周人为务稷的部族。后稷初封于邰(陕西武功),后稷的儿子不窋觉得夏后氏式微于是弃官奔于戎狄之间。周族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阶段是“去稷不务”,也就是说不农耕了,开始仿照戎狄的生活方式。

大概经历了四百多年,经过了十一代的首领,到公刘时“国于豳”。豳,山西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汾河之阴有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很可能与后稷有关。从公刘到其八世孙古公亶父,周族一直栖息在豳。古公亶父受薰育戎狄之逼迫,止于岐下。

周人的王气就从古公亶父开始。之前迁居的地方都称不上有都城。太王古公亶父率周族迁居到周原之后经过占卜和商议谋划,觉得此地可居,于是“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召司空、召司徒,划定界限,哪里是垄亩,哪里是民居,哪里宫殿宗庙,这明显就是建都的格局。《诗经*绵》里还说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皋门就是王都的外城门,应门是正宫之门,冢土是祭坛。这也可以证明这座兴建的城邑就是周族的都城。这正是周人的王京,并且考古发现也证明周原的岐山凤雏村及扶风召陈村都有大型宫室遗址,正是气象宏大的宗庙宫殿。这座有宗庙辟雍的岐山旧京是周族的发源地及宗仰的中心以及精神的支柱,其地位不可小觑。

随着时间向后推移,周族的首领传到了文王姬发。文王姬发在位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征伐崇侯虎。值得注意的是在征伐崇侯虎之后,《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两件事衔接这么紧密不能说没有关系。丰,在现在陕西西安的西南。很有可能丰原来是崇侯虎的地盘,周族在此作邑向东推进,这是克商中的重要一步。

《竹书纪年》文王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经营镐。镐在西安西南的沣水东岸。《大雅*文王有声》里说“镐京辟雍,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听说起来就是镐京为都,从此以后方国诸侯无所不服,周的基业从此也就奠定了。

不过从考古发现来看丰镐一带只有窖穴遗址,没有大型宫殿遗址。丰镐应该是周族在向东推进的过程中的指挥中心,后来演变为行政中心。倒也可以与岐山旧京一样作为都城看待。

周克商之后,召公经营洛邑为成周,渭水流域的旧地号为宗周。因此实际上西周有三个都城:岐山王京、丰镐还有洛邑,都是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