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央視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播出後,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捧,在首期節目中,第一件亮相的國寶就是:樣式雷建築燙樣。人們常說,“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雷姓家族設計了故宮、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等耳熟能詳的古建築,也留下了大批樣式雷設計圖檔。

從這一檔節目中,我們瞭解到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古建築也承載著千年的文明,而座落在洛陽的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乃佛教傳入中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

而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輝煌的建築之一。

這兩座建築,一個是東方宗教建築的典範,一個是西方宗教建築的經典,兩座建築穿越歷史,互相碰撞出建築美感的火花。

一、中西方宗教建築的空間結構

1、白馬寺的和諧之美

中國的建築講究空間佈局,以及與環境的融合之美,和諧而自然的統一在一起。我國先秦時代的建築,高閣樓臺,華宇建瓴,壯美輝煌,有著的大氣磅礴之美。

隨著漢代儒家思想的漸漸浸潤,漢代的建築開始走向“中和”、“內斂”之風,中國古代建築在思想上,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的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築的發展。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

洛陽的白馬寺因為受佛教的影響,形成以塔為中心的四方式空間佈局,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斷演變成中軸對稱式空間佈局形式。

白馬寺經歷過四次重大的重新修復活動,每一次修復後,都體現出當時的宗教建築審美。佛教從東漢永平十一年傳入中國,“寺”在當時是和廟沒有關係的,到佛教傳入之後,“寺”的功能才轉變為宗教禮拜之地。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白馬寺是官署轉變成的寺廟,由於佛教的傳入,白馬寺功能的轉變,建築風格就開始有所變化了,中國的宗教建築受印度佛教的影響,主要以塔為中心,周圍才是房舍圍繞,這種四方形佈局,其建築樣式與印度的宗教建築一脈相承,同時又與中國最初的“禮制”相結合。

隋唐時期,白馬寺被重新修建,以塔為中心的佈局已經不再作為建築的主要佈局,而是以對稱庭院為主,中軸對稱式的空間佈局漸漸形成,即使是後來的不斷修復,也沒有打破這個建築局面。近代的重新修復,基本是遵循的中軸線佈局形式。

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國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在洛陽城東十多公里處,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陽西下,晚霞映照白馬寺紅牆碧瓦的殿堂,襯托蒼松翠柏,寶象莊嚴,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宗教建築的精髓,在選址上力求“天人和一”,“自然與共”。

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個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尺寸和真馬大小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洛陽白馬寺

隨著時代的變遷,白馬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之地,也成為了重要的旅遊景點,是河南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依託白馬寺的文化,發揮著他歷史傳承的作用。

2、巴黎聖母院的疏離之美

巴黎聖母院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宗教場所。

與白馬寺不同,巴黎聖母院座落在巴黎的鬧市區,建在西堤島上,島不大,僅僅有面積0.25平方公里,但是他確實巴黎的搖籃,是一座城市的標誌,也是巴黎人的精神圖騰。

其哥特式建築風格,使他充滿了神秘感,哥特式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後來哥特式逐漸引申為,“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比如建築藝術,文學,音樂等哥特式。巴黎聖母院之所以是哥特式風格,也許就源於它宗教的屬性。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2000多年前,西堤島還不具有現在的樣貌,島上樹林密佈,沼澤縱橫,還是荒無人煙的一座小島,公元初,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他們在島上大搞建設,使得塞納河畔變得繁榮起來。

公元四世紀左右,隨著基督教的深入傳播,聖特埃努教堂拔地而起,這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前身,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與洛陽白馬寺一樣歷經幾次修繕,終於在1625年徹底完成,此刻他的全部面貌才展現於世人面前。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之作,教堂進深130米,寬48米,高35米,有超級大的容納量,可以在這裡舉行萬人典禮,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紅衣教主就出現在這裡。

巴黎聖母院的特殊位置承擔著,連接城市街道系統的角色,同時教堂前有容納人們活動的廣場,承接著人們與宗教活動的紐帶。巴黎聖母院從外觀結構上呈現精密的幾何比例。這就與中國的宗教建築有很多的區別,中國的建築講究“中和”,而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充滿了具有張力的穹窿與尖拱,使得人們心理上產生了敬畏。

東西方由於審美的差異性,以及文化的差異性,所形成的建築風格也是有所區別的,東方講究和諧,自然之美,而西方的宗教建築表現出另外一種高冷、疏離的審美。

二、歷史的滄桑

1、白馬寺的毀滅與重建

在白馬寺創立之後的百餘年,可以說是白馬寺風雨飄搖的歷史,幾經毀滅,又幾經重建,白馬寺在毀滅中涅槃,直到獲得新生。

東漢末年的洛陽城動盪不安,各路豪傑四起,戰火紛紛,“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使洛陽這座城市飽受摧殘。史料記載,董卓焚燒了洛陽宮廟以及人家,董卓之亂時,洛陽城哀鴻遍野,餓殍滿地,士兵焚燒南北宮以及宗廟、府庫,以及平民家庭,在這樣的亂世,人們尚且活命艱難,更何況是一座寺廟,早被毀得不成樣子。

曹魏與西晉之時,佛教漸漸發展,白馬寺終於在風雨之後迎來彩虹,在此刻他是平靜的,靜靜的在歲月中綻放光彩,白馬寺在這階段也得以修復重建。

西晉末的永嘉之亂,再一次把白馬寺推向了深淵,亂世之中,人皆無可躲藏,可以想見白馬寺會經歷一些什麼,殺戮與蠻橫,這就是亂世最好的註解。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大雪之下的白馬寺


北魏末年,楊衒之記載:“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艾蒿,巷羅荊棘……”,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來,當時的白馬寺是怎麼被毀滅的。

隋唐時期都有對於白馬寺的重新修建,幾經戰火的白馬寺終於再一次煥發出灼人的光彩。唐代武則天時期,白馬寺迎來了一場大修,垂供元年685年,《資治通鑑》記載:“太后修故白馬寺,以僧懷義為寺主。”

北宋太宗淳化年間,白馬寺經歷過一次修整,隨後的元朝,明朝都對白馬寺進行了修復工作。

雖然這些資料都不多,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白馬寺的風采,穿越千年永不褪色。

2、巴黎聖母院的風雨滄桑

巴黎聖母院從建立之初,就被認定是一個綜合性的場所,他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宗教這麼簡單,巴黎聖母院承擔著民眾、宗教、政治等等重大典儀的意義。

和白馬寺一樣,世界上傑出的古建築都是經歷過歲月洗禮的,巴黎聖母院也逃不過歲月的魔咒。

1789年,大革命大爆發期間,巴黎聖母院遭遇到了歷史上最嚴厲的洗劫,整個教堂被破壞殆盡,只留內院門上的聖母像。教堂內所有的東西都被搶走,只留下一口大鐘,所以雨果在《巴黎聖母院》的小說裡,創造了一個敲鐘人卡西莫多。

公元1802年,巴黎聖母院終於迎來了一個新生,拿破崙再一次賦予了巴黎聖母院宗教的職責。1804年,七世教皇主持拿破崙的加冕儀式,到了19世紀中期,巴黎聖母院迎來了一個新的開始,巴黎的著名設計師,主持了巴黎聖母院的重新修建,將原來活潑的藝術風格統統修改掉,已期能夠表現出宗教的嚴肅性來。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室內的巴黎聖母院

歷經182年的滄桑歲月,巴黎聖母院以最美好的姿態迎接著人們的審視,它向世界展示了它古老的文化,以及氣勢的恢宏。

可是巴黎聖母院在2019年的4月15日發生了一場火災,自此一個寶貴的人類遺產被毀滅。

洛陽白馬寺踏過歲月的痕跡,走過了滄海桑田,依然在風雨中屹立,幾經毀滅,又幾經重建,才讓人們到現在還可以看到它的風采,巴黎聖母院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獨特的哥特式建築成為人們心中的聖堂,雖然大火無情的摧毀了歷史的標本,可是人們心中始終有一個完整的巴黎聖母院。

三、空間結構的對比

歷史上的白馬寺經歷過幾次重修,而現代我們看到的白馬寺,也是經過多次修復調整之後,才有瞭如今的模樣,隨著白馬寺功能的轉換,其建築風格除了沿襲前代風格外,更加強了遊客的體驗功能。

寺內大殿由五重大殿,四個大院,以及東西配殿和廂房組成,其總體佈局是縱深式院落佈局形式,寺前為山門,山門內東西兩側有鐘鼓對立,軸線由南面向北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中軸線的最後是清涼臺上的毗盧閣,左右兩側分別為法寶閣與藏經閣。

大雄殿是寺內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殿宇,整個寺院以大雄殿為佈局中心,依次展開,寺內的五座大殿都處在一箇中軸線的位置,而這個中軸線也把各處的建築有機的分佈開來,形成一個基本對稱的建築局面。

白馬寺的地勢比較平坦,坡度存在,但是並不是很大,緩慢上升的地勢加強了南北軸線縱深感,這條中軸線就是白馬寺建築的精髓所在。

而巴黎聖母院從正門到室內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幾何形式,室內正殿高於兩側附屬的結構,屋脊處有一座90m的高塔,底端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遠遠望去好像與天際毗鄰。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巴黎聖母院結構圖

教堂進深130米,寬48米,高35米,可以容納萬人一起做禮拜,其中有1500人可以坐在講臺上,堂前的祭壇中央供著大理石浮雕——《最後的審判》,迴廊以及牆壁門窗上都有精美的繪畫與雕塑,此外還有漂亮的彩色玻璃。

巴黎聖母院的所有的屋頂、塔樓等等都採用尖塔作為裝飾,採用了龍骨結構,這種結構特點可以使拱頂升高,顯得空間寬大。

巴黎聖母院的建築結構獨特,藝術價值極高,是一座融合宗教與藝術結合的偉大建築。雖然在2019年那場大火裡,被毀掉,但是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四、兩種文化的碰撞

從兩個宗教建築的選址來看,洛陽白馬寺是在遠離鬧市區的洛陽城東十多公里處,而且與邙山、洛水相輔相成,從這個選址角度也反映出我國的宗教思想。

清修”、“出世”是宗教的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宗教場所不能選擇在鬧市,早期的宗教之地,並沒有被賦予民眾集會的目的,或者有旅遊功能,寺院只是僧人們“清修”與“出世”的所在之地,就像詩句裡所寫:“禪堂花木深”“深山藏古寺”

而西方的宗教,神具有守護城市的作用,在神的庇護下,人們才能享受安詳,所以巴黎聖母院的選址在鬧市區中,可以成為人們集會,聚集的場所,神權至上無上的宗教信仰也是巴黎聖母院被修在鬧市區的一個原因。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中國的宗教建築追求的是“天人和一”,“自然和諧”,面水背山的建築方式,與周邊的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強調自然景觀與人為建築的和諧與共,這也是宗教思想與自然相處的不期而遇,在建築群體上,以洛陽白馬寺為例,追求的是中軸之美,和諧之美,反映的是穩定、中庸、平和、共生的自然之道,這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一次展現,在建築藝術上的延續。

巴黎聖母院的建築體系反映了單個建築的雄奇之感,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高冷、疏離,尖拱與穹頂,都反映出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它的建造全部採用天然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

中國的宗教建築往往會反映出自然流通之感,重視人的自然感知,神的意義是與人的溝通;西方的宗教建築強調了神權的意義,所以其建築風格往往以莊重、巍峨為主,建築風格的個性化更加強烈一點。

洛陽白馬寺與巴黎聖母院的比較,碰撞出東西方宗教建築的恢宏

塞納河與巴黎聖母院

東西方宗教建築的碰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一場藝術的對話,兩座宗教聖地都經歷了歲月滄桑,見證了歷史變遷,宗教建築的和諧與美感,如白馬寺的晨鐘暮鼓,巴黎聖母院的“瑪麗”大鐘,穿越時空,餘音嫋嫋,依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