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故事」鹽商劉氏家族“富六代”

貢井的劉氏家族是有名的鹽業世家。到了民國時期,劉祉茲,劉景賢兩兄弟大力發展鹽業,並一舉成為貢井鹽商“四大家族”之一。然而,在劉氏家族中最先涉足鹽業,發展鹽業的是他們的祖父劉棟義。

劉氏祖先是從太原遷徙到榮縣,在榮縣安家後,人丁興旺了又分了家。有的遷到川內宜賓,資中等地,而劉棟義這一房就遷到了貢井。

劉棟義為人誠懇,能幹刻苦,一到貢井就被草田的謝家請去當管家。這個謝家後來出了一個辛亥革命的烈士謝奉琦,被孫中山先生追認為“左將軍”。謝家大院也被命名為將軍府。劉棟義在謝家做事井井有條,天長日久,謝家人對劉棟義十分信賴和敬重,後來還讓劉棟義在謝家大院後面架起三口大鍋,用碳花熬鹽,其灶房取名“人興灶”,結果效益不錯。雖然當時產鹽稅收高,但由於生產成本低,鹽價好,所以還是很合算。謝家人眼看劉棟義熬鹽嚐到了甜頭,於是投資入股讓劉棟義正式經營鹽業。灶房擴大了,又改名為“豐慶灶”。

後來,劉棟義花巨資在貢井老街的塘灣打造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分四層,為三天井複合型四合院,規模宏大,建築結構複雜。這時劉棟義膝下有三個兒子:長子劉維齋,次子劉炯齋,三子劉敬齋。接下來就是三房人,所以新打造的劉家大院曾取名“多慶堂”。三個兒子繼承父業繼續經營鹽業,劉家日漸興旺。兒孫滿堂後,多慶堂也住不下三房人了,後來長子一家遷到陳家祠堂,三子一家遷到艾葉鄉,只剩下次子一家留守多慶堂。

劉棟義老年信佛,也樂善好施,若鄰里鄉親缺糧,他就給些“米條子”,讓他們拿到米行去換成米,米行再和劉家結賬。若是無錢看病也同樣叫到有約的藥房看病撿藥。劉棟義對其它公益事業也捐款不少,故人們常叫劉棟義為大善人。

衣食足而禮儀興,劉棟義也想到他和三個兒子都沒有讀過書,因此他在多慶堂門口外的小房內辦個學堂,專請貢井的文化名人林悅蔥來教私塾。後來,孫輩中讀了私塾的劉祉茲當了團總,掌管地方武裝;而劉景賢更是考中了秀才,他不僅能寫會算,尤其能說會道,憑著他的文才口才,辛亥革命後他擔任自貢地方議事會副議事長,四川省議會會員,富榮西場評議公所評議員。兩弟兄一文一武,把劉家的產業搞得更加紅火,使之成為貢井鹽商“四大家族”之一。

在家讀了私塾的重孫一輩也不示弱,其中劉聖瞻,劉聖基兩弟兄仍然繼承家業,有了長足發展,不僅有井灶若干,還有鹽垣,錢莊及油麻商號。而重孫中的劉棣常,劉極常在家讀了私塾後,去成都讀完中學,最後分別就讀川大和西南聯大,又先後回貢井教中學。劉極常後擔任旭川中學校長,教育局長,副市長,市人大副主任等職。

鹽商六代,差不多蔓延了兩個世紀。從三口大鍋起家,傳到第三代便使劉家齊身貢井“四大家族”。這與早年劉家自辦私塾,重視啟蒙教育不無關係。邱昌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