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

​导语

开心了就爽快地笑,悲伤了就痛快地哭,这是小孩子自然的情感反应。秦汉之前是我们文明的儿童时代,情感表达就比较直接。

汉代人描写出征前的离别,直接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直白厚重,爱、生和死,这三件最本质最强烈的事情,就这样直接端上来了。这是很好的诗,却不是中国人更普遍的抒情方式。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明代文学大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怀念去世的妻子时,写的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表面看平淡随意,但内里却是一腔深情。这种情感与表达上的不一致,正是我把含蓄定义为一种文化情感的理由。这又是一种复合的情感。

<code>情感模型:含蓄/<code>

平淡且深情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古文的主将,号称“明代文章第一”,尤其写家庭情感的文章篇篇经典,感动和影响过很多后来的人。既要平淡,又要深情,这种矛盾,归有光怎么做到的?这一篇,我们一起来学习他这篇怀念母亲的《先妣事略》。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这篇文章写法精妙,关于怎么在平淡中表现深情,我们可以学到两条:第一条是结构上曲折跌宕,第二条是细节上精准客观。

这话怎么讲呢?我们边读文章边分析。

先妣是古人对去世母亲的称呼,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归有光追忆母亲的。对他来说这个题也不好写,他七岁上母亲就去世了,这方面的记忆有限。他写本文时又年轻,只有23岁,一般人在这个年纪情感积累也不够——我们读古人的文章,常常忘记他们当时有多年轻。

归有光是江苏昆山人,八九岁就能写严整的文章,19岁考中了苏州府头名秀才。他能酝酿出支撑这篇千古文章的情感,有一个重要原因:他这时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初为人父的体验,激发出幼年丧母的悲恸。

文章开头先简短交待:归有光的母亲娘家姓周,做姑娘时叫周桂,桂花的桂。这类文章都要详细介绍母亲娘家的姓氏门第。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她十六岁嫁到归家,连续生了八个孩子,归有光排行第二。这段写得很平实。

但之后的描写,就很有讲究了,它可不是按着母亲生平记流水账,而是笔锋一转,跳到了一桩母亲生命中的大痛楚。

在封建时代,多子多福的观念固然深入人心,但归有光着重写的却是母亲饱受生育之苦。一连生八个孩子,归有光的母亲皱着眉对婢女说:“再这样生,我实在受不了了。”有一个老婆子就用一杯水装了两只田螺给她,说:“喝了这个,以后就不会总怀孕了。”她捧起来就喝,却从此变哑,不能再说话了。

归有光的母亲16岁出嫁,喝下那杯让她变哑的偏方时,只有二十几岁。随后就去世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生?这种哀叹,文章都没有明写,而是用具体又戏剧性的事件带出来的。

这篇文章的布局不是按时间线来的。

归有光写完母亲出嫁、生育、去世,然后又跳到回忆母亲在世的时候。也许,他的结构安排不完全出自理性,而是跟着情绪的起伏走,也就是苏东坡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好像是拉家常一样来来回回地说,其实是领着读者的情绪在不断往深处走。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归有光先拿出生动而又沉痛的事情写,就在读者那里建立了情感和形象基础。你可以试着设想一下,不是用情感先声夺人,上来先说这母亲如何勤俭持家、恪守妇道的事儿,效果是不是就会大打折扣?归有光的文章结构像写意画一样,看不出刻意设计的痕迹,但抒情效果却非常好。真的聊天,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很重要。

这是结构上的曲折。至于细节上的精准客观,我们接下来就能读到。母亲死时,孩子们见到家里人哭,也跟着哭,但不知道是哭什么,他们还以为妈妈是在躺着睡觉。写到这儿,归有光忍不住悲叹说“伤哉”。家里请画工来画遗像,这种像叫喜神,是过去家庭祭祀用的,叫来了归有光姐弟俩,对画工说:“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这都是大白话,也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但谁看了都觉得鼻子发酸。

明清时代的文学家黄宗羲、姚鼐都说:归有光写妇女和儿童,看上去琐碎,无关紧要,但却一往情深,格外动人。归有光的写作受《史记》的影响最大,司马迁写人物的技巧,就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来传达性格和作者观点。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归有光的文学功力,表现在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刻画细节。比如他有一篇文章写不满周岁就夭折的女儿,说自己临出门时,“女儿尚跃入余怀中”。 “跃入”这两个字,捕捉到了婴儿小动物一样的憨态。而且这是父女的最后相见,这种精确立刻就转化成了情节的张力。

在文章里,精确就是力量。

归有光这种选择平常小事,精准客观写细节的手法,也是流传至今的含蓄表达。

文化修养比较高的作者写哀悼文章,无论悲痛来得多强烈,也很少采用呼天抢地的方式,而是要用理性把它按捺下去,从容地用追忆逝者生前琐事的方式,编织出一种深沉的、哀而不伤的文字气氛。这是中国文化情感的含蓄表达。

我们再接着往下读,后面还有很多看上去琐碎而又动人的细节:

归家虽然不愁吃穿用度,但归有光母亲过门后终日劳作,勤俭持家,每天做针线活要到深夜。归有光七岁上学,半夜睡醒时,母亲还要督促他再背一遍《孝经》,如果背得一字不差,她的神色就很欣慰。归有光的感情细腻,思想上却是坚守程朱理学,相当保守的,他的写作也恪守“文以载道”准则。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这几个细节,在当时的观念里,代表了主妇道德最高尚的几个侧面。

天乎?痛哉!

同样出于文章结构的考虑,接下来的段落也不按常理出牌,而是去写母亲的娘家。这一段的细节描写,也是平淡之下暗藏事件的惊雷。

归有光母亲的娘家在吴家桥,比较富裕,常常送些鱼虾点心等土特产到归家,不分上下主仆,让人人都有份。于是,家里人一听吴家桥来人了,就都很高兴。就在母亲死后,周家不幸染上了瘟疫,全家相继死了三十口人,只有归有光的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从文章的角度说,记录这件惨祸究竟和主题有没有必然联系?好像是在可写可不写之间。放在这里好不好呢?

绝对好。

一个富裕、厚道、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转瞬之间被瘟疫毁灭,这种事没法用儒家伦理去解释,却透露出命运混沌而残酷的真相。

这样的事件,最能增强对于人事无常的感悟和强烈的悲剧色彩。归有光的观念古板,但抵抗不了这个写作直觉。归有光这么写,当然也有自己的潜在情感,那就是:假如母亲目睹到这一幕,也会肝肠寸断。在母亲去世的十一年上,归有光的大姐出嫁,婆家是母亲当年许聘的。在十六年上,归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当年订下的。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这背后的意思是:十几年过去了,归家没有改变主母当初定下的事,她还在影响着这个家庭。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归有光写到这里时,是有一些得意和安慰的。他说,如今自己每当抱起女儿爱抚,就会更加想念母亲。夜深人静和妻子谈起往事,忍不住相对哭泣,能想起的几件琐事仿佛如昨,其余的,却一片茫然。

尤其提醒你注意文章的最后一句,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你看它翻译成白话,前半句好像没道理,像句傻话,它是“世界上怎么会有没有母亲的人?” 一句傻话,加上后面简短有力的四个字“天乎?痛哉!”,这几乎是归有光文章里的抒情极限。

在中国式的含蓄情感表达里,这也算是最直白的了。毕竟,不管什么年代,都不需要掩盖对母亲的哀悼。这让我想起来:老舍在得知母亲的死讯时,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我的母亲》,结尾也类似,是“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含蓄:归有光怎么写生、死、爱?|《先妣事略》

人在母亲面前,感情最单纯、最强烈,任何过度的装饰都是可疑的。归有光感情和文字低回而感人,是因为在生活中体验过足够多的苦涩。他少年丧母,两位妻子先后去世,《项脊轩志》怀念的是第一任妻子魏氏。后来,他的长子和两个女儿也先后夭折。

明代首辅王锡爵评论他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我觉得这是对含蓄最好的注释。我有个朋友讲,他因为《项脊轩志》里写“亭亭如盖”,结婚时特地去种了棵树,作为岁月的纪念。你看,千古文章的影响,哪止于文章本身?

讨论

在日常生活里,你遇到过哪些平淡而感人的话?比如在周星驰电影里,夫妻吵架之后的那句“你饿不饿,我下碗面给你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