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眼下一場疫情徹底改變了這座英雄城市的大街小巷,昔日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今日卻靜寂無聲,唯有那黃鶴樓下的一江水還在日夜不息的流淌著,嗚咽著,啜泣著。

我們看到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舉全國之力共戰疫情,各地醫護人員主動請纓,奔赴一線,支援物資也正在源源不斷運抵武漢。相信很快,我們就會度過這場難關。

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滕王閣因《滕王閣序》名天下,岳陽樓憑《岳陽樓記》曉九州,前者旨在抒發“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懷才不遇之大抱負,後者旨在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之大情懷。

黃鶴樓卻因崔顥的《黃鶴樓》與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而名動神州大地,今天我們來重讀一下這兩首詩。

黃鶴樓

唐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但凡每個中國人或許不會背誦《滕王閣序》或是《岳陽樓記》,但一定會背這兩首詩。崔顥的《黃鶴樓》表達鬱憤之下的思鄉之情,李白這首則表達對自己崇拜對象孟浩然的送別之情,但如果解讀這兩首詩到這一層面,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唐才子傳選譯》中《崔顥》篇有這樣一段文字,“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黃鶴樓下有一處擱筆亭,也來源於此。

由此可見,崔顥此詩被冠以“唐詩七律魁首”,並不無道理,居然也能讓詩仙李白“無作而去”,但詩仙畢竟是詩仙,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照舊能傳誦千古。

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在這裡,“黃鶴樓”已經不再是一座樓,不再是一座能看得見的樓,而變成了一種嚮往仙境、灑脫曠達的感情寄託,一種虛無但令人神往的縹緲境界的精神象徵。

但是任何一種感情寄託,或是精神境界,都還會再回來,請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兩首詩的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看似是一句問答句,卻也看似不像,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更像在表達一種哲理,何為“盡”,又為何“流”。

這兩首詩中的“長江”背後的精神意義,正是這兩首詩的詩宗所在,只有理解了這一層,才算真正讀懂了這兩首詩。那這“精神意義”是什麼呢?

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樓為人所建,長江為大自然所神工,那日夜不息的長江,從五千年前的文明源頭,一直無聲無息的流淌到今天,日夜輪迴,江水不眠,世事滄桑,江水不休,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這難道不是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長江”嗎?

疫情必將過去,一切都將是新的開始。

黃鶴遠去,江水恆流,疫情過後,你我將再登黃鶴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