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西湖三杰"吗?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导语: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自古闻名天下。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但是不少游客也会感到诧异,这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还有零落散布的古墓,这些墓的主人到底是谁,他们有何故事,常眠湖畔,可有一缕情思遗存?

"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葬于斯"的苏小小,基本上可与"永镇雷锋"的白素贞一起,成为西湖的代言人,她身前命途多舛,遭人遗弃,死后却成为文人墨客的“梦中女神”。

西湖的灵异,不仅吸引了佳人,还吸引了才子。隐士林逋,居于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不少关于西湖的诗作,死后得葬于此,真是"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杭州西湖

除了婉约之美,西湖之畔,亦有阳刚之气。被并誉为"西湖三杰"的岳飞、于谦、张苍水,生得伟岸,死得壮烈,相伴湖山,忧天下兴亡,受后人追仰。

此外,"浙东三侠"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的事迹,同样惊天地,泣鬼神,凭吊他们的墓茔,浩然正气,油然而升。

西湖之畔,长眠之人,既有名将英雄、志士先烈,亦有学术精英、名臣名人。

西湖墓主人这种"儿女"和"英雄"的结合方式,被清人周馥在诗中总结为:" 岳王坟上柏苍苍,苏小坟前几绿杨。儿女英雄各千古,多他裙屐热心香。"

千百年间,儿女英雄,埋骨湖畔,为西湖增添了别样的文化色彩。他们与湖山同在,与湖山同辉,成为西湖文化内涵的另一侧面。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一、"西湖儿女":苏小小、武松、林逋

1."西泠埋骨应无憾,赢得千秋吊古情"——"西湖美人"苏小小

西泠桥边的苏小小墓,可谓西湖一个显著标志。

苏小小,究竟为何人?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里,收录了一首《钱塘苏小歌》: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西陵,即今西泠桥畔,后人改"陵"为"泠",后世闻名的西泠印社,也来源于此。关于苏小小的身世来历,众说纷纭。

唐《吴地记》称"嘉兴县前有晋妓苏小小墓",而北宋《乐府广题》里,苏小小却成为"钱唐名倡(娼)也,盖南齐时人"。

因嘉兴境内并没有苏小小墓穴,西湖边却有钱塘名妓长眠,后人就选择性地相信了苏小小就是南齐时的钱塘名妓。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苏小小

杭州西湖,历来盛产才子佳人。苏小小才情貌并著,本应花好月圆,却遇人不淑,遭始乱终弃,对人生与爱情失望至极,放纵声色,孤寂而终,可谓一段哀情。

杭州因白居易、苏东坡的先后到来,声名日盛。这两位大家,一个在唐,一个在宋,却都极其酷爱钱塘风物、西湖景致,留诗题记,不亦乐乎。

白太守尤其喜爱苏小小,在他眼中,苏小小那萤孤坟,风流凄美,在他心目中,苏小小追求爱情,魅力无穷,超越了其真实身份,可与伍子胥相提并论。

在《钱塘春望》里,苏小小的西陵,藏着杭州的春天。在诗人的眼中,江南最美不过苏杭,而苏杭的美人,无过西施与苏小小。

《钱塘春望》(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在《杨柳枝》里,白居易把苏小小比作西施,在他看来,小小有情有义,比之西施,更胜一筹。

《杨柳枝》(唐,白居易)


苏州杨柳任君夸,

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

绿杨深处是苏家。

传说中,对于负心人阮郁,苏小小是动了真情的,阮郎走后,茶饭不思,日渐憔悴。阮郁在京城,背弃盟约,乐不思蜀。

"惟愿埋骨西泠"是苏小小的遗愿。小小逝去,书生鲍仁金榜题名,感念其资助之恩,将其葬于西泠桥畔。可怜一缕孤魂,香消玉殒,而她心中的阮郎,却是再也没有回来过。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唐人张祜,听闻苏小小的故事,感怀至深,一连写下了三首《苏小小歌》。而另一位才子李贺,听到这一故事,也感怀落墨,但他写的不是"歌",而是《墓》:

《墓》(唐,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白居易笔下的"春藏柳色",在李贺眼里,却只是一幅"西陵下,风吹雨"的残景,忧伤的诗人眼中只有满目的凄清与孤冷。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塘名妓"苏小小,已经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封建社会人性极端压抑之下,人们对美、对爱执着追求的象征。

五代初年的罗隐,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借《苏小小墓》来抒发内心的感慨与悲愤:

《苏小小墓》(五代,罗隐)


魂兮槜李城,犹未有人耕。

好月当年事,残花触处情。

向谁曾艳冶,随分得声名。

应侍吴王宴,兰桡暗送迎。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宋以后,苏小小的故事被赋予了更多的色彩。

司马槱知杭州,忽一日,夜梦一钱塘女子,唱诵一曲《黄金缕》,民间便认为,司马太守见到了苏小小。

《黄金缕》(北宋,司马槱)


妾本钱塘江上住。

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

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北宋末年陆蒙老的《苏小小墓》中,苏小小的死,加入了神话元素:

《苏小小墓》(北宋,陆蒙老)


瑶台归去鹤空还,

一曲霓裳落世间。

秋雨几番黄叶落,

朝云应欠到香山。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身在昭庆寺,心系小小墓,为其墓边的湖光山色深深陶醉:

《昭庆寺》(明,汤显祖)


晓风疏雨带云阴,

翠黛轻衫湖水心。

一曲渭城底春色,

西泠桥畔落花深。

清代朱彝尊眼里的苏小小,看起来更为符合《梁祝》里祝英台求学时的欢愉场景:

《苏小小墓》(清,朱彝尊)


小溪澄,小桥横,小小坟前松柏声。

碧云停,碧云停,凝想往时,香车油壁轻。

溪流飞遍红襟鸟,桥头生遍红心草。

雨初晴,雨初晴,寒食落花,青骢不忍行。

南朝至清代,苏小小穿越时空,成为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倾诉自我的载体。而人们心中的苏小小,却又迥然不同、天渊有别,可谓是"一百个文人笔下,便有一百个苏小小"。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唐代宗大历年间,久居长安的韩翃与友人依依惜别,想起杭州美景,离愁烟消云散,当即提笔写下《送王少府归杭州》。

《送王少府归杭州》(唐,韩翃)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一千年后,袁枚居于随园,一是兴起,刻了一方印章,章字为"钱塘苏小是乡亲",并在自己的诗集上使用。一位保守的尚书大人见到,十分不悦,不依不饶。

袁枚正色道:"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

今天看来,袁枚果然说对了。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苏小小墓

2."自信一身能杀虎,浪言三碗不过冈"——"打虎英雄"武松

《水浒传》有诗云:


延士声华似孟尝,有如东阁纳贤良。

武松雄猛千夫惧,柴进风流四海扬。

自信一身能杀虎,浪言三碗不过冈。

报兄诛嫂真奇特,赢得高名万古香。

武松之墓,距苏小小墓不远处。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言武松暮年,在杭州出家,卒于杭州,葬于杭州。

有一说,武松墓原在六和塔附近,民国时期,上海杜月笙将其迁至此处,这也算是一段"佳话"。

武松是施耐庵《水浒传》中重要人物,因排行为二,又名"武二郎"。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这就是“武松打虎"故事的来源。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武松墓

为替兄长武大郎报仇,武松杀死西门庆与潘金莲、血溅鸳鸯楼之后,改作头陀打扮,躲避官府抓捕,人称"行者武松"。

此后,与鲁智深等人聚义二龙山。三山聚义时,又归顺梁山,成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名十四。

随宋江受朝廷招安后,出征辽国。在征讨方腊时,武松痛失左臂。被封为清忠祖师。晚年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元八十。

武松在古今戏曲、文艺作品中,一直是忠义英雄,被广为演绎与传诵。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武松打虎

3."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梅妻鹤子"林逋

《小隐自题》(宋,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又称和靖先生、林和靖,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林逋刻苦好学,知识渊博,但因性情孤傲,喜欢恬淡,一直不愿入仕,漫游山水之间,隐居西湖之中,终结庐于孤山。

平素喜欢驾着小舟去西湖边各寺庙寻访,与高僧诗友交游相谈。有客人到访,门童放飞白鹤,他见到鹤起,就乘舟回来。

林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作诗从不留存诗稿,边写边弃,终生不做官不娶妻,只喜爱种梅花养白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天圣六年(1028年),林逋去世,其侄子朝散大夫林彰、盈州令林彬到杭州为其治丧。

最终,得到宋仁宗赐谥"和靖"。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二、"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煌言

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抗金英雄"岳飞

西湖北山路上的岳王庙,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墓地。岳飞一生忠烈,却被奸人所害,惨死风波亭,后人建庙纪念,岳飞墓就此庄严屹立于西子湖畔。

《满江红.写怀》(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有《岳武穆集》传世。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岳王庙

岳母刺字的故事,代代流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世人敬仰。

千古绝唱《满江红》是其出师北伐、壮志未酬时,怀着悲愤的心情下写的,至今读来,朗朗上口,振奋人心,不愧千古佳作。

岳飞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有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评。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本欲乘胜追击,不料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将其召回。

绍兴十一年(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害死。至宋孝宗时,方得以昭雪,谥号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

最终,岳飞得到了宋朝武将的至高荣誉,改谥忠武。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岳王庙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救世宰相”于谦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因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有《于忠肃集》传世。

前期因参与平定朱高煦谋反,深得明宣宗器重,出任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性情耿直,得罪权臣下狱,释放后,任兵部侍郎。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力排南迁之议,固守京师,拥立朱祁钰即位。北京保卫战,可谓于谦一生的高光时刻。

瓦剌兵逼京师,于谦退敌有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最终被迫议和,释放英宗。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北京保卫战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陷于谦谋逆,致其含冤遇害。

其实英宗归来,于谦就必死无疑。在英宗看来,自己被俘以后,臣子们不想办法和谈营救,还把自己的弟弟搬出来,是大不敬,而于谦就是罪魁祸首。

《明史·于谦传》中记载,于谦去世以后,都督同知陈逵深秘密将其遗骸收殓起来,安葬于京城西面。传记中却未曾提及如何迁移至杭州,此事足令史学家困惑,但民间却有许多关于“于谦遗骸扶归杭州”的说法。

明宪宗时,于谦终于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如果没有于谦,大明可能就此灭亡,因此,人称其为“救世宰相”。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于谦

3."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抗清英雄"张煌言

《绝命诗》(明,张煌言)


我年适五九,

复逢九月七。

大厦已不支,

成仁万事毕。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明儒将、诗人,抗清英雄。所作诗文多为反映军旅生涯,忧国忧民,质朴悲壮。有《张苍水集》传世。

明末之际,张煌言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奉明鲁王监国,联合江南义、郑成功部队抗击清兵,兵败后隐居。

心知回天无力,张煌言早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遣散军队,领十数人居于舟山悬岙,每日“寒芦瑟瑟秋张乐,宿火荧荧夜读书”,后遭叛徒出卖被俘。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张煌言

面对清廷的威逼利诱,张煌言宁死不降,康熙三年(1664),在杭州被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这样的英烈,足以令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之流羞愧自绝。

就在张煌言就义前三天,其夫人、儿子均已遇害。因同情英雄抛尸荒野,西湖白莲洲留锡庵僧人“石和尚”超直,冒死为其收尸,并在纪五昌等同乡、张仲嘉等义友资助下,在南屏山北麓将其安葬。

大学者黄宗羲为其撰写了《张公墓志铭》。

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张煌言与郑成功

三、"浙东三侠":徐锡麟、秋瑾、陶成章

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为国赴死"徐锡麟

《出塞》(近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

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曾担任过绍兴府学堂教师、副监督。后赴日本,因缘际会,结识陶成章、龚宝铨,深受其影响,积极参加营救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思想。

1904年起,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大通学堂,赴日本学军,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1906年春,徐锡麟"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

《出塞》这首诗,正是这次游历时所作,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豪迈、雄浑、沉厚的风格,短短28字,抒发了为国赴死的坚定决心。

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在安庆起义,攻占军械所,交锋之后,失败被捕,慷慨就义。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徐锡麟

2."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鉴湖女侠"秋瑾

《绝命词》·(近代,秋瑾)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手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伦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终其一生把妇女运动与排满的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其精于诗词,著作辑录有《秋瑾诗词》《秋瑾集》等数种。

秋瑾年轻时,因承家命,嫁与富绅子弟,夫妻不睦,志向不同,无共同语言。婚后随丈夫王廷钧寄居北京,亲眼目睹了朝廷的极端腐败,立志救国于水火。

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与陈撷芬、刘道一等成立“共爱会”、“十人会”,创办《白话报》,提倡男女平等,宣扬推翻满清。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秋瑾

回国后,结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此后,加入同盟会。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接受安置留日学生。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身为女子,胸怀大志,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举事,被推举为大通学堂督办,因事泄被捕,在绍兴从容就义。

虽在《绝命诗》中留下“不须三尺孤坟”的遗言,但仍有友人偷偷将其尸收殓,葬于西泠桥畔。

1912年,孙中山祭秋瑾墓,写下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再赴秋瑾墓凭吊,感叹到: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孙中山题字

3."皖变是先驱,九死完成光复志"——"皖变先驱"陶成章

皖变是先驱,九死完成光复志;

越贤为杰出,万流凭吊广慈魂。

陶成章(1878年-1912年),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陶成章一贯主张反清复汉,为推翻清王朝统治,身先士卒,不惜代价,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均未成功。后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归国后,积极参与革命,"四至杭州而不归",奔走各地联络革命志士。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与龚宝铨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杭州光复,陶成章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总参议。

中华民国成立后,因功绩卓著,陶成章被推举为浙江都督,但其不计名利,力辞官职。积极准备北伐,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亲任总司令。

后来,因陈其美欲入主浙江,陶成章在浙江威信过高,陈因妒生恨,指使蒋介石杀害陶成章。1912年,陶成章被蒋介石及陶成章身边叛徒王竹卿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上海4000余人参加了其祭典。

"皖变是先驱,九死完成光复志;越贤为杰出,万流凭吊广慈魂。"这是陶成章墓前挽联,表达了后人对其无限的追思与敬仰。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陶成章

结语:

杭州西湖之畔,还有很多名人墓,一共130多座。如章太炎、沈括、瞿鸿机、司徒雷登等也长眠于此,他们的故事同样动人。

一个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一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这么多的名人墓,的确十分独特,环顾中国,甚至世界,亦是绝无仅有。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把自己或自己敬重之人安葬在风景秀美且风水较好的地方,这确实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

杭州秀丽的西湖景色,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积淀,富于寄托,所以才有了如今古墓林立、景墓相融的奇特现象。

当我们访问这些长眠西湖之人的过往时,被千百年来一桩桩、一件件名人逸事、英雄传说所震撼。西湖的美,配得上他们的好,他们的好,更衬出西湖之美。

研究西湖名人墓,回顾一段段历史,发掘一场场文化,浮想联翩,无尽感慨。就让我们在这些“诗、词、联”中,静静地去追忆那些长眠于西湖边的“儿女英雄”吧。

去“诗、词、联”里,寻访西湖边长眠之人:你知道


作者简介:千雨千江月,生于风花雪月,长于濛濛烟雨,居于满城繁花。酷爱散文、诗歌、赏析,在时光书笺中,品茶,品书,品乐,品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