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球跑”5個月,來聊聊第一次當孕婦的感受……

如題,我已經懷孕5個多月了。

過去幾個月真的非常奇妙——

第一個月完全不知道自己懷孕了,不僅上了8、9節高強度的健身私教課,還上了3、4節瑜伽課。那時正是秋高氣爽,我還經常騎30+分鐘自行車往返於家和健身房。

第二個月趕上十一假期,剛開始高高興興地去自駕遊,之後的兩個星期回了一趟老家,中間又跑去安徽參加魚苗的團建。計算了一下,我爬了至少5座山,還飛了4趟四五個小時的飛機。

後來好不容易意識到自己有娃了,元旦的時候憋不住,又飛去深圳出了一趟差,度過了東奔西走、爬上爬下的一個禮拜。

之後就是現在,在疫情中惶恐地過了個年,每天宅家家裡當鹹魚。

與很多妊娠反應劇烈的孕婦相比,我的狀態算是很好的。

沒有吐、情緒穩定、沒覺得哪裡不舒服,只是某兩個星期特別嗜睡,以及從知道懷孕到現在都特別挑食。

小半年時間裡,我想了很多事,也發生了一點點變化,所以想跟大家聊聊第一次做孕婦的感受,給還單身、沒結婚,或者還沒有做準爸媽的人分享一下~

“帶球跑”5個月,來聊聊第一次當孕婦的感受……

娃的第一張“照片”


1. 知道自己懷孕後,我哭過一次。

我明確知道自己懷孕,是從老家飛回蘇州的前後。

回到蘇州家裡後,也不知道是孕期反應還是旅途勞頓,有整整一個禮拜幾乎是“長”在床上的。第二個禮拜勉強不困了,但是整個大腦都處在不運作的狀態,根本沒法辦公。

雖然我是自由職業,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但是每項任務也都有時間節點,不能拖太久。

到第二個禮拜末,我的心態徹底崩了,對著先生委屈地大哭一場。

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真的很無奈。

哭完以後,我又不斷安慰自己:生孩子是大事呢,懷孕期間有點乏力絕對是正常現象。況且身為自由職業者,我沒有嚴格的考勤,不用趕公交、擠地鐵,這條件已經比大多數孕媽強多了!

安慰完自己,我又開始跟寶寶靈魂溝通:娃呀,你乖一點,媽媽還要工作呢,不工作怎麼賺錢養你呢?咱們休息好了,下週起要加油啊!

娃肯定是聽不見我當時說了啥,但溝通完這一輪之後,我的狀態竟然真的恢復如常了。

“帶球跑”5個月,來聊聊第一次當孕婦的感受……

遊學時爬山登頂拍的照


2. 懷孕以後,我和媽媽們的關係很近了。

說來我也是心大,自己懷孕這件事,還是我媽媽先發現的。

某天晚飯我吃的不多,吃完還覺得有點噁心,當時只覺得是店裡的面不好吃。

我媽卻很犀利,直接問“你不會是懷孕了吧?明天趕緊測一下。”

第二天一測試,果然是有了。

飛回蘇州的前兩天,媽媽跟我聊了很多往事,有些是她懷我時候的事情,還有一些我小時候發生的、自己卻已經不記得的事。

那時候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有些父母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孩子,這其中確有他們的私心,但也只有在我們做了父母后,才能切身理解自己的父母。

回到蘇州後,我又和婆婆聊了很多事,關於她生孩子的事,以及先生小時候的趣事。

以前我不怎麼跟長輩們嘮家常,但當找到了孩子這個共同話題之後,時間好像就慢了下來,周圍的空氣中也充滿了溫情。

綜藝《我家那閨女》裡,高亞麟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只要父母在,無論你年紀多大,都不會想,總覺得自己是個孩子。父母在時,你察覺不到生命的寶貴。父母離去,你才知道人生的短暫。

有了寶寶後,我也有了類似的感受。

孩子是父母的愛在我們身上的一種傳承,是一種不計回報、綿延不斷地隨著時間流淌無價寶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必須結婚生子,畢竟表達和傳遞愛的方式有千萬種。

“帶球跑”5個月,來聊聊第一次當孕婦的感受……

迷迷糊糊帶著娃健身打卡


3. 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比什麼都重要!

最近幾個月,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嫁對了人。尤其是加了個寶媽群,看到群裡每天都有人吐槽老公不靠譜、婆家不理解後,這種感覺尤甚。

知道自己懷孕以後,我的口味變得特別挑剔。一些以前喜歡吃的,現在可能沒那麼愛了,一些以前明明可以吃的,這幾個月看到就覺得反胃,一丁點兒都吃不下去。

蘇州的口味跟老家差別很大,所以我每頓飯都吃的不多,剛開始體重驟降,甚至現在還沒恢復到孕前的體重。

婆婆每天都很關切,總是問我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但是我也說不出來。

面對挑剔的我,全家人都是挺心疼的,並沒有誰覺得我矯情。哪怕我自己都有點嫌棄自己事多了。

因為娃還在我肚子裡,先生坦言,自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感覺。

我覺得這也很正常。

畢竟在明顯胎動之前,他看到的“孩子”就是驗孕棒上的兩道槓,B超單上的一個點。因為產科門禁,他連胎心跳動的聲音都沒聽到過,怎麼可能有太多觸動呢?

但他還是非常靠譜地做好了很多準備工作,很貼心,也很讓我安心。

有人說,結婚其實並不是選老公,而是給你未來的孩子選父親。因為沒有孩子,離婚也是無牽無掛的,但當有了孩子,血緣和親情都是斬不斷的。

深以為然。

我想,我也選對了。

“帶球跑”5個月,來聊聊第一次當孕婦的感受……

靠譜的“隊友”帶我去遛彎,偷拍一張背景


4. 自我和解和產前教育。

備孕期間除了健身,我還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調整心態。

我一直是計劃性很強的人,因此面對生娃這件事,之前我甚至是有點畏懼的。

我不知道如何面對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的斷層,不知道如何處理與長輩間可能產生育兒理念差異,不知道有了娃以後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時該怎麼辦。

經過了至少半年的心理建設,我慢慢釋懷了。

人生原本就不是上了發條的鐘,並不是每個階段都能按照原計劃,有條不紊去推進的。生活中原本就會有各式各樣的意外,過去一直是這樣,未來也不會例外。

然而,不正是因為這些意外,生活才充滿驚喜嗎?

生娃當然會影響事業,但卻從不會影響個人成長。況且就算不生娃,事業也不會是直線上升的啊。

兩代人的觀念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差異,從來都不侷限於育兒。但是隻要大家能夠合理溝通,相互理解,我們何必擔心爸媽會犯什麼錯呢?畢竟,他們已經順利養大了我們。

擁抱變化,接受自己的脆弱,這些其實都是在與自己和解。

而關於“胎教”,我個人的解讀其實是“產前教育”。

換言之,對著肚子裡那個暈乎乎的娃教育是次要的,準爸媽的自我教育才是主要的。

在這個環節中,最重要一點是父母雙方情緒穩定、相親相愛,給娃帶去很好的安全感。

第二是要了解一些必要的育兒知識,比如生產的過程是怎樣的、新生兒遇到黃疸等各式各樣的問題該怎麼辦,避免真正遇事時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最後一點,就是該幹嘛幹嘛。

近幾個月來我還是如往常,工作、碼字、看書。先生倒是買了把吉他,摸了一個月,最近能彈《生日快樂》了。

於是我戲稱,自己頭兩個月給娃上了體育課,最近天天給娃上語文課,先生要負責音樂課。

“帶球跑”5個月,來聊聊第一次當孕婦的感受……

音樂課時間


以前我對娃有很多心理期待,對於終會成為母親的自己也有種種要求。

然而現在,我慢慢放輕鬆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對我們影響最深的不過是二十幾年,我們對孩子也是一樣的。

與其教育Ta,倒不如用做好自己的方式去影響Ta。好讓下一代人在成年之後,獨立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並勇敢承擔自己的選擇!

當然了,也不知道娃出生後,我的心態會不會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